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來之際,本刊記者來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就同濟醫學院開展對外交流合作方面的具體情況,采訪了同濟醫學院的黨委書記黃光英。
黃書記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是一所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名校,其前身是德國醫師寶隆博士于1907年在上海創立的“德文醫學堂”,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1951年由上海遷至湖北省武漢市,后又多次更改校名。2000年5月26日參與四校合并,改為現名。同濟醫學院歷來重視對外交流工作,積極開展廣泛的對外聯系和友好合作。由于歷史原因,該院把對德合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確定了以德國為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對外交流的工作思路。被國家列為對德文化交流的重點院校。自改革開放以來,已與20余所德國大學、科研機構及基金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此外,還先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蘇丹、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40多所大學、研究機構、醫院和公司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建立了學術交往和多項合作關系,發展和擴大了對外交流。他說,自1979年以來,該院公派出國留學人員1100余人,短期科研合作、學術交流、參加國際會議1900余人 ,授予140余名外國專家和學者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名譽顧問等稱號,邀請和接待短期外國訪問學者4100余人 ,培養外國留學生600多名。
與德國交流的優勢
在談到同濟醫學院對外交流的情況時,黃書記提到了同濟醫學院和德國進行長期友好交往的歷史。自改革開放以來,同濟醫學院與國外簽訂的書面合作協議及意向書共46份,其中德國為20份,占所有協議的43.5%。他說,同濟醫學院將與德國的交流放在重要的位置,除了歷史原因之外,還因為同濟醫學院在與德國交往時具有很多有利的條件:
第一、符合我國對外開放的大戰略。黃書記說,1984年德國總理科爾訪華時,曾到同濟醫學院訪問,加強了中德的友誼和合作關系。德國駐華大使、公使和商務參贊也先后來該院訪問,肯定了其與德國醫學界交流的重要作用。德國朋友們為在中國有這樣一所與德國關系密切的醫科學院而感到驕傲。
第二、該院有一大批曾留學德國的老中青專家、教授和醫師。他們是促進對德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而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教授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
第三、雙方具有卓有成效的合作優勢。黃書記表示,同濟醫學院與德國海德堡大學進行了長達24年的穩定合作,為我國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另外,與德國埃森大學的交往也非常密切,自改革開放以來,同濟醫學院約有160名人員獲得過對方獎學金的資助。
第四、有民間外交的優勢。與德國的“德中醫學協會”相呼應,1984年成立了“中德醫學協會”。該協會是一個經民政部第一批注冊登記的、國家級民間學術團體,同濟醫學院歷來是理事長單位。現有分會12個,會員1700余人。
第五、有獨具特色的德語培訓中心。黃書記告訴我們,該中心是衛生部指定的8所外語培訓中心之一。每年招收六年制學生,學生學習一年德語后再學習醫學。至今已招收了23屆,培養了約360余名畢業生。中心曾有9名德語教師獲得德方短期和長期獎學金的資助赴德進修。凡來同濟醫學院訪問的德國客人,無不感覺到仿佛到了家一樣,因為這里到處都是說德語的人,這包含了德語培訓中心卓有成效的工作。
對德交流的現狀
在談到對德交流現狀的時候,黃書記說,自從1980年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簽訂第一個合作協議以來,同濟醫學院已先后與德國埃森大學、薩爾州大學、烏爾姆大學、馬堡菲利普斯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弗萊堡大學、科隆大學醫院、慕尼黑技術大學、呂貝克大學及漢堡巴姆貝克醫院、德國癌癥研究中心、柏林凱瑟林·弗里德里希醫生進修基金會等20余家單位簽訂了校際合作協議。進行了多項科研方面的合作。
1、自1986年以來,同濟醫學院寄生蟲教研室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合作,開展對血吸蟲病的防治和診斷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該學科現已成為湖北省的重點學科,培養出一大批這方面的專門人才。
2、同濟醫學院與德國多特蒙德大學勞動衛生研究所就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在粉塵、矽肺和肺癌方面進行了人員交流和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使該項目成為同濟醫學院國際級的重點學科。
3、廣泛進行人才交流。黃書記指出,自1981年以來,同濟醫學院接受來自德國校際合作院校交流實習的醫學生450余名,派往德國的醫學實習生、赴德進修、科研及學習人員約600人,其中100余名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留德人員多數已成為同濟醫學院各學科的帶頭人。
4、通過中德醫學協會交流。該會長期與德中醫學協會對口交流,每年舉辦一次學術年會,現已舉辦了18屆年會,為我國醫學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對德交流的窗口和途徑。德方資助中方代表團赴德參加年會,并為中方爭取了30名攻讀博士獎學金的名額,現均已成行。
5、合作創辦刊物。黃書記說,1984年同濟醫學院和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聯合創辦了《德國醫學》雜志,2002年改版為《臨床腫瘤學雜志》。1985年與德國合作創辦了《放射實踐學》雜志。 這些雜志對雙方醫學信息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黃書記還提到了同濟醫學院與荷蘭卓有成效的合作。他說,2003年9月,同濟醫學院兼職教授、在荷蘭皇家科學院腦研究所工作的高級研究員戴甲培博士獲教育部“春暉計劃”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項目資助。經戴博士的努力與聯系,該院與荷蘭皇家科學院腦研究所Dr.Buijs教授合作,聯合申報了荷蘭-中國國際合作課題,獲得了荷蘭3年的資助,總經費約9萬歐元,已有2名博士生開始在荷蘭腦研究所從事該合作課題的研究工作。
(本文責任編輯: 卜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