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陽節”——天津市第十七個老人節到來前夕,天津市慈善協會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在研究“重陽節”慈善慰問活動時,首先想到了這樣一個老年群體:他們有過不同的職業和經歷,如果在他們所從事職業前冠之以“老”字,就有老領導、老教授、老專家、老企業家、老工人、老職員、老農民等多種稱呼;他們都已經年過花甲,有的已經年過“古稀”、“耄耋”;他們都有一顆愛心:愛祖國、愛生活、愛他人;他們都有共同的品德:行善積德、樂善好施;他們都有一樣的善舉:為需要幫助的人無私捐助。
翻開市慈善協會的捐贈檔案,數百名老人,數千次的捐贈記錄躍然紙上:退休工人郭長林月收入只有幾百元,卻十年如一為慈善、公益事業捐款。年過九旬老人劉冬英、楊浩觀夫婦,用自己的退休養老費,為多項慈善事業捐款達3萬余元。86歲的退休老中醫吳炳麟,每年都把子女給他的養老金捐給“迎新春慈善助困活動”。退休老人吳增楚、鐘雪華定期向慈善協會郵寄或親自捐贈數百元善款。82歲的民營企業家候立尊,一次就把本人獲得的國家科技獎1000萬元捐給慈善協會作為慈善基金。66歲的歸國華僑張森儀,將自己企業每年利潤的50%捐獻出來,作為“助學基金”。在捐贈登記簿上還有“一老人”、“老夫婦”、“忠善為民”、“老教授”等隱匿真實姓名老人的多次捐款紀錄和眾多慈善老人在慈善助困、助醫、助學、救災等各項慈善募捐中的捐贈記載……
這些好心的老人不圖回報,但是社會不能忘記他們。作為社會公益機構的慈善組織,在他們的節日到來之際,應該代表社會去看看他們,給他們以祝福。在老人節到來之際,市慈善協會的同志們為慈善老人們制作了精美的節日賀卡,并通過各種方式送到了老人的手中。10月11日老人節當天,同樣是慈善老人的天津市慈善協會會長陸煥生帶領協會的工作人員來到了天津市北辰區金秋園老年公寓,看望了曾為印度洋地震海嘯災區和我國南方洪澇災區熱情捐款的在院老人,給他們送去了由社會捐贈的輪椅車和生活日用品。陸煥生會長還來到前不久故去的96歲慈善老人劉冬英的家中,看望她的老伴楊浩觀先生,向老人祝賀節日快樂,為他健康長壽祝福。在天津金橋焊接材料有限公司,陸煥生會長拉著82歲高齡的候立尊董事長的手,感謝這位為國家焊接材料專業做出重要貢獻,一心回報社會,為天津慈善事業捐款最多的老人。慰問慈善老人的活動通過天津的媒體報道出去了,他向社會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為慈善事業做出貢獻的老人們,社會不會忘記你們,你們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