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倒貼福字的傳說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拜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除夕夜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新年放爆竹
新年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