二戰以后,一個神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希特勒所向無敵的大軍是被蘇聯的嚴寒擊敗的,是可怕的“冬將軍”挽救了蘇聯。
這一說法來自希特勒的將領們。他們把德軍在蘇聯的失敗,歸于1941年嚴寒的冬天,聲稱如果不是蘇聯的嚴寒,他們一定能攻下莫斯科,從而取得對蘇作戰的勝利。
德軍在二戰初期能夠席卷半個歐洲,主要在于他們戰略戰術的先進,其輝煌戰績來自于裝甲部隊的閃擊戰。德軍威震一時的閃擊戰是以裝甲部隊突破敵陣后,閃電般向前挺進,包抄合圍敵軍主力。現代軍隊一旦被圍,失去后方補給,很快就會陷入絕境。德軍這一手確是十分厲害的,使其能橫掃歐洲。戰爭的頭幾個月,大量的蘇聯軍隊先后在明斯克—比亞威斯托克、斯摩棱斯克和基輔被德軍合圍殲滅,可以說,戰爭初期蘇軍主力主要就是覆滅在德軍的一系列包圍戰中。但是,當德軍不斷前進,戰線逐漸逼近列寧格勒和莫斯科時,蘇軍已經吸取了教訓,加上要防守的地區縮小,就可以縮短戰線,集中兵力,進行縱深的防御,并增大防御中的兵力兵器密度,這使德軍的突破變得極其艱難并遭受重大損失。
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構筑了大縱深梯次防御,防御縱深達250公里,設有3道防線,每道防線都有3層防御地帶,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通往莫斯科的主要公路和鐵路上的每座城鎮都變成了密布明碉暗堡的堡壘。這意味著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將付出巨大的代價。但莫斯科戰役開始時,據守第一道防線的蘇軍3個方面軍,尚未完全學會應對德軍的進攻,在戰役布態上犯了大錯,主力并未部署在縱深,而是呈前沿部署,特別是預備隊方面軍緊貼在西方方面軍之后,實際成一線配置,且兵力過分集中在西面。結果,德軍強大的坦克部隊從南、北發動的進攻,很快就突破了蘇軍防線,將蘇軍3個方面軍大量兵力合圍,俘獲蘇軍達67萬3千人。但是,蘇軍大縱深的防御體系也開始發揮作用,首先是被圍的蘇軍依托第一道防線,堅持戰斗兩周之久,將德軍大批部隊死死拖住,使蘇軍其余部隊得以退守第2道防線,這樣,德軍還必須繼續血戰前進。而蘇軍在節節抗擊的同時,在原有防線外又建立了多條新防線,并不斷從內地調集兵力迎擊德軍。以往,德軍只要集中優勢力量,突破蘇軍第一道防線,就決定了勝局,而現在,他們面對的是蘇軍的重重防線,不得不逐層地去“啃”蘇軍的防御,遭受重大損失。
實際上,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付出重大代價后,甚至還沒能全線攻抵蘇軍最主要防線——圍繞莫斯科城的環形主要防御區,以及城市防御區。這是幾十萬莫斯科居民不分晝夜構筑的壯觀防線,共有200多公里的防坦克障礙,160公里的防步兵障礙,設置有3800多個火力點(其中1500個是鋼筋混凝土火力點),架設了37500個金屬菱形拒馬,還埋設了大量的地雷。相比之下,斯大林格勒的軍民還來不及給德軍準備這么多的“禮物”,德軍就打到了這座城市,只好憑借斷垣殘壁與德軍作戰,仍讓德軍血流成河。因此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真應該感謝蘇聯的秋雨和嚴寒,使他們沒有全線打到莫斯科城下就撤退了,免遭斯大林格勒的德軍那種尸山血海的命運。
德國進攻蘇聯失敗,真正原因是德軍將領們后來無數次地承認那樣,是低估了蘇聯軍民堅強的意志力和巨大的經濟軍事潛力。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是用對待沙皇俄國的老眼光看待蘇聯,對蘇聯戰前建設的巨大成就極其無知。開戰后不久,希特勒就對蘇聯軍隊的強大深感震驚,對古德里安說:“如果我早知道你那本書(指古德里安的《注意!坦克!》一書)中所列舉的蘇聯坦克數字是真實的,那么也許我就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了!”蘇聯坦克產量的巨大,坦克性能的優良,令希特勒目瞪口呆,氣急敗壞地嚷道:“一個原始民族,怎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這樣的技術成就!”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使蘇聯能將眾多的軍隊投入戰場。德軍在開戰的頭幾個月,單是俘獲蘇軍就達360萬,這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同時他們也認為,蘇聯已經沒有多少后備軍事力量了。德軍打到莫斯科城下時,自身力量已經用到了極限,他們想當然地認為,當面的蘇軍更是如此。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博克說:“此時誰投入最后一個營,誰就能取得這場交戰的勝利!”12月1日,他將最后3個營也投了進去。但他哪里知道,就在他只能再投入一個營時,蘇軍能投入的后備兵力比這要多得多。此時蘇軍最高統帥部手中,掌握著9個集團軍的強大預備隊。蘇聯如此驚人的軍事潛力,決定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根本沒有能力攻占莫斯科,即使攻占了莫斯科,也會在蘇軍的冬季反攻中被趕出甚至被殲滅。蘇軍1941年冬季反攻時,朱可夫曾要求斯大林把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的9個集團軍全部交給他,認為這樣他就一定能粉碎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但斯大林看到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敗退。就產生了把蘇聯境內的德軍在一個冬天全部趕出國土的想法,沒有同意朱可夫的要求,而是把這9個集團軍平均分配給了各條戰線。朱可夫由于兵力不足,沒有能殲滅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假如德軍在1941年的更早些時候打到了莫斯科,結果可能對他們更具災難性。由于蘇聯首都廣闊的面積和綿密的森林,德軍不可能將其包圍困死,要奪取這座城市只能向其強攻,勢必同蘇軍展開斯大林格勒式的浴血爭奪,遭受駭人聽聞的損失。無論他們是否攻下了莫斯科,斯大林在冬季反攻中肯定把預備隊全部投到這一方向,結局就可能象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在先前血戰中遭受重創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被蘇軍強大兵力—鍋端掉。因此說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當時根本沒有力量攻占莫斯科,即使占領了也守不住,這是雙方的力量對比決定的。
