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前年的5月,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G. Carr)的題為《IT Doesn't Matter》的文章在美國《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出,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場質疑IT價值、觸及整個IT業命運的世紀論戰由此開火。幾乎所有的重要媒體、IT業界巨頭尤其是CIO、商業界重量級人物和專家學者們都積極參戰發表看法。去年的5月,卡爾出了一本書《Does IT Matter?——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ros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似乎想讓論戰深入下去。
卡爾宣稱:“企業應該減少對信息科技的支出,要當新技術的追隨者而非先行者,要注重信息科技的‘防弊’而非‘興利’。”通用電氣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杰弗瑞·伊梅爾特說,“‘IT無用論’的文章是非常愚蠢的。在市場生長緩慢并且風險不斷增高的現實環境下,科技創新對企業來說是勢在必行的選擇?!?/p>
在美國,迅速增長的IT投資,似乎沒有得到明顯的回報,人們開始質疑IT價值。2001年10月17日,麥肯錫公布研究報告《IT與生產力》,宣稱:“占經濟總量69%的53個行業部門為生產力增長的貢獻率僅為0.3%。盡管IT投資浪潮中62%的資金增長是投入在這53個部門,但它們中的大多數遭受了生產力下降的厄運?!薄都~約時報》刊登出IBM戰略主管Wladawsky Berger的觀點:IT業已經進入“后技術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卡爾挑起了論戰。
今年,爭論隨著時間的推移終于趨于平淡。沉寂過后是回歸理性的最為清醒的時刻。在卡爾《IT Doesn't Matter》刊發兩周年之際,本刊編輯部特邀請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對此進行了分析。
IT到底指什么
IT實際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指硬件;第二層是指軟件;第三層是指應用,指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使用各種信息,輔助決策者作決策。通常第三層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卻是唯有當信息得到有效應用時IT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才真正實現了信息化的目標。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標,它只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實現目標比較好的一種手段。
卡爾的IT是指什么呢?在那篇文章里他并沒有明確提出,不過他提到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整個文章里他對物化的IT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關注很多,基本沒有關注應用層面。但后面他講到大眾化趨勢時,又提到“信息技術極易復制”,則把IT又推到了商業軟件。客觀地分析軟件本身的特征,的確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四個判斷標準中的三個,即:稀缺性、不易復制性、不易替代性,卡爾本人也沒有否認而且是在強調IT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第四個判斷標準,即有價值。但他偏偏又把題目定成了“IT不再重要”,幾欲把整個IT一棍子打死!他在后來出版的書里甚至經常“一不小心”就邁到了第三層,完全違背了他在書開頭所界定的IT范圍,如論述信息技術的應用、對CIO發出的詰問等。后來很多人也因為這一點來攻擊他,甚至有人說卡爾干脆就不懂IT。有可能是真的,因為他畢竟本來就不是做IT的。
IT企業與客戶間的“檸檬效應”
經常有軟件廠商宣稱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如何,就能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不知道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且不按核心競爭力判斷的四個標準來推斷,試反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那為什么有許多上了信息化的企業已經虧損甚至倒閉?尤其是那些宣稱有幾十萬家客戶使用他們軟件的軟件企業該問問自己。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那么我們假設入庫、出庫、銷售、庫存等信息全是準確的,就能自動提高銷售、降低庫存嗎?如果說沒有上信息化之前,老板可能還可因為看不見而糊涂但幸福地過過日子,那么現在呢?只是痛苦地知道有如此多的庫存在倉庫里呆了如此長的時間,如此多的商品長時間占據著柜臺卻沒有帶來任何銷售額更不要說利潤!
