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驗已經成為公眾中非常時髦的詞匯,在互聯網搜索引擎中打入“心理測驗”一詞,立刻會出現成千上萬條信息供人選擇。但在心理測驗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景象的同時,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誤區,嚴重影響心理測驗工作的健康發展。因此,認識心理測驗誤區的表現形式和危害,對我們正確理解和使用心理測驗,更好地發揮心理測驗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理解心理測驗的誤區
1.對功能理解的誤區
“你會作心理測驗?那么我現在心里想什么你都知道嗎?”這是心理測驗萬能論的觀點;“我看心理測驗沒什么用,還不如街頭算命的。”這是心理測驗無用論的觀點。不論是心理測驗萬能論還是心理測驗無用論都是對心理測驗理解的誤區,是極端有害的看法。萬能論會導致心理測驗的濫用、濫用而最終妨礙心理測驗的健康發展;無用論把心理測驗打入冷宮,使心理測驗發揮不出應有的功能,同樣也阻礙它的健康發展。
對心理測驗功能的正確認識是:心理測驗是一種科學手段,是當代心理學各領域從事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工具之一;它在人才選拔、職業指導、學校教育、心理缺陷的診斷及精神疾病的早期發現等許多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心理測驗作為一種研究和應用工具,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潘菽所說:心理測驗是可信的,但不能全信 ;心理測驗是有用的,但不能完全依靠它。
2.對結果理解的誤區
公眾理解心理測驗結果的誤區在智力測驗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例如:15歲的小李和18歲的小張作了一次智力測驗,得到智商(IQ)分探詢心理測驗的誤區別為93和98。于是,小李自怨自艾地說:“難怪我比小張笨,他都快打滿分了!”小李認為,IQ為98的人就一定比IQ為93的人聰明,而且認為 IQ滿分為100分。
小李對自己IQ的看法就可能降低他的自信心,減少他想成功的欲望,從而使他的成功可能性減少,更加堅定了對自己不聰明、不能取得成功的看法,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3. 正確認識智力測驗分數第一,智商(IQ)是通過智力測試工具對個體智力水平的一個估計。IQ 分數是一個范圍,不是一個絕對分數。這個范圍有多大是由測驗的信度指標和被試總體的分布決定的。小李的智商為93只是對真實智力水平的一個最佳估計值。運用相關統計學方法可以計算出這個最佳估計值的可信范圍,就是IQ分數范圍。那么,小李和小張的IQ分數范圍就可能重疊,也就不能完全認定哪一個聰明。事實上,小李和小張都為平常智力,同時,IQ100只是智商的平均數,而不是小李所理解的滿分。
為了估計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人們通常將智力按照智商分成一定的等級。如韋氏智力量表智商等級為:130 以上為極超常智力,120—129 為超常智力,110—119為高于平常智力,90—109為平常智力,80—89 為低于平常智力,70—79為邊界分,69 以下為智力缺損。
第二,智商只是檢測智力水平的一個參考性指標,并不能完全、真實、準確地反映智力水平。首先,人類的智力表現是多方面的,目前,智力測驗只能測量智力的某些部分。韋氏智力理論將智力分成言語智力與操作智力兩大部分,相應的智力測驗結果包括總智商(FIQ)、言語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我們作智力測驗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出一個分數,給人戴上一頂聰明或者不聰明的帽子,而是為了了解個體的智力結構特點,更好地挖掘個體的潛力。其次,智力測驗同任何測量工具一樣會存在誤差。智力測驗常模樣本存在抽樣誤差;測驗成績因測驗動機、測驗環境等因素影響的不同而出現誤差。再次,個體的智力不是終身不變、停滯不前,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智力。因此,老師對處于發展成長期的中小學學生的智力測驗結果一定要慎重對待,要用發展的眼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估與動態評價,而不是一次測驗定終身。
第三,心理測驗種類很多,不同的測驗分數不能直接進行比較。每種心理測驗有不同的適用人群,測驗結果具有相對性。心理測驗結果是與某一特殊人群相比較而言的,是 一個相對量而不是一個絕對數值。如智力量表有:中國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適用于16歲以上人群 ;中國韋氏兒童智力量表(C-WISC),適用于6—16歲;中國韋氏幼兒智力量表(C-WYCSI),適用于 4—6歲半兒童。
