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贏利邏輯與傳統道德對知識分子精神約束間的沖突,是否會構成發展中的隱性障礙呢?
“干一行就要尊重一行的規則。一個開放的城市對商業沒有排斥,知識分子也不應該排斥商業。商業就像是社會的血液。”北京世紀群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圖書總監莫之許否認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分裂,“當然,思維方式會存在差異,比如知識分子要對觀念和邏輯負責,而商人要考慮方案的物理可行性,做商人對情商的要求比做知識分子高多了。”
大多數人認為,知識本身所代表的理性、嚴謹的精神,一旦內化于心,也便如影隨形。
袁岳:企業家+學者型主持人+社會活動家
袁岳不是一位象牙塔中的傳統學者。他的名字,不時通過新華社、《人民日報》和其他主流媒體的報道出現在公眾面前。今年5月,新華社在對袁岳和他的零點調查公司的報道中,稱其一些調查結論有助于政府了解公眾輿論。
而擔當上海第一財經電視節目《頭腦風暴》的主持人,是袁岳復雜角色變遷和知識分子社會屬性不斷豐富進程中的最近一環。
這檔目標觀眾定位于中高端財經人士、現場“風暴嘉賓”為企業家和財經專家、現場觀眾為MBA的財經節目,在財經圈有著眾多擁蹙。
半年前,袁岳接手其前任主持人張蔚而成為《頭腦風暴》的新主持。這無論在觀眾還是朋友們當中,都并不令人吃驚。因為此前,袁岳就經常作為嘉賓頻頻“觸電”,已經是電視臺和電視觀眾的老熟人了。而且《頭腦風暴》制片人胡曉琳,也傾向于有財經背景和實踐經驗的企業家擔任主持人,“我們要的是真材實料,能真正讓大家的頭腦刮起風暴。”
然而,袁岳還是感到了角色轉變的挑戰,以往做分析嘉賓,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縱橫恣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如今做主持人,主要是個“傳球”的角色,就是駕馭現場互動,切忌說話太多,而一不小心過分尖銳的言辭則會引起談話嘉賓的不滿。
10月16日,袁岳和節目組,通過茶聚的方式請幾個“有想法”、“敢批評”的朋友和觀眾給《頭腦風暴》提意見和建議。身高1.80米的袁岳有著很標準的身材,他告訴《嘹望東方周刊》,為上鏡需要,他一直嚴苛地控制體重,甚至經常晚飯只吃黃瓜和西紅柿。
即將飛赴印度出差的袁岳從重重的背包中掏出兩本書送給記者,分別是《步步為零:上半身與上半生的MSN網上對話》、《平民這邊,富人那邊:關于投資與理財的48點對比》。
商務人士,尤其是知名的企業家,一般不喜歡背著重重的、裝了許多東西的包,因為這很容易搞砸他們精簡優雅的形象。但袁岳包里裝了一沓沓節目資料、書籍,他坦誠而熱情地把它們送給記者。不管他的名字前頭有多少董事長、主持人,他也還是有著知識分子的鮮明底色,還是很看重“送書”這種典型的文人之間的友誼。
不管他們在商業的路途上走多遠,那些在校園、圖書館和課堂里的案頭歲月,依然滲透進了這一類知識分子的血脈和人格。
袁岳說:“我認為自己不是那種具備大老板特質的人。首先,我對金錢沒有那種與生俱來的敏感。其次,我雖然有恒心,但為達到目的選擇手段時,我太講究條件,這在有時會表現為道德的脆弱性。第三,我沒有大老板那種對各‘派別極強的包容力。但從另一方面,我自認是一個有一點天分的咨詢人員,而且我對幫助許多不同行當的人做好事情更有興趣。”
