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羅米.西格爾
每當科技股上升時,美國的股評家就會驚呼:“科技股又卷土重來了!”但從長期來看,科技股的表現是否令人滿意?歷史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毫無疑問,科技對世界經濟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推動了生產率的增長,并有望在未來改變整個世界。技術進步創造了互聯網,使通訊成本出現雪崩式的下降,開創了發展中國家的強勁經濟增長的新階段。將來,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再對研究和知識加以壟斷了。
毋庸置疑,科技股的地位也在穩步增長。當標準普爾500指數在1957年設立時,科技股占其市值的比重僅為3%;如今這一比例已上升了5倍有余。當今美國最大的20只股票中,微軟、英特爾、IBM和思科名列前茅,它們的主營業務分別是軟件、芯片、主機和通訊。
收益如何?但科技的輝煌及其重要性并沒沒有為投資者帶來良好的回報。按每只科技股被納入標準普爾500指數后均具有相同的權重計算,其整體組合的表現要弱于按同樣方法計算的整個500只股票,其差距為每年1.5個百分點。就作為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的142只科技股來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股票走勢強于該指數的平均水平。其領頭羊IBM也不例外。在20世紀50和60年代,IBM在電腦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簡直就是電腦的代名詞。但如果投資者在1958年買入IBM的股票,在其后45年都必須忍受該股弱于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走勢。
科技股表現如此之差的原因之一是投資者總是習慣性地高估其價值。他們經常把這些企業的重要性與投資回報混為一談,沃倫·巴菲特曾多次提到航空業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但他也經常提醒人們,航空股的回報簡直慘不忍睹。各航空公司之間自殺式的競爭使利潤降為零。
股票的過分高估使技術公司的利潤無法達到其高市盈率要求的水平,因而無法為投資者帶來良好的回報。在過去40年,IBM的收益遠高于標準普爾500成份股的平均數,但它的高市盈率和低紅利使其投資回報低于同儕。
更糟的是,這些公司往往不能長期地統治其市場。斯蒂夫·喬布斯發明了第一臺個人計算機,卻把其市場輸給了Wintel,即微軟與英特爾的軟件和芯片聯盟。比爾·蓋茨的微軟統治了電腦的操作系統,但它是否能夠在互聯網領域續寫輝煌(甚至獲得盈利)仍在未知之數。新技術層出不窮,科技企業的領導人很少可以跟上其迅速變化的腳步;反觀可口可樂(自1950年以來其股票來走勢一直強于IBM)的首席執行官,他只需一門心思的擴展該飲料的市場;而這種飲料已經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了。
近年的數字顯示,投資者對科技股又有所高估。以2003年的收益為基準,科技股的平均市盈率達38倍,是其它股票的兩倍多。目前的危險是歷史可能會重演。如果你抓住了科技股的上升浪,我們對你表示祝賀;但不要忘記,它們可能很快就要下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