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凡是卓有成效的科學家、發(fā)明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其壽命都比一般人要長。國外有位學者曾經作過一個有趣的統計,他挑選了自16世紀以來400位出類拔萃、在事業(yè)上有卓著成就的人物,統計的結果表明,他們的平均壽命是66~67歲,其中壽命最長的恰恰是勇于進取的科學家、發(fā)明家和作家。譬如,牛頓活到85歲,富蘭克林享年84歲,瓦特活到83歲,大作家蕭伯納壽終94歲。在我國,也有科學工作者曾對自秦漢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前的3088名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的壽命進行過統計,結果得出他們的平均壽命是65~78歲。這個數字接近于我國1983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時男性的平均壽命。
生理學“用進廢退”的原理闡述了這樣一個生理現象:即人體中經常應用的器官就健康,就發(fā)達;長期不用或少用的器官就會逐漸衰退。有進取心的人對知識學而不厭,對工作樂此不疲,腦子愈用愈靈,愈用越有活力,從而使大腦不容易衰老,并使全身各個系統的功能得以充分的調動和發(fā)揮。同時,進取者為了事業(yè)的成就,為了保持身體健康,他們會進行有計劃的身體鍛煉,這也是有進取心的人比一般人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的重要因素。為了健康長壽,奉勸人們牢記“用進廢退”的道理,樹立起有所作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