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不遠的小河上有一座清朝修建的風雨橋,不知從何時起,橋墩的縫隙里長了一棵桃樹,年年葉繁花茂,果實累累。園藝師們大顯身手,在桃樹上嫁接了一棵李樹。每到春天,這棵樹的一邊是火紅欲燃的桃花,一邊是雪白素雅的李花,相映成趣,成了家鄉的一景。但我看到這棵樹時,卻常常想起從我手中溜走的一個老年淡漠型甲亢病人。
很多人都知道,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像一只蝴蝶樣位于喉結處,腫大時伸手一摸就能摸到。甲狀腺重15~25克,蝴蝶的“翅膀”分別叫左、右側葉,蝴蝶的“身體”就叫甲狀腺峽部。
甲狀腺主要分泌甲狀腺激素,促進身體產生熱量,并參與蛋白質、脂肪、糖和維生素等物質的代謝,在人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中起著“四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正常人甲狀腺激素的分泌恰到好處,若分泌減少,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簡稱甲低;若分泌增多,則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罹患甲亢后,病人有多食、易餓、疲乏無力、怕熱多汗、皮膚溫暖濕潤等高代謝的表現,還有愛發脾氣、煩躁不安、失眠等神經系統癥狀。
我那時從學校畢業不久,印象中甲亢病人就有“亢進”的表現,像桃花一樣火紅欲燃。但我恰恰接診的是一位66歲的王姓老人。據家屬介紹,王大爺平時身體健康,性格爽朗,熱愛勞動,多言善語,還有一定的幽默感。但一年多來,逐漸出現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對以往感興趣的事,如養花種草,逗弄小孫子等也顯得索然無味,反應遲鈍。整天一副憂心忡忡、愁眉苦臉的樣子,有時還整天睡覺。我檢查時發現王大爺體溫不高,心率不快,神志淡漠,消瘦,皮膚干燥發冷,心電圖檢查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就診斷為冠心病、神經官能癥。按這兩種病治療后,王大爺病情不但沒緩解,還越來越嚴重,有時甚至出現昏睡現象。只得將王大爺轉往省醫院。在省醫院給王大爺做了T3、T4和甲狀腺131I等檢查,結果發現都增高,這才診斷為淡漠型甲亢。
淡漠型甲亢又稱隱蔽型或無力型甲亢,多見于老年人。淡漠型甲亢的表現與一般的甲亢大相徑庭,就像風雨橋上的桃樹一樣,本是同根生,卻開出潔白的李花。該病發病隱匿,臨床表現不典型,除王大爺出現的一些現象外,常突出心血管和胃腸道癥狀。老年人多伴有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臟病,但甲亢時心動過速出現少,不少病人合并有心絞痛,有的甚至發生心肌梗死。發生心律紊亂和心力衰竭者更為常見,統計約占半數以上,容易誤診為心血管疾病。老年甲亢病人食欲減退的發生率較多,而且多同時伴有腹瀉,以致消瘦更為突出,常誤診為癌癥。同時病人乏力羸弱,全身衰竭,表情抑郁淡漠,有時神志模糊、昏迷,如不經化驗檢查,沒有一點甲亢的蛛絲馬跡,很容易漏診、誤診。
這件事已過去多年,風雨橋早已改建,本是同根生的桃、李花也不見蹤影,但這株桃李樹卻時時閃現在我眼前,促使我不斷學習醫學知識,認真對待每一個病人。因為人和病都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在共性中存在著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