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全軍授銜時,毛澤東在他的名字下邊寫了6個字,結(jié)果他就由原先擬定的少將晉升為中將。
毛澤東主席寫下的6個字為“皮有功,少晉中”,所指“皮”即指皮定均。那么皮定均如何有功呢?他最卓越的功績就是解放戰(zhàn)爭初期的中原突圍。在突圍戰(zhàn)中,他機智勇敢、果斷指揮,竟在國民黨軍10多萬重兵的圍困中,將部隊基本完好地帶出重圍,使蔣介石大為震驚,為解放戰(zhàn)爭贏得了頭彩。
1946年6月,國民黨當局撕毀《停戰(zhàn)協(xié)定》和《政協(xié)協(xié)議》,悍然向解放區(qū)發(fā)動全面進攻。作為此次進攻的起點,國民黨軍以26個整旅,約30萬人的兵力圍攻鄂豫邊境的中原解放區(qū),蔣介石為此制定了一個“48小時內(nèi)全殲”中原解放軍的計劃。
敵人兵力數(shù)十倍于我軍,硬拼顯然是不明智的。為了保存中原的主力和骨干,中共中央在6月下旬探知敵軍總攻時間后,果斷地作出了中原部隊戰(zhàn)略突圍的決定。
6月24日,時任中原軍區(qū)第一野戰(zhàn)縱隊第一旅旅長的皮定均接到縱隊發(fā)來的特急電報,要他和旅政委徐子榮立刻趕到縱隊去接受任務。任務是中央軍委下達的,內(nèi)容是:中原部隊主力越過平漢線向西突圍,由第一野戰(zhàn)縱隊第一旅擔任掩護。中原部隊主力越過平漢鐵路以后,第一旅根據(jù)實際情況,可以尾隨主力西進,也可向別的方向突圍,或者堅持在大別山打游擊。
讓區(qū)區(qū)一個旅幾千人的兵力面對幾十萬之眾的敵人,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其任務的含義顯然就是犧牲局部,保全整體,說白了,就是“丟卒保車”。
接受任務后,皮定均和政委徐子榮趕回旅部已經(jīng)是深夜了。皮定均立即布置第一團與第二團分別向東、東南及東北方向做出積極行動姿態(tài),前沿部隊則繼續(xù)加固工事,擺出一副堅決御敵的陣勢。同時抽出一部分部隊,趁黑夜悄悄移到西邊,到白天再源源不斷地向東開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迷惑敵人,給敵人造成錯覺,把敵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一旅身上來,以掩護主力向西突圍。
在布置完誘敵任務后,一旅召開了旅黨委常委會議,一是討論如何完成上級任務,即如何打擊敵人、牽制敵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二是討論如何分散敵人兵力,達到既能掩護主力突圍,又能保存自己的目的。
經(jīng)過討論,確定掩護中原部隊主力突圍后,一旅部隊向東突圍。向東,與中原部隊主力背道而馳,可以將敵人追兵引向東,減輕主力西進的壓力。
6月26日黎明,國民黨軍開始炮擊我軍,皮定均指揮全旅與敵軍交戰(zhàn)。開始時國民黨軍對我中原部隊主力的行動意圖摸不清,所以炮火雖然猛烈,但部隊行動卻緩慢,顯然還在猶豫中。到了下午,當國民黨軍對我中原部隊主力西進有所察覺時,全線壓來,卻又遭到一旅強有力的抵抗。國民黨軍急于突破一旅防線,向西追擊,戰(zhàn)斗越打越激烈。我一旅部隊指戰(zhàn)員與數(shù)十倍于自己的敵人作著頑強的戰(zhàn)斗,使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皮定均采取了支撐點式的防御體系。每個山包就是一個支撐點,每個山包自成一體,相互之間火力交叉。

皮定均在指揮所里注視著敵人的行動。望遠鏡里,敵人進攻的隊形像潮水一般,一浪退下去,一浪又涌上來。他命令擔任阻擊的一團和二團“出擊”,可部隊沖出陣地撲下山去,大批的敵人立即包圍過來,只得又撤回山上。三次出擊,三次都是這樣的態(tài)勢。看來,國民黨軍已下決心要抓住他們這支孤軍。
就在這形勢極為嚴峻之時,一場暴風雨從天而降,只見雷鳴電閃,大地一片混沌,幾米之外看不見人影,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雨霧里。
這是上蒼給予的千載難逢的機遇,皮定均迅速命令部隊:“出擊!把敵人趕得遠一點,然后撤下來。”
部隊全線出擊。隨后部隊又全線撤回,迅速撤出了陣地,只留下一個營監(jiān)視敵人。
皮定均的一旅保全了,居然在敵軍十幾萬兵力的緊逼下安然脫身。這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史上的一個杰作。直至今日,當年參加戰(zhàn)斗的老戰(zhàn)士談起在十幾萬敵軍面前無所畏懼的撤退,仍是興奮不已。
傍晚時分,撤出陣地的各部隊先往西南急行軍30里,然后返回白雀園東南10多里的劉家沖會合,神不知鬼不覺地隱蔽在劉家沖那深山坳的密林里。他們不起火,不抽煙,并且扎住戰(zhàn)馬的嘴,不讓它嘶鳴。全旅官兵就這樣冒雨忍饑,在大隊敵人的鼻子下面藏了一天兩夜,完成了預定的計劃。
28日清晨,雨過天晴。皮定均率部出發(fā),先往南插到敵人后方,然后以90度的大轉(zhuǎn)彎向東急進。中午時分,一旅已穿插到敵人背后的鄂豫交界的小界嶺東南。
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不僅要奪回中原地區(qū),而且要消滅中原解放軍。因此,我軍突圍后,蔣介石即令國民黨軍跟蹤“追剿”,而對于皮定均率領(lǐng)的一旅,國民黨軍則抽調(diào)了3個師圍追堵截,大別山區(qū)的反動地方武裝也作策應。
皮定均率領(lǐng)一旅跋涉在大別山的重巒疊嶂中,孤軍行動和作戰(zhàn)。他們歷盡艱險,粉碎了敵軍的前堵后追:強攻松子關(guān),智取青風嶺,搶渡淠河,勝利越出大別山,進入皖中平原。然后咬緊牙關(guān),晝夜行軍700里,神速飛越皖中平原,最后到達蘇皖解放區(qū)。
皮定均率領(lǐng)的一旅在中原突圍戰(zhàn)中立下大功,人們從此親切地稱皮定均帶的這支部隊為“皮旅”。毛澤東主席“皮有功,少晉中”的批語,可謂對皮定均功勞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