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美國電影《威廉潛水探險記》,展現(xiàn)出海底世界的奇妙:美麗的海葵、花斑奇異的貝殼,往來穿梭的蝴蝶魚,茂密的珊瑚叢,還有兇猛的鯊魚……這一切都使觀眾心馳神往、驚嘆不已。然而,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在海底拍攝的困難,以及海底攝影所走過的曲折歷程。
早在1892年,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布丹就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水下照相機,他將一架陸地上使用的照相機,裝在一個用銅皮做的密封盒子里,盒子上留有三個鑲著玻璃的窗子,供拍攝、取景之用,盒外還有一個按快門的機關(guān)。他用這架照相機拍攝了世界第一張水下照片,畫面上是幾只在水中嬉戲的海蟹,但影象模糊不清,其原因是在水下拍攝時無法調(diào)焦,只能使用固定焦距、小光圈,所以需要長時間的曝光,即使在天氣晴朗、海水透明度相當好的情況下,在七米深的水下拍一張照片,也要曝光十分鐘之久。后來,路易·布丹又經(jīng)過兩次改進,制造出一架水下專用照相機,它的光圈放大了,潛水一次可以拍六張照片,但機身的重量較大,拍攝時布丹只好把相機的一端連接在漂浮于水面的桶上。同時,布丹還試制出帶碳極的弧光燈作為海底攝影的照明。他把水下照相機與弧光燈放在一個鐵架上,打開快門后沉入水中,拍攝者在水面上控制開關(guān),只需十秒就可拍出一張照片,這種方法減輕了拍攝海底照片的勞動強度。路易·布丹因此而被譽為“水下攝影之父”。
在路易·布丹之后,美國人德約·埃爾溫斯特·威廉利用一只可以在水下觀察的小型潛水船,透過窗口,用普通的照相機,拍攝了一些質(zhì)量很高的海底動植物照片。接著美國人列·普里也爾設(shè)計出一架理想的水下照相機,水下攝影漸漸地普及開來。1927年1月出版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登了第一幅在海底拍攝的彩色照片;1941年出現(xiàn)了深海照相機。現(xiàn)在人們可以在任何深度的海底拍出影象清晰的照片了。前蘇聯(lián)研制成功的攝影機器人,能在大洋底獨立工作,它的外形象一艘小型潛水艇,發(fā)布指令的中樞在頭部,它能自己選擇各種攝影鏡頭,拍攝角度,曝光時間和拍攝距離,然后進行拍攝。
在海底拍到的照片,使許多人看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景象,海底影片也就應運而生了。
1914年,英國人吉·威廉用高強度玻璃制造了一個照明球體,球體從駁船上放入9米深的海中,兩個攝影師同時潛入海底進行拍攝。他們拍的第一部影片,是巴哈馬群島的海底珊瑚礁。海底影片的誕生引起美國好萊塢電影公司的極大興趣,他們找到威廉,除了請他拍攝《威廉潛水探險記》外,還讓他拍了許多以海底故事為題材的影片,其中包括《潛水員的眼睛》、《從海里來的姑娘》、《海底兩萬里》等。
拍攝海底影片的成功,給研制電視的科學家以很大啟發(fā),上世紀30年代,水下電視也開始應用。
水下攝像機在海洋深處人們不能到達的地方,顯示了它非凡的作用與威力。1947年,美國首先用水下攝像機來觀察被原子彈擊沉的軍艦受損的情況。因為,在原子彈爆炸的區(qū)域,水下有大量放射性污染,潛水員無法潛入觀察。但當時的水下攝像機與陸上用的并無多少差別,只是把攝像機裝在一個密封殼體內(nèi)沉入水中拍攝,而且必須停船,攝像機才能工作。為了改進水下電視一系列的弱點,科學家們經(jīng)過多年努力,終于研制出可以在四節(jié)航速下工作的水下攝像機。由于加厚了密封外殼,使水下電視可以在1600米的海底工作。另外,又改進了水下照明設(shè)備,使水下電視可以用來觀察和搜尋海底遺物。
英國的一架“約克·皮徹爾”號運輸機,在一次飛越地中海途中在埃巴島上空爆炸,飛機殘骸墜入230米深的海中,機上35名乘客全部遇難。為查明飛機失事原因,必須找到飛機碎片,而當時正值寒冬季節(jié),潛水員無法長時間深潛海底,而且飛機碎片又散落在200平方公里的海域內(nèi)。負責打撈的船只選用了海底電視,打撈人員只需坐在船艙里的電視屏幕前,就能清晰地看到海底情況。利用海底電視,他們很快找回了證明飛機失事原因所需的碎片,還在140米的海底,發(fā)現(xiàn)了一段飛機座艙。
現(xiàn)在的水下電視,不僅可以用來發(fā)現(xiàn)和確定海底物體的位置,檢查海底電纜,還可用于海底生物研究和地質(zhì)勘察,而且能進行水面和水下的直接聯(lián)系,這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潛水艇在茫茫大海的深層航行,需要經(jīng)常了解水面上的情況,尤其是在襲擊敵人的時候。過去,主要的方法是升起潛望鏡進行觀察,但潛望鏡的長度只有10米左右,每次觀察都要將潛艇上升到距水面約10米的位置上,極易暴露目標。而現(xiàn)在只需在潛艇甲板上安裝一個非金屬制成的電視浮標,需要了解海面情況時,就讓電視浮標漂浮在水面上,攝下海面各方位的情況,隱蔽在海底的潛艇可以從電視屏幕上看到海面情況的圖象。
由于進一步改進了海底照明設(shè)備,水下電視設(shè)備能夠在更深的海底工作。比如,法國的海洋考察船“讓·沙爾科”號,在考察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底山脈時,就在3000米深的海底,使用一種巨大的深海攝像裝置。
從路易·布丹拍攝的第一張海底照片到今天的水下電影,我們可以看到水下攝影的發(fā)展歷程,科學家們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為我們敲開了神秘的海底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