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編撰《中國人陸富豪排行榜》而聞名的英國人胡潤,4月11日在上海發布了“2005中國內地慈善家排行榜”和“慈善企業排行榜”50名企業家和50家企業上榜。
胡潤慈善家榜上50位企業家的平均年齡是48歲,2003年至今他們共捐贈了13.5億元人民幣,今年的上榜門檻是530元.對比2004年“慈善榜”排名第一的仍然是北京金源集團董事長黃臺論,共挹贈了2.86億美元用于教育、扶貧和健康領域;而去年排在第四位的彭年實業董事長佘彭年以捐贈1.03億元成人民幣。
在首次推出的“慈善企業榜”上,排在首位的是因“海南伐林事件”而備關注的金光集團,2003年至今,該企業捐贈總額超過2億元人民幣。
胡潤表示,“慈善榜”只是反映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載體座次并不是最重要的。他說:“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社會做出貢獻時,也會從社會得到各種性質的回報,這就是‘社會分紅’。我們想藉此給社會樹立一個榜樣,因為這些人和這些公司正改變著中國的財富形象。”
有趣的是,《公益時報》與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接著也推出了一份“慈善榜”,里面不再有胡潤的痕跡,而是一張完全“國產”的“慈善家排行榜”,但卻沒引起新聞轟動效應。
評論:“社會公紅”無補財富形象
中國的財富形象的確不讓人樂觀,美國《福布斯》雜志推出的“中國大陸富豪榜”曾被人戲稱為“囚徒榜”,因為那上面有許多富豪已經成為階下囚。周正毅、仰融、楊斌……
學者們開始使用“轉軌富豪”和“問題富豪”這樣的概念來給中國的富豪定位。“轉軌富豪”強調了中國富豪成長的環境是不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問題富豪”則強調了中國富豪們的原罪性。
那么,“社會分紅”就能改變中國的財富形象嗎?
前不久遇到一位南京企業家,在談到中國企業家的必要素質時,他提出要了解“三場”,即“官場”、“市場”和“現場”(指內部管理)。他說在中國做生意悄了解官場早晚會完蛋,你看那么多大企業家都落馬了,就是沒有維護好官場。官場如何維護呢,大體是多學《易經》,識人附勢。
柳傳志曾把中國不佳的商業生態稱為“沼澤地”。目前,要走出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形成的商業生態“沼澤”,當務之急是建立起制度化、透明化的政商關系,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企業家的道德和財富形象,其意義遠遠超過搞出一個又一個“慈善家排行榜”。
(戳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