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聲
習業山林的風氣已經普及于當時唐代代比較重要的文化區,而不只限于偏僻地方。他們的志向一般以取得功名利祿為讀書的最高鵠的。但是在山林結廬研習的士子,多半是寒士,生活極為清苦。
崔從和他的二哥崔能便是一個有名的例子。他們在山西的太原山地里頭苦心讀書,有時連飯都沒得吃,必須去撿橡果充饑。但他們一點也不覺得辛苦,仍然講誦不輟,有十年之久,直到考上進士為止。
讀書山林的習慣早在漢世已有,上面已經提到。但是它成為一種風尚,加上佛教“遺世”的信念,而沾染了清高的理想則在這個時代才形成。這一點我們不能不加以注意。賈島詩說:“家辭臨水郡,雨到讀書山”,給我們一種十分灑脫的請高感;劉坷“上座主書”說:“元和(806—820)初,方結廬山之陽,——農圃馀隙,積書窗下,日與古人磨礱前心。歲月悠久,浸成書癖?!庇植荒懿蛔屛覀兏械绞晿I山林因此不只是形勢使然,它似乎代表一種希望由主流超逸,而再返主流的心靈渴求;這樣的渴求必須標榜獨立,但也因此免不了沽名釣譽之徒的浮濫了。據說,當時這種風氣興盛,使一些利欲熏心的入也不能不假裝到名山古剎去讀書,弄得路上人潮洶涌,甚至于相傳說終南山、嵩山和少室山特別“神”-的地方,要考試成功最好去那些山朝拜。無怪乎歷史書.說:“高尚之節喪焉”。
總之,習業山林的習慣在唐代中葉以后變成了中國私人教育的主流,也咸了私人教育的理想,這一千轉變不只代表兩漢以來經師講學及門第教育的結束,更代表了山林教育理想的崛興以及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要了解中國書院教育的背景和意義,那么我們就一定不可忽視習業山林的私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