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企業奔赴海外去上市的熱潮中,需要冷靜地看清各種規則,邁出穩健有力的步伐
企業海外上市地點的選擇,涉及到上市公司自身的特點和市場定位,以及不同市場的判斷和投資者的評估。應當權衡上市的成本和收益,綜合考慮可能獲得的籌集資本、市場聲譽、需要支付的上市費用以及維持掛牌費用等因素。
從成本來說,應當考慮通過合理選擇上市地點使維持掛牌的費用和各種資源盡可能減少。從收益來說,企業對上市地點的選擇應當有利于發行的順利進行,有利于發展戰略的配合,通常應當選擇在主要的業務所在地上市。
而隨著資本經營活動的日趨活躍,企業還應當考慮通過上市可能籌集資本的貨幣種類來選擇上市地點,以此來滿足業務發展的資金需要。同時企業也應當選擇那些具有高素質投資者的市場,這樣可以避免因為一些短期性的因素導致公司上市之后的市場價格出現過于劇烈的變動。
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可供選擇的境外證券市場主要有:香港聯交所主板市場(SEHK)與香港創業板市場(GEM);美國NYSE、NASDAQ交易市場;新加坡主板市場與新加坡創業板SESDAQ市場;加拿大股票市場(CDNX、TSE);英國股票市場(LSE、ATM、TECHMARK)等。
目前,中國企業上市主要集中于香港主板、香港創業板、紐約交易所、納斯達克、新加坡主板以及新加坡創業板市場。各個市場有著不同的上市規則。
(一)香港聯交所主板市場(SEHK)與香港創業板市場(GEM)
創業板旨在為不同行業及規模的增長性公司提供集資機會。創業板并不規定有關公司必定要有盈利記錄才能上市。創業板歡迎各行各業中具有增長潛力的公司上市,規模大小均可。其中當以科技行業的公司最受青睞。
主板為一般規模較大、成立時間較長并具備一定盈利記錄的公司提供集資市場。除了上市的一般規則外,香港聯交所還給準備上市的內地企業設立了一些“門檻”:必須是在中國正式注冊或以其他方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接受中國法規的管制;在上市后最少3年內必須聘用保薦人(或聯交所接受的其他財務顧問);必須委任兩名授權代表,作為上市公司及聯交所的溝通渠道;可依循內地會計制度及規定,但在聯交所上市期間,必須在會計師報告和年度賬目中采用香港或國際會計標準;必須委任一人在聯交所上市期間代表公司在香港接收傳票及通告;必須為香港股東設置股東名冊,只有在香港股東名冊上登記的股票才可以在聯交所進行買賣;在聯交所上市前要與聯交所簽署上市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