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戰花樣翻新,少數發達國家或跨國公司通過操控國際市場定價權,以“兵不血刃”的手段輕而易舉地奪取了本應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世界生產和貿易增長。然而,由于世界各地的經濟、科技實力和競爭力存在巨大差異,全球化產生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加之各國經濟和貿易發展很不平衡,國際貿易摩擦甚至貿易戰仍時有發生。
誰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受益
據世界銀行統計,2003年低收入國家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36.8%,但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僅占世界GDP的3%;主要高收入國家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5.5%,而這些國家的GDP卻占據世界GDP的80.5%。
但是,現在主要高收入國家對外貿易卻出現巨額逆差。據WTO統計,2004年主要發達國家,除日本有700億美元順差之外,美國和歐盟的外貿逆差分別達6470億美元和220億美元。在此情況下,為何美國和歐盟等還是經濟全球化受益最多的國家呢?
從全球產業分布看,現在發達國家仍處在產業鏈的高端,而國際產業轉移的進展相當緩慢。據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的研究,從1980年到2000年,世界106個國家中,約88%的發達國家仍是發達國家,約12%的發達國家“降級”;約5%的欠發達國家“升級”,約95%的欠發達國家沒有變化。從2000年到2020年,世界目前約90%的發達國家仍將是發達國家,約90%的欠發達國家仍將是欠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地位“降級”或欠發達國家地位“升級”的概率均為10%。
處于產業鏈高端的國家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而處在低端的國家擁有工資低、資源豐富或市場潛力大等優勢,既能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又能提供廣闊市場。因此,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對新興市場的投資可獲取超額利潤。據統計,2004年進入新興市場的直接投資達2790億美元,占全球直接投資的45.6%。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獲得的好處遠遠大于它們的對外貿易逆差。
以中美貿易為例,近幾年來美國對中國貿易連年出現逆差。據中方統計,從1996年到2003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2291.8億美元。而據美方統計,在此期間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6087.6億美元。但據摩根士丹利計算,這8年里中國的廉價商品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而且讓美國制造廠商大大降低了零部件成本。它反過來幫助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更長時間地保持低利率,使美國消費者更輕松地購買住房,使美國公司更輕松地進行投資。
其次,誰擁有知識產權誰受益最多。
各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知識和技術上的較量。美國蘭德公司在1980年發表的一項報告中指出:“只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才有政治獨立。”
知識和技術競爭集中表現為知識產權保護與品牌建設。知識產權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統計,世界上各類名牌商品共約8.5萬種,其中發達國家擁有90%的名牌所有權,處于壟斷地位。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的比例不到萬分之一,而名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卻超過40%,銷售額占全球市場的50%左右。
據WTO統計,2004年中國外貿總額達1283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但中國的出口商品中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所占比重只有10%左右。例如一臺MP3售價79美元,外企拿走45美元的專利費占57%,制造成本為32.5美元占41%;中國企業獲利只有1.5美元,僅占2%;又如一件服裝的加工費約1美元,貼上外企知名商標后身價百倍。但是,按原產地規則統計,這些產品甚至外商獨資企業在華生產的產品都計算在中國的出口之內。許多發展中國家和中國一樣,即外貿順差中都有很大的“水分”。
再次,跨國公司是最大的贏家。
跨國公司不僅是發達國家微觀經濟的基礎,創新的主體和參與兩個市場競爭的主力軍,而且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擴展,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
今天,6.5萬家跨國公司通過它們的90萬家子公司滲透到了全球各地區的幾乎所有產業和部門。它們的產值已占世界總產值的1/3以上,跨國公司內部和相互貿易已占世界貿易的60%以上,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已占全球直接投資的90%和技術專利的80%,而95%以上的跨國公司屬于發達國家。
總之,發達國家占有產業結構、知識產權和跨國公司等優勢,它們從全球貿易中的獲利遠遠大于發展中國家。據統計,窮困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近40%,但僅從全球貿易中獲益3%,而富國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14%,卻獲得全球貿易利潤的75%。
