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識: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概括的反應,是人類認識活動的最高形式,由感覺和知覺所獲得的材料,經過大腦的分析、比較、綜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在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判斷與推理,這一完整過程稱之為思維過程,思維是通過語言或文字來表達的。
兒童思維障礙表現:由于兒童的精神活動正在發展中,年齡越小,抽象概括的能力越薄弱,再加上社會經驗不足,所以思維的內容較簡單和形象化,又由于敘述能力的限制,故常不易探明。兒童思維障礙的早期大多是以兒童的軀體不適或異常行為來表現,如有的兒童在早期可表現為睡眠障礙、頭痛、懶散、精神萎糜、孤僻退縮、活動減少、不愿上學、與親人疏遠、注意國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或無故發脾氣,還有的兒童表現為強迫想法或行為,如怕臟、反得洗手、手洗破了仍洗個沒完等。
當思維障礙進一步發展時,在幼齡兒童則常表現為言語重復、單調、講話明顯減少,甚至完全緘默不語,或言語含糊不清、口吃,或呈暴發性、破裂性言語,在稍大兒童,可見思維聯想散漫,如兒童的講話內容不切題,語句之間缺乏邏輯性,或思維斷裂,如兒童的話語支離破碎,讓人無法理解等。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思維內容變得復雜多樣,有的患兒可表現為沉湎于幻想之中。如某男孩,6歲,整天沉湎于打仗的幻想中,常作沖鋒陷陣、騎馬開槍的姿勢,對生活的其他方面都不感興趣,還有的患兒長時間以某些動物的姿勢走路、玩耍等等,正常兒童可分清幻想和現實,而有思維障礙的兒童則整日沉溺于幻想之中不能自拔。
分析:由于思維障礙是兒童精神分裂癥的特征性癥狀之一,故其病因可能與遺傳因素(如患兒家庭中有精神病史)、病前性格(以內向性格如孤僻、話少、膽小等居多)、中樞社經系統損傷(如母孕期感染或用藥、難產、窒息等,或患腦炎、高熱抽搐、顱腦受外傷等),及社會心理因素(如兒童受到強烈驚嚇、親人死亡、受委屈或譏諷、父母離異、學習負擔過重或升學未能過關等精神因素)有關。
應對原則: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思維障礙的一些早期表現后,應針對兒童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不失時機進行心理培養,盡理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如游戲及交友的需要等,同時注意兒童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性能力的培養,避免對患兒生活過多地包辦代替,對學齡兒童因材施教,不要盲目地與別人攀比,違背孩子的氣質特征和心理特點施加壓力,強制學習。要創造民主型的親子關系,注意培養兒童的健全人格。
對孩子出現的思維障礙的早期表現,老師或家長千萬不要急躁。如果思維障礙嚴重地影響了患兒的日常生活及學習,父母應及時帶孩子到專科醫院診治,為消除患兒對住院的恐懼情緒,更好地配合醫生接受治療,父母可在醫院陪護一段時間,在患兒出院后處于恢復期時,父母可鼓勵患兒學習、游戲等,激發患兒對生活的興趣,轉移對癥狀的注意,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保證生活規律,避免精神刺激,創造與其他孩子交往和活動的環境,避名孤獨,只要病情允許,應及時讓孩子恢復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