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兒童文娛機會極少,社會所能提供之各項文娛設施亦有限。學童每日放學歸來,功課之余,唯與鄰里小朋友相聚,常在院壩街邊玩樂,或二三人,或六七人,率皆就地取材,簡而易行。其活動之諸種名色,大多有益于身心健康。今閑居憶及,恍若舊友重逢,童心頓起,遂信筆書之,借志鴻爪。
跳拱
跨背飛身有后先,高低架勢漸臻難。
觸頭撞股皆違例,院落雖小天地寬。
此戲一般約四五人,其年齡身高皆大體不甚相遠者。開始以“麻尾”(方言。對多人定先后方法之一種,二字取義不詳。其辦法是眾人同時從背后伸出一手,或亮掌心,或亮掌背,各隨己意,當其中一人與眾不同時,此人即是先,以下依次進行,直至輪完,即將眾人之順序排定。當眾人伸出手時,皆得同聲齊呼“麻尾”!以免因先后不一而生弊端,故名)定作“拱”人之順序,然后開跳。所謂“拱”,指一人埋頭躬背,并腳直立,由另一人在一定距離之外,小跑至“拱”前越背跳過。依次輪流,以越過時不觸“拱”者身體為如法,否則違例,替換作“拱”。此戲慣例由易而難,初跳時,“拱”者躬背較平直,一輪以后,躬背漸次略升;最難時,“拱”者直立,只是頭略俯,高至項肩矣!又在進行中,“拱”者將一手平伸,稱為“單翅”;兩手平伸,稱為“雙翅”,跳越時一經觸手,即算違例,此在跳拱中為高難動作,倘在伸手時再加以適當擺動,則順利跳過之難度更大。當時兒童跳“拱”,在“拱”身前將起跳時,例用雙手平按“拱”背以助跳(有只用單手者,則技高一籌),其式略與今自由體操之“跳馬”相類。當起跳時,常提醒“拱”者注意而曰:“腦殼吃糞(謂低俯也),蹴球(市井粗話,喻“拱”者之頭)不論”!
踢毽兒
銅錢包布作毽盤,翎管赤羽顏色鮮。
飛背插花花妙技,諸姑姊妹戲庭園。
此戲明代即有。明·劉侗《帝京景物略·春場》載當時謠諺云:“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據此所記,則明代京城踢毽子有一定時節。至民國時,一年之中任何時候均可,并無時節之限。此戲舊時亦多為少女所喜。所用毽子,大率用小銅錢(外圓內方,稱為制錢)作核,外以色布縫牢,借以增加重量,是為毽盤;盤上用雄雞羽毛翎管一截(約半寸)用線釘牢,作插雞毛之管。一管約插雞毛十根左右,位置分布應大體均勻,借以保持毽身在空中之平衡。踢毽賽戲,一般以連續踢數相比,多者為勝。而此戲在踢法技巧上,或用足背,或用足踝,踢出之高低遠近,以及位置之身前背后,皆極有講究,精巧者,能踢出各種姿勢,諸如“蘇秦背劍”、“回頭望月”及“蝴蝶穿花”之類。所用毽子,在無雞毛翎管時,用白紙剪成若干紙須,卷裹令緊后,將紙須散開,在末端亦用小銅錢從方孔中穿過,壓緊即成。此雖不及羽毛所作漂亮,然簡而易行,戲者亦樂用之。
丟窩兒
挖泥就地掘圓窩,瞄準投擲技如何?
