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一夜之間多出來16.8%,國際排名超過意大利,上升一位,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12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的發布會上宣布這個“特大喜訊”的時候,卻顯得異常清醒與平靜。
“經濟普查本身不可能創造GDP,也不可能因此增加可支配的財富。如果那樣的話,我們什么活都不用干了,那多好?!崩畹滤倪@番發言引起了記者們一陣會心的笑聲。
GDP不過是一個數字
國務院新聞辦的發布會上,李德水叫住急于回去發布消息的記者,“你們不要著急走,我還有個很重要的說法?!?/p>
李德水的“重要說法”是“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看法,要用平常心去看待這些事情”。
李德水一再向記者們強調,這次GDP修正,反映的只是統計信息的改善,更加接近事實,并不是中國經濟社會本身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
李德水希望糾正人們一聽到數字增長就會產生喜悅感的習慣,他說,“有的公眾提出來,GDP總量增加這么多,我口袋里的錢是不是也要增加了?這是兩碼事?!睂θ〉玫某煽兒痛嬖诘睦щy都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是李德水在新聞發布會上留給大家最深刻的印象。2004年開始的全國經濟普查初步測算結果顯示,2004年中國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國家統計局當年的GDP快報數據增多2.3萬億元,增加了16.8%,這個數據不僅使中國的GDP國際排名上升一位;而且由于這多出的2.3萬億元中有93%都是第三產業創造而又漏統的,修正后的數據表明,中國經濟中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到40.7%,第一第二產業比重相應下降,說明中國經濟結構比原先統計反映的更為合理、更為健康。GDP基數增大,還使財政占GDP比重、外貿依存度、萬元GDP能耗等數值不同程度地下降,這些信號也反映出中國經濟結構比原先預計的要更為健康。
盡管GDP數據修正帶來了這么多好消息,統計部門官員仍然非常強調冷靜看待這個變化。修正后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4.4%,但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卻分別占世界的7.4%、31%、30%和27%,說明中國離節約型經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中國GDP總量已經是世界第六,但人均GDP排名仍然在世界100名之后,人均GDP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李德水總結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絲毫沒改變。”
要糾正的不光是數字
新聞發布會過后,李德水在接受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專訪時再次強調,普查的重點不是GDP增加了多少,而是普查形成的基礎資料對于各種分析和制定各種政策十分重要。
他認為,通過這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形成的較為完善的統計體制、制度和方法,將進一步提高中國統計工作的客觀性和權威性。
據國務院經濟普查辦公室工作人員透露,這次經濟普查不僅對2004年的GDP進行了重新核算,同時還將對1993年以來的GDP進行重新核算。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文兼武對《嘹望東方周刊》介紹說,國家統計局目前正在加緊做的工作是,以這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為依據,采用經合組織成員國普遍使用的趨勢離差法,對1993年以來的歷史數據進行相應修正。
國家統計局把截至2004年被低估的2.3萬億產值分攤到之前的相關年度,修正后的各年度GDP將有所增加,“這意味著以前對具體年度經濟‘過熱、‘過冷的判斷也需要相應改變。
為提高中國統計工作的客觀性和權威性,除了通過經濟普查修正基本經濟數據,根據實際經濟運行不斷調整統計模式,改變納入統計的參量也是國家統計局正在推進的工作。
居民消費指數(CPl)權重的調整就是其中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國家統計局透露,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變遷,已經執行五年的國家統計局CPI商品目錄和權重將有可能從2006年開始發生一個大的變化。
國家統計局研究人員透露了2006年CPI八類商品權重的變化特點,食品類產品權重將會下降,居住和服務類產品權重會上升。但是,外界所關注的商品房消費并不會列入CPI權重。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錢敏澤分析說,調整CPI權重與經濟大普查反映出的結果不謀而合,那就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服務性產品將日漸取代實體商品成為居民消費的主要拉動力量。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白重恩教授在接受《嘹望東方周刊》采訪時則認為,居民消費指數的真實性與GDP的真實性同樣重要,因為居民感受到幸福的程度,不光要看經濟體能夠為他提供多少商品與服務,還要看他能否買得起這些商品與服務。
觀察社會發展水平要多維度
“國家統計局不是GDP局?!苯y計學者文兼武說。
他在12月8日召開的中國首屆全面小康論壇上透露,國家統計局正在小范圍內積極開展一套評價全面小康水平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試點,完整的指標體系將于明年對外公開,在這個指標體系中,GDP只占很小的權重。
文兼武說,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后,國家統計局即著手研究建立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統計監測系統。他們拿出來的這套體系包括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科教文衛、資源環境等六大板塊共25個監測指標。
其中,經過努力能夠在2020年達到全面小康目標值的有12個,包括人均GDP達到2.5萬元人民幣、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萬元人民幣、恩格爾系數低于40%、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大于27平米、平均預期壽命大于75歲等。
文兼武指出,這個評價標準有三大特色,首先是用人均GDP代替了區域GDP總值;其次,引入了社保覆蓋率、GDP能耗、森林覆蓋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鄉收入比、社會安全系數、地區發展差異系數、耕地指數、環境質量指數等一些指標,文兼武認為,這些指標從遠期看固然是與一個地區的GDP水準相一致的,但從近期看,卻有可能“與GDP增長針鋒相對”。
文兼武提出的第三個特征涉及統計方法的改進,比如,在社會就業率這項指標中,小康指標體系摒棄了沿襲至今的“登記失業率”,而改用“調查失業率”。
文兼武透露,這套小康指標體系目前正在江蘇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內部試行,國家統計局據此指標給試點地區進行綜合測評的結果是:2000年分值58.4分,2003年63.3分,測試表明,中國社會的絕大多數方面都在朝小康方向穩步邁進。
國家統計局的監測也表明,有七個指標目前正在向遠離目標值的方向變動,它們包括:城鎮失業率、城鄉收入比、社會安全系數、地區發展差異系數、耕地指數、環境質量指數等。
文兼武表示,與任何事情一樣,小康社會的建設也要從60分起步,一步步來,一個觀念一個觀念地扭轉,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總有達到100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