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希望自己下個月的工作業績會更好,希望明年能考上向往已久的重點大學,希望能找到即令人羨慕又適合自己的新工作,希望過上寧靜而舒適的生活……對于這些充滿著向往的話,我們通常是附和著隨之一笑,視之為一種自我期待,自我寬心,自我慰藉,往往不會很在意。如果把希望換成另外一個詞“目標”,你的感覺會怎樣呢?來,試一試:我的目標是擁有強壯的身體,我的目標是一年賺10萬,我的目標是短期內獲得某一學位,我的目標是養育好自己的兒女……這種話說出來未必顯得多有氣勢,但感覺很自信,讓聽者聽后都會感覺一振,隨后便會牢牢地記住。
希望大多很難實現,而目標卻較易達到
因為希望僅僅是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愿望,就好像是遠方的一個點,我們不知道它離我們有多遠,該如何去走;而目標比較確定,我們既明白它在哪里,又知道怎樣去接近它,并且還能夠預測這一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故實現起來,也就容易得多了。
希望轉化為具體的目標
很多人之所以未能成功,實現不了自己的抱負或愿望,往往是因為其只停留在希望的層面上,而沒有轉化成為一個具體的目標。希望很簡單,只要說出內心的欲望就行了,而目標卻不太容易,需要很多個步驟才能接近它。例如:分析可行性,拿出一套系統的方案,然后一步步地去實踐,其間還要不斷地調整策略,可以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所以希望可以很多,可以浪漫或張揚,也可以無所顧忌;而目標就不一樣了,既然是目標,就要有能達成的可能,否則就沒有意義。
目標的實現激活新希望
把目標設計為幾個階段,然后逐一完成。之所以要分成幾個子目標,是為了讓我們隨時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新的希望,而新希望又會激勵我們不斷前行。如果一個人長久地付出而得不到回報,就會感覺希望渺茫,希望也就不能成為繼續努力的動力了。就像在極地,四周全是白色的冰川,而這些冰川的形狀又都很相似,走上幾公里感覺身邊似乎沒有什么變化,找不到一處可以辨別的目標,這樣越走就越沒有信心,甚至會迷路,故冰川、沙漠之處難行。
希望是目標的前身, 由此了解自身的需要
雖然希望帶有期待和幻想的意味,但卻是目標的蒙眬雛形,不過是一點點地更清晰之后轉化為行動。希望是目標的前身,由此能了解我們自身的需要。希望轉變成目標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我們兒時都有過很多希望,那是一連串大大小小的“玫瑰夢”,有的最終得以實現,讓我們振奮和快樂;而有的瞬息化作泡影,或者因為越來越不現實而忍痛割舍,成為一生憾事。希望是我們身前身后的幻夢,抓住或沒有抓住都將伴隨我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