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特殊的稿件
2002年2月29日,像平常一樣,本刊編輯聶晶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處理著來稿。每天都會有上百封的來稿放到她的桌上,她必須在當天就處理完這些稿件。這些稿件有打印的,有手抄的,大部分稿件還給編輯附有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就在這堆稿件中,聶晶發現了一封特殊的來稿,密密麻麻的小字寫在好幾頁破舊作業本的背面。同時,附有一封作者的來信:“我叫魏小菲,是貧窮山區的一個農村孩子,今年上初三……因為家里窮,我去過的最遠的地方也就是縣城……雖然是窮人,但窮人也有窮人的夢和理想……我買不起稿紙,所以文章都寫在用過的作業本背面,還希望你不要怪我這種不認真的態度。我也是沒有辦法。有時候,很多人真的是沒有辦法想像我們貧窮人到底貧窮到什么地步……”
讀完稿件之后,從小在城市里成長起來的聶晶感動得落淚了。她幾乎不能相信,在距西安四五十公里的地方,這個叫做魏小菲的女孩子甚至連郵票也買不起,是在老師的幫助下,才把信寄到雜志社的。
聶晶很快給這個叫魏小菲的女孩回了信,并寄去了幾本《美文》和一些供魏小菲投稿用的郵票。不久,雜志社的所有成員都知道了魏小菲的故事:她家在藍田縣一個落后的鄉村里,因為貧窮,她從小在別人的嘲笑聲中長大。她的姐姐因患尿毒癥,幾乎將整個家庭拖人了苦難的深淵。孤苦無助的魏小菲隨時都面臨著輟學,萬般無奈的父母甚至產生了讓魏小菲嫁人的念頭。
這篇名為《我以及我家里的真實故事》很快轉到了我刊副主編穆濤的案頭。讀完這篇稿件后,他立即把這篇稿件轉給了主編賈平凹,并表示,希望能到魏小菲的家里去看一下。第二天,我們的主編賈平凹老師率先帶頭捐款。在賈老師的帶動下,編輯部所有成員都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
2002年4月29日,編輯代表們驅車去了魏小菲的學校和家里。在藍田,編輯們見到了魏小菲。她是個看上去很靦腆的女孩。瘦弱單薄的身子上套著一件看上去不太合身的衣服,說話的時候低著眉眼,聲音細細的。可誰又能想像,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和其他鄉村孩子沒什么區別的普通女孩,居然能夠寫出那樣不但不普通并且是直指人心的文章來。而她骨子里的那種自尊和堅強也只有在她的筆下,才能讓大家清楚和了解。
在那個大山深處的小小村落里,有著魏小菲的家。大門是用兩塊沒有經過任何油漆粉刷的木頭拼起來的,窗玻璃沒有完好的。有一些就那樣殘缺著,而完全掉落的,就用二張麻布擋著,陰冷的風呼嘯著在那里沖撞。而屜里,真的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一張土炕,一床骯臟的打滿了補丁的薄被子,一張面板,一個老得已經開始傾斜的柜子和一張破舊的小桌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投有了。魏小菲告訴我們,平時的寫作,都是坐在炕上,趴在舊桌子上完成的。
我們帶去的,除了捐款和書籍外,更多的是對她的祝福,希望她不要放棄自己的追求,向著明確方向走下去。
2002年5月,魏小菲的《我以及我家里的真實故事》在《美文》(少年散文)六月號上刊出。
真情文章引發愛心接力
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么一篇寫在舊作業本背面的文章,刊出后會產生那么大的反響。魏小菲更是壓根兒想不到,她自己的命運從此被改變了。
六月號雜志一上市,我們編輯部里每天都會接到四五十個電話,有老師,有學生?也有單位。有詢問魏小菲家里情況的,有要魏小菲家里地址的……隨后是大量的信件。有安慰魏小菲的、有要幫助魏小菲的……
所有的讀者都無一例外被深深地打動了。
2002年7月26日,魏小菲作為美文少年寫作夏令營的一名特約營員來到了西安。在夏令營的開營儀式上,來自上海市西南模范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伺魏小菲捐贈了衣服、書籍、學習用具和一筆款項。
2002年8月9日,《揚州日報·教育周刊》的記者趙明、田薪以及揚州新東方中學六十高齡的老校長茅床茹,校政教外主任彭艷一行人千里迢迢從江蘇來到了陜西。事前,揚州教育周刊的同看到了魏小菲的故事后,非常感動,于是聯系了在揚州頗有聲譽的新東方中學。校方的董事長彭勇貴先生一直支持著一些貧困學生,使他們在自己的學校得到了免費求學的機會。在得知魏小菲的情況后,當即決定接她來揚州上學,并且高中三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全免。他們認為,這樣的一個女孩,不應該就此失去求學的機會,她應該有著更美好的前途,她應該在更廣闊的天地里飛翔。于是才有了周詳策劃后的陜西之行。
來西安后,他們慎重地起草了一份接魏小菲上學的協議書。并在第二天與西安市文聯的有關領導,我刊編輯,西安電視臺記者,西安晚報的記者,一起親赴藍田縣。我們向藍田縣的縣長,教育局的局長說明了來意并出示了協議書。隨后,在魏小菲的母校,藍田縣前衛鎮吳村廟中學簡陋的會議室里,在藍田縣教育局局長,前衛鎮政府人員,魏小菲的母校校長和班主任都在場的情況下,揚州新東方中學與魏小菲的家人簽訂了協議。在會上,魏小菲的班主任,也就是曾經鼓勵她投稿的王立峰老師,說到小菲的故事時,情到深處哽咽地泣不成聲。讓在場的人皆唏噓不已。會后,我們約定好,十日后,美文雜志社將把魏小菲親自送到揚州。
她求學的夢圓在揚州
2002年8月20日,雜志社一行四人帶著魏小菲,驅車到了美麗的揚州。路上,第一次出遠門的魏小菲問聶晶,這是不是李白說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那個揚州。當她得到肯定的答復時,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新東方中學在揚州聞名的瘦西湖畔,環境優美,是讀書育人的好地方。校門前的兩塊黑板上,寫著大大的字“熱烈歡迎魏小菲同學來我校就讀”。寬闊干凈的校園里,垂柳依依間,學生們穿著整齊的海陸空三色迷彩服,正在教官的指導下,進行軍訓。這就是魏小菲將要就讀三年的學校,那些孩子就是將和她朝夕相處的同學們。
在學校的會議室里,董事長、校長、政教主任都早已經在等著她了。他們見到魏小菲,臉上洋溢的是真誠的笑容,圍著她噓寒問暖,告訴她這里以后就是她的家了。
在女生203宿舍的門上,大家看到了她的名字。管生活的老師帶他們進去,告訴他們一切都準備好了,床單、被褥、洗漱用具和幾套衣服。宿舍的條件很好,有空調,獨立的衛生間和淋浴間。整齊的衣帽柜和鞋架放在床前。這樣的住宿條件,也許是很多大學都沒有辦法企及的。
學校老師給魏小菲換上了軍訓的服裝,帶她走進了學生們的隊伍。 就是這樣,一篇散文,改變了一個山村女孩子的生活和命運。魏小菲十六年來的苦難生活,在2002年的揚州,畫上了終止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