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陸戰隊是海軍的一個兵種,是由陸戰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諸兵力合成的兩棲作戰部隊。執行兩棲作戰、保衛海軍基地和港口及其它作戰任務。
海軍陸戰隊的類型
世界各國根據具體國情不同,海軍戰隊建設受綜合國力、軍事戰略、地理條件等因素影響,其規模、主要作戰方式、編制、裝備都有很大區別,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
美國海軍陸戰隊:遠洋型。1775年美國建立海軍陸戰隊。1945年,其海軍陸戰隊兵力規劃為48.5萬,目前有3個作戰師、1個預備師,兵力為20萬。
美國海軍陸戰隊是隸屬于海軍部的兵力投送型兩棲作戰部隊。雖然常被稱為第4軍種,但作戰行動離不開海軍。美國海軍陸戰隊有獨立的航空兵,可全球部署、遠洋作戰,美國法律賦予總統獨立動用陸戰隊報告戰略任務的權利。
俄羅斯海軍陸戰隊:瀕海型。其海軍陸戰隊的主要任務是在瀕海地區配合陸軍作戰。西方軍界又稱之為“戰斗工兵”型。1705年俄國建立海軍陸戰隊,二戰結束時蘇聯有海軍陸戰隊10萬人,目前兵力為3萬人。由于俄羅斯特殊的地理環境,4大艦隊被陸地分割,難以聯合作戰。俄海軍陸戰隊規模較小,只有太平洋艦隊有1個陸戰師,其它艦隊只有陸戰旅。
1941~1945年間,蘇聯海軍陸戰隊共進行了110次戰術登陸,4次戰役登陸,主要任務是在敵軍陸上防線的側翼或后方進行迂回。任務縱深不超過10千米左右,大多數情況下可得到陸軍火力支援,一般在24小時內即能與主力匯合,而且德軍在東線的海岸防御并不堅固。
英國海軍陸戰隊:聯盟型。1664年英國最早建立海軍陸戰隊,1945年,二戰結束時英國海軍陸戰隊兵力為8萬人,至今仍裝備兩棲攻擊艦,有全球部署能力。但隨著國力衰敗,今天英國的海軍陸戰隊的規模大為縮減,只保留了第3突擊旅,下轄3個輕裝步兵營,戰時編入1個荷蘭海軍陸戰營,總兵力5000人左右。
就作戰能力而言,英國海軍陸戰隊已經沒有能力獨立執行大規模兩棲攻擊任務,只能擔負兩棲襲擊任務。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很多歐洲國家的情況與英國類似,因為他們都是北約國家,其軍隊是聯盟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平時各國兵力較少,戰時聯合作戰。
中國需要新型海軍陸戰隊
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與15個國家接觸,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我國有寬闊的海疆和眾多島嶼,與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等國隔海相望。海岸線1.8萬千米,海疆面積300萬平方千米。以長遠看,中國應奉行海陸并重的戰略,海軍陸戰隊規模應與國力軍力相適應。
上世紀50~60年代,我國就組建了海軍陸戰隊,并裝備繳獲的美制登陸艦艇和兩棲車輛。但海軍陸戰隊建立之初,作戰能力還很薄弱。為肅清盤踞在東南沿海島嶼上的國民黨殘兵敗將,大量陸軍部隊參加了多次大規模登陸戰役。其中有登陸海南島、一江山、東山島抗登陸等成功經驗,也有金門戰役失敗的慘痛教訓。總體上,由于當時國民黨軍在大陸戰敗、士氣低落,沿海島嶼上倉促建設的防御工事相對薄弱,且大部分登陸島嶼都在我方岸炮火力射程之內,因此,以陸軍部隊為主力基本上能完成登陸任務。但由于陸軍部隊對潮汐等海戰特點不了解,也暴露出很大問題。
上世紀60~70年代,由于北方威脅增強,我軍組建了作為獨立軍種的第二炮兵,可以對敵形成戰略威懾;陸軍裝備大量坦克,步兵分成南北兩種不同編制,其中北方步兵特別加強了反坦克能力,以抗擊集群坦克突擊;空軍組建了大規??战当?,能迅速利用核突擊后效或封閉核突破口。這樣的軍隊結構是為適應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