入彀銅錢端正好,手穩力勻勝自多。
在地上挖泥作一圓窩,直徑較當時通行之銅元略大,深約銅元厚度之三倍。戲時不限人數,參賽者站一定距離外(一般皆臨時自錢窩數若干步作為定點),用三指捏銅元瞄準錢窩投擲,以恰入窩內為勝。賽前約定彩頭,一般皆用洋畫兒若干張為賭注,輪流投擲。或有用錢幣作賭注者,則純屬賭博而為家長嚴禁。
崩彈子
粒粒晶瑩五色珠,撞聲清脆指崩出。
相拼來勁忘日晷,充耳不聞母叫呼。
彈子即玻璃珠,中嵌五色漩渦紋,當時成都染房街成批生產,街邊攤販處可隨時購得。兒童以此為戲時,一般先用一珠任意拋投于地作為固定目標,然后以拇指與食指另挾一珠,用力將其崩出,以擊中目標為勝。此外,亦有挖地為圓洞,將玻璃彈子置地以指撥之入洞中。在一定距離外,以所用次數最少者為勝,有點近似“高爾夫”之玩法。
翻絞絞兒
線繩繞掌套指根,式樣翻新各有名。
馬架天花兼筷子,二人對坐到黃昏。
戲時用約二尺長之細繩一根,首尾打結使成一環狀,以繩環分套一人兩掌,從并攏之三指側(食指、中指、無名指)繞過,兩掌心相向,將繩繃直,再繞三指一周,兩掌相互以中指從繩中穿過,即成絞繩,以其交錯聯結,故謂之“絞絞兒”。一人之絞繩既成,另一人則就此絞繩用手指交錯勾勒,因翻法不同,故所出樣式亦為各別。此時之絞繩因翻動入手變而為持繩者,另一人則由持繩脫手變而為翻動者,如此互翻互換,直至操作出現失誤,致絞繩糾纏不清難以繼續為止。此戲由于限定二人,并須坐定進行,而男孩好動,難以安靜,故女孩樂之者為多。所翻名色,有“馬架子”(分順立與倒立二式)、“天花板”、“筷子頭兒”及“牛眼睛”等數種。當時民間迷信,有“翻絞絞兒”天要下雨之說,而實際上翻者對此并不在意。
撣牛牛兒
一繩尺許系竹竿,手助木螺轉令圓。
趁勢欲停鞭不止,輕重如法自得安。
此一人之戲。所謂“牛牛兒”,即木陀螺,上部渾圓,底部削尖,其直徑大小有如一般酒杯;另,以竹竿一截,將絞成一股之細繩集束為鞭。戲時,將鞭繩繞陀螺數周,一手持鞭竿,一手持陀螺近繞繩處勒緊,用力向外拉竿放繩,陀螺遂墮地旋轉。此時戲者須不斷以繩加力鞭之,方能使其久轉不停。因其用力揮竿如鞭牛然,故名。外地或名“抽陀螺”,即此。
抓子兒
白果染色數用七,眼明手快在時機。
拋空平接落掌背,天女散花不失一。
此戲多為女孩參與,蓋亦因其進程較文靜之故。抓時所用之“子兒”多用染為紅、綠、黃三色之白果(四川方言對銀杏果實之稱),街頭有售,隨處均可購得。戲時一般用白果七粒(最多可用九粒,以一手可攬盡為限),隨意在桌上撒開,從中任選一粒作為上拋之用。規定,每次上拋,應趁其尚未下落之際,即用拋果的手掌將桌上白果規定之應攬數全部攬盡,然后將所拋之一果迅速接住,成功后始得繼續進行,否則由另一人接替。每次所攬之數,均于游戲前約定,或一次一粒,或由一粒依次至二粒、三粒,直至六粒。一次盡攬不剩,斯為最難。當其攬得桌上白果后,尚需與手中之一粒同時拋空,使之完全落于掌背,再由掌背上拋,于下落時迅即用掌心悉數抓住。進行中,雖僅一子未抓牢而脫落,亦為失敗。無白果時,可用小石子或胡豆代替。
彈胡豆
賽童出豆各相同,依次輪流貫始終。
兩粒中分施小指,邊彈邊撿勝從容。
舊時兒童平時極少零食可吃,家人在以胡豆作菜或豆瓣之余,每將曬干后之生胡豆放鐵鍋中以高溫翻炒,至外殼色已深黃后賞給兒童食用。此種炒熟之胡豆,極為堅實,小兒之牙口健勁者,嚼之常崩脆有聲。雖家人所給一次不過一二十顆,但以其耐咀嚼,故常能半日享用不盡而自得其樂。小兒得豆,除食用外,又喜與家中弟妹或鄰里童伴各出豆若干顆共作彈豆之戲。戲時,將胡豆在桌面撒開,在每兩豆之間,用小指輕畫一過,然后以其中一豆彈擊另一豆,中者為勝,二豆皆歸于己,并如法繼續彈取,直至勝完為止。彈擊時,應視兩豆距離遠近,斟酌動指方式與用力程度,或用拇指橫彈,或將拇指與食指并攏后,再用力將食指彈出。總之,要求小指畫豆時既不得將豆觸動,更不許彈擊時誤中他豆,違者罰下,改由別人接續。此種童戲之基本方式,略與西方臺球類似,唯彼用桿,此用手;彼用球,此用豆不同耳!