世界貿易戰花樣翻新

過去20年,全球GDP年均增長率為3.58%,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高達6.58%。2004年全球GDP增長5.1%,世界貿易增長卻高達9%。但由于各國貿易發展很不平衡,花樣翻新的貿易摩擦甚至貿易戰此伏彼起,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
一,歧視性關稅。據英國《獨立報》報道,“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征收的進口稅比適用于富國之間的貿易關稅平均高4~5倍”。例如,孟加拉國工人制作一件襯衣,如果出口到美國,其進口稅比從美國進口同樣產品高20倍。又如,歐盟和美國對進口可可豆不征稅,如果把可可豆加工成巧克力,進口稅就升到20%以上。因此,發展中國家雖然生產世界90%的可可豆,但生產的巧克力不到世界總量的5%,只能提供廉價的初級產品。
二,不公正的反傾銷。美國等一些國家不公正地甚至隨意發起反傾銷調查,如彩電的進口數據標準不是依據中國企業元器件的水平和成本計算,而是借助新加坡的,這嚴重損害了中國的權益。
截至2004年11月,國外已對中國的約4000種產品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目前中國出口產品受到的反傾銷投訴高居全球之首,全國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貿易壁壘不同程度的限制,每年約有400~5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其影響,并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三,名目繁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發達國家不斷設置以苛刻繁瑣的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審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目的是限制進口。據一些機構研究統計,技術性壁壘對世界貿易造成的障礙占據關稅等各種壁壘總和的比率從原來的20%上升至目前的80%左右。中國商務部2004年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02年僅在土畜、輕工、紡織等6個行業,中國就有71%的出口企業遭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造成的損失超過170億美元,相當于同年中國出口總額的5.2%。
四,各種形式的補貼。世界銀行的一位官員指出,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最嚴重的領域是農業。日本對稻米進口征收700%的關稅,這實際上是將泰國、越南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拒之門外。歐盟對農業生產者的補貼每年達到約1000億美元,通過預算直接補貼和通過高關稅壁壘抬高消費品價格進行間接補貼,抑制了國際市場食糖、乳品和小麥的價格。美國每年用于農業補貼的支出為500億美元,對棉農的補貼壓制了國際棉花價格,排擠了本來效率較高的西非農業。美國對農業的補貼額是其對非洲援助的三倍。
巴西等20個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人口占全球農業人口的60%和相當大一部分農產品貿易。巴西估計,如果不是富國設置農業補貼等貿易壁壘,那么該國2003年的農產品出口額將增加100億美元。
五,“特?!被颉跋拗啤钡碾[患。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對800多種服裝類產品向幾十個國家強加了復雜的配額。WTO從1994年起討論廢除這一扭曲世界服裝貿易的制度,并達成協議,于2004年12月31日正式廢除配額制度。據WTO預測,配額制度取消后,中國紡織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將從11%升至18%,在歐盟的市場份額將從10%升至12%,增幅其實并不大。然而,美國在于今年4月4日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和服裝進行調查,從而確定是否需要重新實施配額制度。隨后兩天,歐盟委員會也公布了對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實施“特?!贝胧┑姆结?。
中美、中歐貿易是互補互利的。但剛進入后配額期3個月,美歐就對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實施“特?!被颉跋拗啤贝胧?,使享受自由貿易不久的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出口再次遭受打擊。
六,激烈的國際市場定價權之爭。少數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不僅爭奪自然資源的勘探和開采權、運輸權,而且爭奪國際市場的定價權。如,原油的定價中心是紐約商品交易所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鋁、銅、鉛、錫的定價中心是倫敦金屬交易所;小麥的定價中心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羊毛的定價中心是澳大利亞羊毛局;大豆、玉米的定價中心是東京谷物交易所。
從目前情況看,少數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主導著國際市場的定價權。今年2月22日,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新日鐵公司與世界最大的鐵礦石企業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簽訂協議,確定后者的粉礦價格提高71.5%,大大高于去年18.6%的漲幅。中國進口的鐵礦石占全球鐵礦石出口量的1/3,為此國內鋼鐵企業將被迫多支付上百億美元。少數發達國家或跨國公司通過操控國際市場定價權,以“兵不血刃”的手段輕而易舉地奪取了本應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