作為中國知名調查機構零點調查集團的董事長,這個成長于蘇北、游學四方的40歲中年男人,是將科學的專業技術手段運用到中國民意調查中的先行者、探索者。袁岳讓分散的民間意見變成了聽得見的公共聲音。袁岳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成立調查公司,最重要的是讓人們說出自己的觀點。零點調查公司做的調查基本是民意調查,每年發布調查排名,今年排行榜上民眾關注的就業率、環保、教育等熱點問題名列前茅。
1981年,袁岳考入南京大學法律系。在那里他系統地學習中外法律、刑偵和法醫,培養起了嚴謹的邏輯思維習慣。1985年,他被免試推薦到西南政法大學讀碩士研究生。三年后,他到司法部做了一名公務員。他業余時間寫書、翻譯書,掙到了四萬元稿費,這筆錢后來成為辦零點調查的原始資本。
1992年春天,有些厭倦公務員生活的袁岳離開了司法部。他最初應聘麥當勞,但沒有成行。9月,他籌辦調查公司。這一創業舉動即使在現在,也是大膽的,也是要付出巨大機會成本的。在當時,就更被人認為“不合時宜”。他的父母也無法理解他的舉動,他們認為他腦子有問題:放棄做官,而去搞個體戶。
零點調查在1993年1月9日正式成立。在艱苦的創業和拓展業務期間,在零點調查一歲歲長大期間,袁岳仍未放棄其知識分子的屬性,1997——2000年,他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攻讀社會學博士;2000—2001年他修完了美國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
現在袁岳的調查和咨詢事業已經集團化了,他2000年創辦前進策略和指標數據公司,2003年創辦遠景投資公司。
如同袁岳系列著作的書名:《平民這邊,富人那邊》、《老板這邊,員工那邊》、《中國這邊,美國那邊》,反映的是對角色互換和碰撞的觀察,這是袁岳的方法論和習慣性語法。
不妨用他的語法概括他:“學者這邊,朋友那邊;董事長這邊,主持人那邊。”
胡戎恩:學者+法官+大學教授+房地產董事長
35歲的北京大學法學博士胡戎恩,個身份是上海政法學院的立法學教師,另一個身份是上海歐晟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還有一個身份是上海溫州商會副會長。
在這之前,他當了五年法官,考北大碩博各考了兩次,再歷經艱苦創業,九曲十八彎“才找著了感覺”。
如今,他已經說不清自己更像個老總,還是更像個大學老師,因為他同樣喜歡這兩種角色、兩種感覺。甚至,在房地產風起云涌的時候,他卻在忙他博士論文的出版,主題是“中國私有財產權的立法與保護”。
胡戎恩給《嘹望東方周刊》講述了一個關于這兩個角色沖撞與融合的細節。有時授完課,大學里教工食堂的飯菜,他饒有興致地去吃,還連說好吃。但同事們就說:“你說一遍得了,再說,大家就覺得你矯情了。”生活就是這樣,在外吃慣了豪華宴請鮑魚魚翅的老板,再去大學食堂吃清炒雞毛菜、西紅柿炒雞蛋,反而是換換口味。
或許是在教師這個群體中,胡戎恩太另類太有個性了,有好事的學生,記錄下他的名言制成“野馬浜胡戎恩老師語錄”張貼到BBS上去。
學生們說他“經常開著寶馬7系來學校兜一圈,作作學問,的確受人敬重和羨慕。哥們都說他特瀟灑”。
ID為“希菲兒”的女生留言道:This teacher is so cute.I love it。“Eoton”
同學留言:這個老師是我欣賞的。經濟基礎是最關鍵的基礎,也是最難打下的基礎。“敏敏特慕爾”同學留言:“好!以后一定選這個老師!”