逮貓兒
“逮貓”庭院走西東,穩步循聲雙眼蒙。
時久不獲莫急躁,相機而動易為功。
方言稱“捉迷藏”為“逮貓兒”,又名“蒙貓兒”。以其進行時須用手巾蒙眼而名。為此戲時,須有相當寬闊之場地,方能既便躲藏,又利跑動,避免作貓者碰撞什物,以策安全。其游戲規則,一人作貓(猜拳之負者),其余多人皆為被逮對象。若有人被捉,即代替作貓,直至又另捉住他人以代己。整個游戲即以此法輪流進行,各地規則并無不同。成都民間近世將妓女稱為“貓兒”,對嫖妓亦稱“逮貓兒”。此乃方言隨時代而變,故所指完全不同。
老鷹叼雞兒
弱肉強食自古然,護雛天性遠鷹鹯。
嬉游未始無深意,罔極親恩圖報難。
一兒扮老鷹;一兒扮母雞,后跟數兒扮小雞,依次將前兒上衣背緊緊抓牢。老鷹在母雞前展翅跳躍,作欲攫取小雞狀,母雞則帶領眾雛與鷹周旋趨避,不令老鷹將小雞抓走。此戲要領在帶頭之母雞跳動得法,指揮眾小雞之動作能協調一致。罔極,意為無邊無際,喻親恩之博大也。語出《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拍洋畫兒
洋畫兒一疊藏袋中,街邊童伴喜相逢。
人皆放學兒獨晚,酣戰竟忘肚已空。
洋畫兒為小兒最愛之物,當時所售紙煙中,每包皆附贈一張,故極易獲得,而藏量一般亦較多。兒童以此為戲時,先以“剪刀、石子、手帕”定出先后順序,各出畫片相同張數,將其一疊若干張從中略為對折后,平放地上,即在畫側用手掌拍地,以其風力將畫翻轉,若全翻即全部歸己;只翻若干即勝若干,其剩余部分由下一輪對手接拍,如此交替進行,直至所出洋畫兒拍完為止。此后在洋畫兒較少時,改用紙煙盒折成方塊代替,拍法與用洋畫兒同。
斗雞
單足跳走另足盤,技在樁穩撞不偏。
名號斗雞當有義,腿如長距刺連連。
數兒參賽,人數不限。規定賽時應一足獨立,另足橫盤于站立之一腿上,用雙手將盤腿抱定,以單足跳躍前行,相互皆用膝部撞擊,被撞者或躲閃,或迎碰,皆須站穩不倒,倘被撞時膝部放松,盤腿觸地,即為失敗。此戲多在男孩中進行,因跳躍撞擊,女孩往往不能勝任。如用力過猛,致被撞倒地,可能受傷,不安全之因素較多,故被家長發現多遭禁止。
跳繩
高低起伏甩長繩,動靜合拍快慢均。
或進或出皆有度,諸姑姊妹各顯能。
長繩一根,既可單人獨跳,亦可多人共跳。場地寬敞者,參加人排隊待跳,人數不限,唯牽繩二人須不停甩動,時久手臂酸楚將不支。此時倘有人違規,擾亂跳繩節奏,例罰其替代,游戲亦繼續進行。跳繩要領,在掌握起跳與落地一瞬間之時機,單人獨跳,遲速由己;多人共跳,一進一出,或雙進雙出,要在配合協調,時機之掌握,更應恰到好處。舊家諸姑姊妹相聚,多樂為此戲,少女身體靈巧,于此尤為擅長。
滾鐵環
鐵環滾動路鏗鏘,一截竹竿控御忙。
扶正匡斜不稍懈,滿頭大汗跑街坊。
此戲為男孩常玩游戲之一種。鐵環一個,生鐵鑄成,然易碎裂,不如鋼圈。二者俱無時,用粗鐵絲(或鉛絲)若干股絞合扭圓亦可。當時小兒滾鐵環多在街上,環觸地摩擦,時發鏗鏘之聲,行人聞之,得以提前趨避,庶免碰撞。當鐵環滾動行進時,兒童則持一竹竿尾隨在后。此竿頂端扭鐵絲成馬蹄形附于上,開口處恰可緊貼正前進之鐵圈,環之斜正,賴以控制。鐵環快速前滾,兒亦快跑相追,致時有安全之虞。其時街頭車輛雖不多,但家長亦為此擔心,每諄諄告誡,然兒童樂此,殊不顧。
跳房
畫地為格別單雙,有窄有寬擬住房。
或停或跳依次進,一經踩線犯規章。
跳房,玩此戲者多為女孩。法用粉筆或石灰在場地畫線成圍,分格單雙,擬為住房。房或寬或窄,皆標明順序,中有專供停歇場地,在游戲進行中,非此不得停頓。此戲一般為三四人,多少不限。開始前,亦須猜定入局先后順序。戲者以小石投入一號,隨即縱身跳入,單腳跳起擊小石到下一房號,并單腳跳起跟起,按房號依次而進。其間規定有跳時須轉身180度者;又若非準許雙足落地處,皆應以單足為之,并不得踩線,否則犯規出局。自始至終,跳完所有號房,即為一輪,然后順次由另一接跳者繼續進行。數輪之后,以順利無失誤者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