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國成立后,臺灣當局就不斷地派遣特工到大陸收集情報和進行破壞活動。隨著兩岸形勢和國際環境的變化,臺灣當局逐漸放棄了以爆炸、暗殺等暴力手段為特征的破壞活動,而專注于收集大陸政治、軍事、經濟情報。特別是在兩岸關系進入波動期,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論、推動“公投”引起大陸方面強烈反應的背景下,臺灣間諜在大陸的活動更為活躍。
臺灣在大陸進行間諜活動的人員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以旅游、探親、交流訪問的名義進入大陸,短期搜羅情報者;二是以臺商身份進入大陸,表面上從事商業活動,實則從事間諜活動者;三是在大陸發展的情報人員。
面對臺灣苦心營造的“間諜網”,中國大陸與之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臺灣方面在大陸地區長期經營的情報網紛紛被偵破,多名核心成員被捕。分析人士認為,臺灣在大陸的情報網絡目前大半已近癱瘓。
“王牌間諜”玩完了
2004年2月,祖國大陸安全部門破獲了臺灣當局在南京軍區轄區苦心營造的大型情報網,拘捕了一批臺灣間諜,其中包括臺灣的王牌間諜、前“軍情局”上校李運溥和他的外甥。
李運溥在大陸以經營“南京實力克醫學研究咨詢部”為名,以秘密方式指揮下屬情報員搜集情報,所建立的情報網下設“藍天情報組”、“白云情報組”、“吳大衛情報組”等,主要搜集大陸導彈部隊部署情報、南京軍區和東海艦隊機密,內容涉及戰地部署、人員配置、單位編隊、武器組成等。
分析人士認為,李運溥被捕是大陸安全部門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標志著臺灣當局布設在大陸的間諜網正步向徹底覆滅。
陳水扁偷雞不成蝕把米
2003年11月30日,陳水扁在臺灣高雄縣“扁友會”成立大會上宣稱,大陸在沿海600公里范圍內,共部署了496枚導彈,其中在江西樂平、江西贛縣和廣東梅州各部署96枚,福建永安144枚,福建仙游64枚,且部署數量一直在不斷增加。這是陳水扁第一次“精確”地說出大陸導彈部署位置和具體數量。陳水扁這番講話一出,就立即引起了大陸安全部門的高度警覺,他們迅速采取措施,部署偵查行動,其中第一步就是鎖定嫌疑人。由于導彈均部署在偏僻的農村地區,那里商業活動并不活躍。經調查,大陸安全部門很快就鎖定了一批行動詭秘、在這些地區出入異常的“臺商”。他們雖然公開身份是商人,但進一步調查發現,其行為都與正常商人不符。對這些情況進行了匯總分析后,大陸安全機關確認了他們的間諜身份。
VyI2zf3p/UsovKlqPwT4w/WibKpbHyPkX9f6vYwFja0=46808a180c48\" hspace=\"15\" vspace=\"5\" align=\"right\"
12月15日凌晨,廣東、福建、海南、安徽、浙江、江蘇、上海和山東8個省市的安全機關同時出動,將這些間諜一舉抓獲。
有媒體一針見血地指出,陳水扁本來想借捅出“大陸導彈內幕”來煽動臺灣島內的“大陸威脅論”,可是他沒有想到,他這幾句話使自己丟掉了在大陸的間諜網,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二劉”間諜案
2004年3月,解放軍再次破獲一起重大臺灣間諜案,空軍指揮學院院長劉廣智少將,因涉及向臺灣情報機構出賣軍事情報被捕,這是近年來部隊查獲的又一位涉臺間諜案的高級將領。
劉廣智曾任職空軍訓練部副部長,與其熟識的賈姓大校,兩年前到臺灣“軍情局”上校李運溥經營的“南京實力克醫學研究咨詢部”服務,成為李運溥四個情報網中的主力,主要經營軍中人脈,發展在職解放軍高干成為臺諜,劉廣智就是賈姓大校發展出來的在職軍隊干部。
劉廣智主要是利用職權出賣情報。劉廣智第一次是在無意中透露情報的,隨后收到賈某的大筆金錢的回報,對此,他感到很意外。但當他知道是因為透露軍事情報而得到報酬之時,并沒有實時向上級舉報,反而越陷越深,出賣靈魂,甘當臺灣間諜。臺灣當局獲得情報后,欣喜若狂,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向劉廣智提供大量酬金,并封官許愿,每月給予高薪。
