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是個書畫強省,每個省轄市都有專業的畫院。
各市畫院的畫家,歷年創作了一批優秀的作品,在全省、全國乃至國外有良好的影響。
自上個世紀末開始,各市畫院的主要負責人逐漸離位、退休,終于解脫行政事務,真正走上專業畫家之路。但是,由于大江南北,各自創作,不免思念多年好友,期盼能聚首相敘。
2002年夏,南通沈啟鵬先生赴俄訪問,停留北京期間,與移居京城的我敘會,十分愉快。回憶江蘇繪事,歷歷在目。各地畫院努力創作,碩果累累,為江蘇中國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這些成績的取得,各畫院主要領導的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倆認為在目前情況下,有關部門不大可能召集已經離位、退休的老院長會議,共商創作之事,因此,動議由我們自行籌資聚會,計劃每年春季找個地方品新茶,觀佳作,聊聊玩玩,共商繪事,故謂“茶畫會”。這個設想,立即得到諸多兄弟畫院之頭頭的拍手贊同。
首屆江南茶畫會,由我籌備、主持,于今年6月3日至5日在鎮江市風景優美的南郊碧榆園舉行。
我牽頭邀請來自蘇、錫、常和寧、鎮、揚及南通、連云港、徐州各地畫院老院長、著名畫家共12位(有一位因故缺席)。
他們是江蘇當代中國畫創作具有代表性的、充滿活力與實力的名家,在江蘇、全國乃至國外有一定的影響。
品茶·觀畫·聚會——這是一個“藝術的、自由的、快樂的見面會”。
這是一個全新的藝術家的聚會。
首屆江南茶畫會在鎮江的舉行,給該市帶來了文化藝術的新鮮氣息與活力。
每位畫家帶來了3—5幅作品進行觀摩。
鎮江市某收藏家在這次觀摩作品中收藏每位畫家一幅作品,并出資協辦這次“茶畫會”。
綠色的大幅布上,用毛筆書寫:“首屆江南茶畫會”。到會者在上面用毛筆簽名報到。此綠色橫幅懸掛于6月4日上午“茶畫會”之會場。

老院長們品茶,欣賞四壁的佳作,自由地發言,又互相觀摩各自展示未能掛出的作品,形成十分生動、活潑的氣氛。
沈啟鵬首先發言,他感到這個“茶畫會”是一個很好的形式,是首創,希望延續下去。接著是南京的朱葵、朱道平,揚州的揚麟、陳忠南,蘇州的孫君良,無錫的華士清,常州的張德俊,連云港的石仁勇,徐州的馬奉信等先后發言。列席“茶畫會”的山東大學李道剛教授、江蘇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見東副教授、以及景異瑋、吳丹青、王銳、李國華等鎮江市新聞、外事方面的人士也發言盛贊“茶畫會”的意義。
此次“茶畫會”,除我從北京趕到鎮江外,還有楊麟從深圳乘飛機到南京轉鎮江;朱葵在黃山辦展,特地趕到鎮江;朱道平從南京“打的”到鎮江;孫君良、華士清兩位剛從臺灣訪問回來又趕到鎮江,可見“茶畫會”的吸引力之大。
又,省文化廳高云副廳長,省文聯書記處書記、省文聯言恭達副主席獲悉“茶畫會”的召開,3日下午專程從南京驅車趕到鎮江看望老院長們,共進晚餐,并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們對老畫家、老院長們以往的工作給予肯定,并贊揚他們為繁榮江蘇書畫創作的貢獻,以及他們各自的作品在我省乃至國內外均有一定的影響。
6月4日下午,讀碑。去鎮江焦山碑刻博物館參觀。瘞鶴銘等名碑尤為老院長們欣賞,他們認真仔細地觀摩、學習。
6月5日上午,觀畫。去鎮江博物館新建陳列館參觀藏書畫精品展。八大山人花卉手卷等國家一級文物以及京江畫派的主要作品非常精彩。
焦山讀碑、云臺觀畫(博物館在云臺山下),收獲頗多。期間,4日晚安排在金水灣晚餐,一面品嘗江中之鮮,一面欣賞吳家犖(二胡)、劉善教(古琴)等四位民族音樂家的精彩演奏。真是:南山腳下碧榆園中品茶觀畫,長江之濱金水灣里食魚嘗樂。
6月5日下午散會。
“這是一個藝術的,自由的,快樂的見面會”的意圖實現了。
“茶畫會”結束臨別之前,合作山水、花鳥各一幅,留作紀念。
各自留下“通訊錄”共2頁,第2頁下面尚有空白。我在復印處臨時用圓珠筆寫下:
再見了,親愛的朋友,/見面不容易,電話常聯系,/老丁祝福您——安康、順意,/闔家幸福,/佳作多多。(2005年6月5日,鎮江碧榆園·丁觀加)
之后,我陸續收到手機短信,包括馬奉信的一封十分認真的長信。我感到非常的興奮,興奮之余,想到今秋,春茶喝了喝秋茶,老院長雅集又要見面了:
見面——喜相敘;分別——盼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