可以看出,不少學生喜歡胡戎恩這種非典型意義的老師,而胡戎恩也認為,自己通過做企業的實踐,更深刻更直接地接觸社會,再回到課堂講授,這樣對學生更有好處。
胡戎恩說:“我這一生,到現在有兩件事是引以為豪的,一是當年在家鄉辦了小型水電站,還有就是在中國最好的大學北大讀書。”
那個小型水電站既是他創業的第一個關頭,也是后來他的事業步步為營、不斷擴大的基礎。后來,胡戎恩的溫州接龍水電公司和上海錦麗斯集團公司等發起成立上海歐晟置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各類房地產開發和管理,在上海的房地產熱潮中淘到了金。胡戎恩的財富路徑,與溫州人的財富觀有著密切關系。與中國其他地域文明相比,溫州人對財富的追求是直白的,直白得讓人覺得有些赤裸裸。身邊的溫州老鄉那種類似于工業革命時期企業家的勁頭,深刻影響了胡戎恩。溫州人的協作和投資意識也比較強,比如上海歐晟置業的另一位發起人楊介生,是上海錦麗斯集團公司總裁,上海市溫州商會會長,上海市十佳優秀青年企業家之一,全國青聯委員。
胡戎恩有一個觀點:“賺點錢就可保護人的獨立性。”
他說,他致富后的理想是,像孟嘗君那樣,賢者云集,互相辯難,切磋學問。
他還說:“那種窮的知識分子我堅決不做。我現在做的是壯大自己的實業,等實業強大到一定程度,用足夠的錢成立一個基金,集合全中國最優秀的人才一起做學問。”
有人說:從學問回到學問,這或許是致富后的知識分子身上,最可愛的一抹顏色。
鄭少平:海事專家+職業經理人
作為“2005中國最佳商業領袖獎榮譽獎”和“年度企業公民獎”的獲獎者,赤灣港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鄭少平先前曝光不多,并不為眾人熟知。
但他在一次論壇上針對經濟學教授郎咸平“不相信中國企業家在經營的時候考慮了社會責任感”這一觀點進行反駁時,給人的思辯和智慧的感覺,則令人難忘。
鄭少平足足花了五分鐘時間,很認真地反駁郎教授,為中國企業家討說法。他認為不能籠統地說中國企業家沒有社會責任感。
他說,“企業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之中追尋利潤最大化,這就是企業家的企業社會責任。如果企業經營都難以為繼,那還談什么社會責任?”
但他認為,現實的環境是政策有局部缺失,企業和社會的發展存在方方面面的不平衡,所以企業家身上擔負的社會責任擔子更重了。按照國家環保的要求,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能源節省,這是企業所承擔的“行業引導”責任;投資、決策的時候避免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這是企業“行業自律”的社會責任,企業對政府建言,在社會福利和公事業中的投入,是在“行業建言”方面的責任。
總之,“企業可以犧牲利益,但是絕對不能犧牲創造利益的能力”。這是一個企業最起碼應該盡到的責任。這番話引起子現場的久久掌聲。
其實,就記者所接觸的鄭少平,感覺他并不是—個特別愛辯論的人,也不是十個說話多的人,不是一個高調的人。
鄭少平1963年2月出生于湖北仙桃;1987于大連海事大學國際海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曾任職于武漢海事法院,歷任助理審判員、審判長。
1990年他告別法官生涯,來到深圳赤灣港集裝箱公司,從業務部經理、副總經理一直做到總經理。1998年12月他任深圳赤灣港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999年5月當選該公司董事。2001年5月榮任赤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2004年,作為對公司有貢獻的高管,他還曾被獎勵1.89萬股公司股份。
在深赤灣,鄭少平一干就是15年,見證了赤灣港的繁榮過程。鄭少平說,深赤灣的團隊部非常年輕,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5——26歲,“我算是老人了”。而同時深赤灣又是行著高盈利的一家公司;由于有業績支撐,深赤灣AB兩股,即使在股市最低迷的時候,也維持在10元以上的價位。那么,如何花企業的錢,如何引導年輕人健康的財富觀,樹立“有一點精神”的企業文化,成為總經理應該考慮的問題。
2002年,深赤灣捐資10萬元興建南窯交通希望小學。三年來,在深赤灣員工和宜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窯小學面貌一新,輟學學生大大減少,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在不久前的一次捐賢救助白血病人何超的活動中,深赤灣員工有842名員工參加,募集愛心款項達52806元,“活動彰顯出了深赤灣人的良好修養和善良品性”。
或許在治理一個公司的過程中,法學背景、知識分子出身的鄭少平,是在實踐自己“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對郎咸平教授的反駁之所以經典,就在于:“如果企業經營都難以為繼,那還談什么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