劉廣智的行為嚴重危害了國家安全,最終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劉廣智臺諜案的破獲,使人想起數年前破獲的一起同樣是解放軍高級軍官涉入的間諜案,主角也姓劉,叫劉連昆。“二劉”間諜案被認為是建國后解放軍最嚴重的間諜案。
劉連昆乃原解放軍總后勤部軍械部部長,少將軍銜,1992年成為臺灣間諜時已是退休之年,但成為臺諜后即被封為少將,至1999年東窗事發被處死,同時在兩岸擁有少將身份達7年之久。劉7年間向臺灣提供大量重要情報。
據透露,對劉連昆的策反是臺灣“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最重要的項目,代號“少康項目”,被稱為“軍情局”的“鎮山之寶”。
臺灣“軍情局”發展劉連昆,系解放軍大校邵正宗從中搭線。邵正宗原為總后勤部軍械部局長。據稱他于1991年由一位張姓“臺商”發展,加入臺灣“軍情局”,被封以“少康一號”。在他的積極工作下,劉連昆動了加入臺灣“軍情局”的念頭。
臺灣“軍情局”獲知,由局長殷宗文主控,于1992年11月派該局六處王姓上校副處長,加官一級以少將身份前往大陸,爭取“少康二號”劉連昆。王姓少將住進廣州白天鵝賓館后,安排會面的邵正宗即通知了劉連昆。廣州之會,臺灣方面告知了劉的待遇、聯絡方式、重點工作。劉的待遇比照“國軍”少將編階。
劉連昆被臺灣策反后,提供了大陸大量的重要軍事情報,尤其是1996年3月臺灣“總統”大選期間,大陸軍事演習的情況。劉連昆后來落網,當時臺灣島內輿論認為肇因一方面是由于“軍情局”內部人事傾軋、爭功,過度利用劉連昆,另一方面李登輝當年的狂妄言論也加快了劉連昆的暴露。
萬變不離財色
近幾年,臺灣間諜到大陸活動呈現出一個比較趨同的特點,那就是多以“臺商”身份為掩護進行間諜活動。這些臺灣間諜為什么會青睞“臺商”這種身份呢?個中奧妙在于,一方面,近年來,臺商投資大陸的現象比較普遍,以“臺商”身份在大陸活動不易引起懷疑和警惕;另一方面,以“臺商”身份“釣魚”(臺灣間諜機構對用金錢收買相關人員的一種說法),在開始接觸時較為“自然”、“合乎人情”,也便于在其后的間諜活動中,用公司轉賬等隱蔽性較強的手法,輸送諜報經費。當然,最后的落腳點還是一個“錢”字。事實證明,絕大多數出賣情報的人都是因為財迷心竅而被拉下水的。
“美人計”是臺灣諜報組織又一慣用的招數。臺灣間諜不僅擅長使用“美女計”,有時還使用“美男計”。臺灣諜報機關曾盯上了一名大陸某人在美國留學的女兒,并派出一名“帥哥”赴美與之交往。不久后,女方迅速墮入愛河。看到時機已成熟,“帥哥”向該女公開了自己的身份,要求該女幫助他竊取大陸機密情報。而該女竟心甘情愿地充當起這名臺灣間諜的幫兇,直至該案被大陸國家安全機關破獲。當然,臺灣間諜機構在使用財、色這兩種手法的同時,有時也以所謂的“民主正義”拉攏極少數對大陸政治制度不滿的人。
大陸加強反臺諜工作
分析人士指出,臺灣派往大陸的間諜數目雖多但素質參差不齊。有直接身份的間諜,也有外圍間諜,其竊密手段比較拙劣,相互間甚至出現分贓不均、相互舉報的情況。再加上陳水扁等臺灣當局領導人經常在得意忘形之際,有意無意地賣弄臺灣間諜搞來的情報,所以他們被偵破的幾率相當高。
近年來大陸已經連續破獲數批臺灣間諜。與此同時,大陸國家安全機構還加強了一些敏感部門、敏感地區的反諜報工作和內部保密措施,特別重視加強了對福建及沿海其它一些地區軍事設施的保衛工作,使臺諜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
一位國際問題專家指出,臺灣向大陸派間諜,其中有一些很有趣的規律。首先是臺灣當局自己嚇唬自己,認為大陸在準備攻打臺灣,于是派出大批特務,企圖摸透大陸的軍事、政治動向;然后是臺灣特務嚇唬臺灣當局。絕大多數臺灣特務收集的情報只講“大陸的威脅”,其它一概不管。于是,“大陸威脅臺灣的證據”越堆越多,臺灣當局越害怕,就越要派出特務,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可見,問題的關鍵在于臺灣當局應盡快擺正心態,回歸“一個中國”原則,正確看待大陸對臺灣的各項方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