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40萬元的宣傳活動戾動資金,合作結束2年后卻引發一場官司在戰。一方堅持是借款,必須歸還;另一方咬定是贊助,一分不給……
合作雙方究竟能否在協議中戲定借貨呢?
花小錢辦大事求雙贏
2001年6月、正德廣的世紀行文化傳播打限公司在廣東A巾開張,公司主要業務是代理發布廣告、組糾各類淪壇及演出。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德廣在飯局上認識了該市華力啤酒公司的老總劉儀昭,兩人言談甚歡。王德廣從劉儀昭那里得知.華力公司上下正在為華力啤酒在業界的市場競爭力而把愁。作為—個地方品牌,華力啤酒在同內國外眾多知名品牌的合同下顯得力不從心。企業本身的資源布限,不可能像那些強勢競爭刈于那樣花大價錢大刊廣告戰、價格戰等,如何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市場回報,足華力領導層當務之急。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身為廣什傳媒界新秀的王德廣腦瓜一轉,對劉儀昭說:“劉總,這個事情,我倒有個主意。由我們公司出面,邀請省藝術團,為你們公司搞個巡回演出宣傳造勢,演出地點不僅局限于省內,還要擴大刊周邊省市。演出由你們華力公司小資冠名,以此來展現華力啤酒公司的企業形象、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但這么運作.找們起碼需要40萬元的啟動費用。”
劉儀昭聽后大喜,說:“我明天將你的想法提交公司懂事會討論,希望我們有個良好的合作,”
2001年7月2日,王德廣和劉儀昭分刈代表各自公司簽定了一份《合作協議》。主要內容如下:
一、此次活動小世紀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自行負責邀請省藝術閉在本省市及周邊省市面上演出,該系列演出活動均冠以“華力啤酒藝術團世紀行”的名稱。撲在演出場地注明此演出系華力啤酒公司贊助;
二、華力啤酒公司門本協議卞效之日起7天之內向世紀行義化傳播打限公司一次性支付本次活動的啟動資命40萬元人民幣,本次活動的所有演出門票收入均歸世紀行文化傳播公司支配,票價由其自行決定;
三、世紀行文化傳擁有限公司在本次活動結束后1個月之山返還華力公司40萬元人民幣;
四、本次活動期限為2001年7月5日至2001年l0月15口,歷時3個月。
親密合作后的隱患
2001年7月15日,“畢力啤酒藝術團世紀行”首場地名演川如期在A市最大的體育場舉行,盛況空前,觀者如云。華山公司和世紀行公司的高層領導都出席觀看了演出,雙方劉合作都非常滿意。
結合演小產生的效應,華力啤酒在A市各區縣大搞促銷活動,掀起了一場銷售“風暴”,在不到一個早則的叫時間內,華力啤酒在當地市場重奪主導權,銷售業績直線上升。然而好戲還沒有完,肚紀行公刊趁熱打鐵,迅速將演川及品牌宣傳蔓延到周邊省市,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時間,華力啤酒在湖南、江西、廣西等市場也大受消費者的歡迎。
2001年10月下旬,”華力啤酒藝術團世紀行”活動宣告結束。這次活動,華山公司和世紀行公司可謂名利雙收。華力公司在業界一炮門響,從原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本地品牌一舉成為區域性強勢品牌。而王德廣和他的世紀行公司山風頭出盡.在自己沒投入什么資金的前提下,整合市場贊源,3個月的時間賺了數百萬元。“華力啤酒藝術團世紀行”成了企業宣傳花小錢辦大事的一個經典案例。
由于是雙贏結局,在其后的2年時間內,華力和工紀行兩家公司都相安無事。直到2003年7月,華力公司的老總們在討淪公司的財務執行情況時,發現2001年7月與世紀行公司的合作結束后;劉方并未及叫歸還那40萬元。華山公懷鑒于這種情況,遂由劉儀昭出面與王德廣商談還款的問題。玗是出現了本文開頭不愉快的那一幕。
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2003年7月25日,華力公司將世紀行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其立即歸還“華力啤酒藝術團世紀行”活動的40萬元啟動資金。
王德廣在接到法院傳票后,馬上召集公司法律顧問,研究如何應對這次訴訟,堅決做到不支付一分錢給華力公司。
《合作協議》無效
2003年8月15日,兩家公司代表都十分自信地步人法院。法庭上,雙方展開唇槍舌劍。
劉儀昭作為原告代表首先發表意見,他說:“首先,雙方的合作協議當中非常明確地約定有‘世紀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本次活動結束后1月內返還華力公司40萬元人民幣’,即在2001年11月15日前予以歸還該款項;其次,合作協議中的任何條款均系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應該得到執行。故要求被告世紀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歸還40萬元。”
作為被告代表,王德廣毫不示弱,發表了幾點說服力很強的答辯意見:“第一,華力啤酒公司當時支付40萬元款項的性質是贊助性的,該行為具有單方的行為性質;第二.華力啤酒公司支付該款項是以整個活動冠以‘華力啤酒藝術團世紀行’名為代價的,在一定程度上華力啤酒品牌及知名度都得到了提高,華力啤酒公司所獲取的無形利益遠遠超出了40萬元,在付出與獲取兩者之間,已形成對價,因此不需要返還40萬元;第二,世紀行公司在首場演出當中有相當數量的門票贈送給華力啤酒公司。基于上述理由,該40萬元不應該返還。”說最后一句話時,王德廣特意提高了嗓音……
整個庭審過程爭論得非常激烈,雙方各自舉證,真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2003年9月2日,合議庭經過慎重考慮,對該案進行了以下認定:
首先,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為無效,理由是《合作協議》主體雙方均非金融性機構,根據法律規定,合同主體雙方不具備從事經營金融性業務的資格,故該《合作協議》為無效;
其次,該《合作協議》表面上是一種合作,實際上華力啤酒公司將40萬元支付給世紀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同時,又以條款的形式約定此款項須在本合同結束后1個月內予以歸還,該規定實際是一種借貸行為,該借款行為只是作為世紀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展此次活動的啟動資金,且在開展活動過程當中,華力啤酒公司不參與分配利潤;
第三,雖然該《合作協議》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但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八條之規定“合同無效或撤消的,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予以返還。
故法院做出以下判決:“判決世紀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于判決生效后15天內支付40萬元給華力啤酒公司。”
世紀行公司不服判決,遂提起上訴。后經二審法院審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華力公司雖然勝訴了,但其老總劉儀昭卻總弄不明白:為什么執行了這么長時間的《合作協議》會無效呢?
律師點評:
本案中,《合作協議》的無效以及為何名為合作、實為借貸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首先,雙方之間的合作是最初的意思表示,但在具體訂立合同的過程中,具體條款的表述應該清楚;其次,如果此為合作,合作雙方應該是互利互惠的,這種互利互惠應該體現在具體操作過程當中,同時,也應當共同承擔風險。華力啤酒公司將4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給世紀行丈化傳播有限公司,卻又約定該款項須何時歸還的問題,那么該條款使簽訂合同的雙方變成了實質上的借貸關系了;最后,希望各中小企業不論在簽訂何種合同時,都不能被合同名稱所迷惑,一定要注意到合同的具體內容。
(本文系真實案例,文中涉及的公司名、人名皆為化名)
(編輯 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