對其他類別的心理測驗如人格測驗、興趣測驗、成就測驗、能力傾向測驗等所得到的測驗分數,也應該認真理解和把握,全面分析測驗分數所反映的真實含義,從而有效發揮心理測驗的功用。
使用心理測驗的誤區
1. 誤用
一位母親說:“我這孩子,平時看起來也不笨,可學習成績就是不怎么好,我想給他作智力測驗,要是不聰明就不讓他讀書了,反正讀也是白搭。”這里反映出這位母親幾種誤用心理測驗的表現:(1)目的錯誤。這位母親用智力測驗決定孩子是否聰明,決定孩子是否繼續讀書;認為智力測驗成績差就是不聰明,就會沒有什么出息,這些都是錯誤的。實際上,使用智力測驗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個體的智力結構特點,使個體能夠全面認識自己的智力狀況,并針對個體測驗結果給予具體指導和建議,揚長避短或揚長補短,以達到進一步開發個體智力的目的。(2)解釋錯誤。這位母親把智力看成是影響學習成績的惟一因素,把智力測驗成績作為決定孩子能否讀書、能否成功的標尺。其實,孩子的成績好壞、成就高低既和智力有關,也受興趣、動機及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孩子平時看起來不笨”,說明其成績不好的原因可能更多的受到智力以外因素的影響,需要從多個方面來綜合評價。
2. 濫用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雖是一句順口溜,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試在教育領域的泛濫程度。心理測驗,如成就測驗作為一種標準化的“考試”,主要用來測量經過某種教育或者訓練后知識與技能所達到的水平,過多地使用“考試”手段會降低考試的效能。
心理測驗的濫用還有很多表現形式:為了增加經濟收入而撒網式使用,增加受試者的經濟負擔,影響整個心理測驗行業的形象;使用沒有經過修訂的國外測驗,用不適合國情的國外測驗評價中國人群,得出誤差很大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結論;使用沒有標準化的測驗;使用沒有科學基礎的測驗,這在互聯網上出現的幾率較大。因此,防止濫用心理測驗是對心理測驗專業人員的一項基本要求。
3.亂貼標簽
公眾中有根據心理測驗結果給人亂貼標簽的誤區,危害嚴重。有人因為某人的智力測驗分數較低就稱其為“傻子”、“癡呆”;根據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結果就視其為“有問題”的人。這一方面體現了公眾不了解心理測驗的功用是為提高人們的身心健康水平服務;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公眾不能正確理解心理測驗結果,忽視心理測驗結果可以對當事人的心身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忽視亂貼標簽甚至有把當事人逼上絕路的可能;同時,這樣做是對個體的不尊重,同時侵犯了接受心理測驗者的隱私權,違背了心理測驗的保密原則。
心理測驗具有輔助診斷功能,如智力測驗可用來評估腦損害后的腦功能受損程度,輔助診斷精神發育遲滯等。但是我們不能就用心理測驗來作診斷,來決定個體是否有“精神病”等。在臨床工作中用心理測驗來作診斷時,必須結合其他臨床資料一起進行綜合分析,但可以用心理測驗來驗證臨床假設及作功能評定。互聯網上心理測驗的誤區目前,互聯網上心理測驗種類繁多,數量巨大,質量參差不齊,同時,在互聯網上接受心理測驗的人的心態也各種各樣,使得互聯網上心理測驗誤區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而復雜。第一,發布大量的沒有經過科學研究的心理測驗,導致公眾對心理測驗的誤解。第二,違反心理測驗內容保密原則,公布一些已經經過科學研究的紙本心理測驗的具體測試條目,使這些測驗面臨失效的危險。第三,公眾更加容易不加選擇地接受心理測驗,增加濫用的機會和亂貼標簽的機會。所以,我們在看到網上心理測驗迅速、方便、便宜等優點的時候,更加要注意網上心理測驗的局限性,謹慎選擇網上心理測驗。目前,網上心理測驗主要是以文字、圖形為主,不能直接進行操作測試;由于缺乏面對面的交流,不能對個體的測試行為及影響因素進行直接觀察;網上心理測試結果推論比較機械、絕對化,不能結合其他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其結論往往缺乏嚴格的科學性,只能作為參考。
因此,當我們使用心理測驗尤其是用心理測驗作某些重大人生決策如文理分科、職業選擇、判斷婚姻質量、智力水平的全面評價時,更應該選擇與心理測驗專業人員面對面的測驗方式,以保證測試質量。
總之,心理測驗是一種科學手段,要發揮心理測驗的作用,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和使用心理測驗,避免進入心理測驗誤區。培養合格的主試,選擇合適的心理測驗,謹慎地對待心理測驗結果,普及心理測驗知識是消除心理測驗誤區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