分析一下軟件廠商們宣傳“信息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現象,結論只有兩個:要么這些企業不懂什么是核心競爭力,要么是另有所圖。我想應該大多數軟件企業還是懂的。一般企業客戶與IT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IT企業與企業客戶之間的博弈,最后的結果往往會是次優選擇,即所謂的“檸檬效應”。在這點上,除了IT企業和從業人員要提高自身的職業操守外,政府或行業必須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培訓教育,提高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引進管理咨詢公司、監理公司等來改變這一博弈結局,以達到新的平衡,促進IT業更健康地發展。
數據時代VS信息時代
信息技術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就像一柄利劍或一支好筆,買了它并不一定能保證你武功增進多少、字寫漂亮多少,還需要你不斷地去練習如何舞劍、如何寫字,信息化建設也需要你不斷地提升運用信息的能力,這才是真正核心,也是最難的地方。實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上系統拿幾個數字,它只是基礎,其核心在一個“化”字,把各種資源相關的信息整合起來后進行“合理化”、“優化”的配置。譬如用歷史信息來輔助做銷售預測、采購計劃、生產計劃、配送計劃、庫存計劃,并按照這些計劃下達指令,根據實際運行情況滾動修正計劃。美國哈林頓(Joseph Harrington)博士提出的計算機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包含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市場分析、產品設計、加工制造、經營管理和售后服務等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必須緊密相連、統一考慮;二是整個運作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數據的采集、傳遞和加工處理過程,最終產品可以看作是數據的物質表現。如果上了信息系統卻不用它來輔助決策,還是按照原來的運作方式運作,則信息系統的作用可能只是限于解放某些崗位的某些工作,如統計報表等,且同時還會增加另外一些崗位的工作。大量經驗表明,如果不用信息系統收集上來的數據,要實現用來輔助決策的信息的準確、及時、完整根本不可能,信息系統只有用它才可能逐步提高其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按照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標準,要構造核心競爭力,本質上只有整合能力才是關鍵,而且越外顯的能力越容易被模仿。冰山一角,露在外面的越少越不容易被模仿,越能構成核心競爭力。
就如哈佛商業評論編輯Hal Varian所言:“提供競爭優勢的不是IT本身,而是那些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的人”?!肮驹诨ǔ汕先f的錢在數據存儲和獲取客戶交易數據上,但一大堆數據就躺在那兒,沒有經過分析,沒有使用??墒牵谀切┯柧氂兴氐姆治鋈藛T手上,同樣的數據卻能產生巨大的回報!”這是一個數據豐富的時代,但同時是一個知識貧乏的時代!
波士頓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系統管理學教授托馬斯·H·達文波特要把“過去的40年,更確切地描述為‘數據時代’,而不是‘信息時代’”,“將數據轉化為某種更有用的東西,需要相當多的人力投入和智慧,但大多數組織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擁有一個數據庫或數據挖掘系統,與擁有其它技術一樣,是必要的,但對于高質量的信息和知識而言,則是不夠的”。
有效使用IT是種稀缺技能
同樣的高速公路、同樣的高檔車,開車的人不同將會開出完全不同的水平,這時更關鍵的因素——開車的本事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在初級階段,競爭比較粗放,可能主要是看誰能修好道,買好車。到后面,大家硬件基礎設施差不多,競爭日趨白熱化,這個時候人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光有好道好車還不行,還得有舒馬赫這樣的頂級選手才能贏得比賽。
企業經營與賽車還不太一樣,賽車有人制定規則,規定只能跑一樣的道,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錢的就可以買高檔的服務器、小型機,沒有錢的就只能買PC服務器;有錢的就可以用光纖寬帶,沒有錢的則只能用ADSL甚至撥號;有錢的可以花幾千萬去買SAP、Oracle,沒有錢的則只能用用金蝶、用友,甚至只有一些基本功能的財務軟件;有錢的可以請“五大”幫他們制定符合未來趨勢的戰略并進行培訓,沒有錢的則只能靠企業家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的確,這是一場不太公平的競爭。
但網絡經濟來了,用卡爾的話說,就是IT技術已經變得“大眾化”,已變成商品。更何況ASP模式的出現,將極大地降低了企業信息化的門檻,昂貴的服務器、網絡、軟件費用的門檻被一下子降低了。好比雖然你有私家的寶馬、奔馳,可以很快地到達你想要去的地方。但我也可以坐出租車,差不多也能實現同樣的效果,再差點兒我有公共汽車、地鐵,只要很低的成本也能基本實現我的目標。但同樣的寬帶、同樣一套系統軟件,使用的人一樣,效果卻完全不一樣,君不見同樣是使用SAP、Oracle或者金蝶、用友,有很成功的,也有很失敗的?功夫在詩外!就像哈佛商業評論編輯Hal Varian指出的那樣:“卡爾說IT正在商品化、不再提供競爭優勢,這一點他是對的。但知道如何有效使用IT還是一種非常稀缺的技能。”
這里我們有必要明確一下一些經?;煜幕靖拍?。
> 數據(Data)=事實的記錄,如:上季度甲系列產品在華東地區銷售額為120萬。
> 信息(Information)=數據+意義,如:上季度甲系列產品華東地區銷售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5%。
> 智能(Intelligence)=信息+理解(understanding)與推理(reasoning),如:分析原因是華東地區銷售單位不行,或甲系列產品進入了衰退期,還是公司整體營銷活動落后,競爭者強力促銷導致?或是其它原因。
> 知識(Knowledge)=解決問題的技能(skill),如:針對這一問題,公司應對的策略是什么?
> 智慧(Wisdom)=知識的選擇(Selection),如:應對的行動方案可能有多種,但(戰略)選擇哪個靠智慧。
> 行動則又會產生新的交易數據。

數據、信息、智能、知識、智慧、行動與管理活動的關系見下圖,事實上它們之間存在多重循環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