因此,德軍的將領們責怪希特勒在8月份把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調往南方,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即使德軍更早打到了莫斯科城下,結果也會是一樣。應該說,希特勒的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德軍不是根據希特勒的命令,而是按照德國陸軍總部的意見,不顧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側翼的威脅,在8月底開始向莫斯科方向進攻,即使開始時進展順利,到后來也肯定會像在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那樣,由勢如破竹的進軍變成逐尺爭奪的血戰,傷亡程度恐怕比在斯大林格勒有過之無不及。即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攻下了莫斯科,還會遇到蘇軍的冬季反攻,此時傷亡慘重的德軍哪里還能抵擋。當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方向陷入苦戰的時候,蘇軍西南方面軍就會抓住這個大好時機,揮師北上截斷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后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被切斷了生死攸關的補給線,結果必然是全軍覆沒。而作為三路德軍中最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旦覆滅,其余兩路德軍只有趕緊撤退,結果德軍就會像拿破侖那樣在一個冬天就被趕出了蘇聯。所以說,希特勒首先要消除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威脅再向莫斯科進攻的決定,對德軍來說是非常正確的。
我們看看被公認為二戰最優秀統帥的朱可夫在這種情況下是怎樣做的。1945年1月的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中,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l方面軍百萬大軍在20天的凌厲攻勢中,向前挺進500多公里,直抵奧德河邊。此時朱可夫面對的形勢比1941年夏季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更為有利:他的先頭部隊距柏林僅60公里,只是一天的路程,而這時柏林的防御空虛。朱可夫只要命令作為前鋒的坦克集團軍渡河繼續前進,拿下柏林似乎是輕而易舉。但朱可夫為了消除敵軍在東波美拉尼亞的重兵集團對其側翼的威脅,斷然停止向柏林方向前進,掉轉兵鋒殲滅這—集團。為此,蘇軍的柏林戰役推遲了兩個多月,到開始這一戰役時,德軍已經完成了對首都的布防,結果蘇軍對柏林的進攻打得殘酷而激烈,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重大代價。盡管如此,攻克柏林的蘇軍三位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科涅夫和羅科索夫斯基在戰后都認為當時的這一決策是正確的。
人們還知道,早在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大軍南進前,當時的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和總參作戰部的華西列夫斯基對當前態勢作了分析,進行了大量推演,斷定德軍“中央”集團軍絕不敢在右翼受威脅的情況下向莫斯科進攻,肯定會分兵南下圍殲蘇軍西南方面軍。于是朱可夫1941年7月29日向斯大林建議,將西南方面軍的部隊全部撤過第聶伯河。但斯大林無論如何不愿把“俄羅斯城市之母”基輔讓給德軍,一怒之下撤掉了朱可夫的總參謀長職務。從朱可夫的這一判斷可以看出,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當時暫停向莫斯科進攻,分兵南進消除右翼的威脅,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即使撇開消除側翼威脅這一點,從戰爭目的是消滅敵軍有生力量來說,當戰局出現中路德軍南下包抄蘇軍西南方面軍的這一有利德軍的戰機時而不去利用,在戰略上也是極為失策的。所以說希特勒在1941年夏季命令古德里安的部隊南進,是一項正確決策。這一決定使德軍獲得了蘇德戰爭中的最大戰果,俘敵近70萬。希特勒在許多時候確比那些自命不凡的德軍將領們見識要高。德軍對法作戰的勝利,就是因為希特勒采納了先前被陸軍總部否決的曼施泰因計劃,使德軍得以奇兵突出,—舉奠定勝局。有人諷刺地說,這些把德軍在戰場上的失敗—古腦兒都歸罪于希特勒的德軍將領們,在1944年7月發動反希特勒的政變時,卻連切斷柏林與希特勒大本營通訊聯系這一最起碼的常識都不懂。如果讓他們來指揮對蘇戰爭,只會失敗得更快。
“嚴寒挽救了俄羅斯”的說法之所以能喧囂一時,很大程度上是冷戰的環境造成的。西方國家出于反蘇的需要,總要極力貶低蘇聯的社會體制在戰勝德國中發揮的作用。把蘇聯免于淪陷說成氣候和地理的原因,對這一說法的流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希特勒的將軍們則是始作俑者。他們總是力圖挽回德國軍隊的聲譽。正如德皇威廉二世的將軍們在第—次世界大戰后死活不肯承認德軍在戰爭中失敗,把德國的投降說成是“背后被捅了一刀”那樣。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歷史的真相是蘇軍以縱深防御挫敗了德軍不可一世的閃擊戰。蘇聯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強大的國家實力決定了它不可能在二戰中被德國征服。對此,親身參加莫斯科會戰的德軍將領布魯門特里特,在評論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敗北時,說過一段中肯的話:“一切決定中最致命的決定,是對這個國家首先發動進攻。因為這時我們與之交戰的敵人比我們先前所遇到的敵人要強大得多。在那無窮無盡的東線,再也不能輕而易舉地打勝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