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國家安全形勢呈現北方威脅減輕,南方威脅增長的態勢。南方爆發了多次武裝沖突,特別是南沙、臺灣、釣魚島等問題矛盾凸顯。因此,我們恢復了小規劃的海軍陸戰隊,在南沙問題上發揮了一定作用。
1993年以來,臺灣問題的形勢變化對海軍陸戰隊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的對珊瑚島礁進攻、防御能力已不能滿足維護國家統一戰略的需要。以少量海軍陸戰配合大量受過登陸作戰訓練的陸軍部隊的模式只適用于瀕海地區作戰,而跨海作戰的難點主要在于海軍艦艇部隊與登陸部隊的協同。因此,中國需要建設一支規模更大、裝備更強、具有獨特作戰思想的新型海軍陸戰隊。
新型海軍陸戰隊的特點
我國海疆特點是以臺灣島為中心、以南沙群島為遠端、以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為兩翼。我國海岸線從地理上看是完整的,但從目前的政治軍事形勢上看卻被臺灣海峽分割為南北兩段。因此,戰時我國海軍有可能被分成兩部分各自為戰。上述情況是我國發展海軍陸戰隊需要考慮的地理條件。
我國海軍奉行近海防御戰略,海軍陸戰隊不需要全球部署。但我國有廣闊的海疆,祖國統一大業還未完成,也不同于俄羅斯那樣主要考慮瀕海作戰。在臺灣問題、南沙問題、釣魚島問題三者中,臺灣問題是主要矛盾,也是海軍陸戰隊的主要任務。跨海作戰、背水攻堅是我國海軍陸戰隊的主要作戰特點。由于海岸線被臺灣海峽分割,雖然作戰部隊可以內線調動,但登陸艦艇在戰時兩線調動就存在一定難度,因此我國海軍陸戰隊平時的部署就應分為南、北兩個獨立作戰的戰役軍團。
臺灣適合登陸的作戰區域可分成北、中、南、東和澎湖5部分。我海軍陸戰隊需要多個戰術兵力,才能同時在幾個區域內進行兩棲攻擊、兩棲襲擊和兩棲佯動。確定海軍陸戰隊戰術兵力的數量和規模,還應考慮后備力量建設,只有在戰前儲備大量受過兩棲戰訓練的后備兵員,戰時才能迅速補充常備兵團和組建后備兵團。
海軍陸戰隊戰術兵團的任務應根據敵軍防御特點確定。臺軍海岸防御,一線由守備步兵旅依托堅固海岸筑壘防御體系負責,二線由裝甲旅、裝甲步兵旅和空中騎兵旅擔任反突擊。因此,我海軍陸戰隊戰術兵力需要有能力獨立突破敵守備步兵旅的海岸防御,并抗擊裝甲旅、摩步旅和空中騎兵旅的反突擊,鞏固登陸場。而且還應具備獨立進行縱深作戰能力。
新型海軍陸戰隊對武器裝備有特殊要求。(1)多用途。陸戰隊重裝備應具有多用途性,最理想的是研制出兼有主戰坦克、步兵戰車和自行火炮三項功能的主力戰車,根據任務不同,決定反坦克炮彈、榴彈和搭載步兵的比例。低空防空武器也兼有反坦克反直升機雙重功能。輕型火炮應兼有平射和曲射功能。這樣能提高作戰靈活性,最大限度簡化訓練和后勤保障。(2)重型化。我海軍陸戰隊裝備,無須過多考慮機動性,對運輸機空運條件要求不嚴格;相反,為了突破敵方長期經營的海岸筑壘防御體系,還需要增加重裝備的比例。(3)我軍是跨海作戰,與俄軍瀕海作戰不相同。我軍需要體形較大、抗風浪能力強、水上航速快的海洋型的兩棲車輛車族,而非俄軍的江河型兩棲車輛。而主要登陸艦艇則需要與俄軍類似的“由岸到岸”型,而非美軍的“由艦到岸”型。(4)耐腐蝕。陸戰隊裝備在平常訓練時都經常受到海水、鹽霧等惡劣環境的腐蝕,因此使用和陸軍通用的裝備也需要專門生產提高耐腐蝕性的型號,以簡化維護保養,提高壽命。
新型海軍陸戰隊對中國特色精兵之路有極大促進作用。近10年來多次武裝沖突的事實證明,我國的“和平崛起”戰略要求陸、海、空三軍應該分工明確、均衡建設。
目前臺灣內“臺獨”勢力進行“臺獨”冒險的趨勢越來越明朗,建設新型海軍陸戰隊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硬件基礎”,也是我國維護國家統一決心的標志。
(羅敏薦自《新聞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