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球都把目光投向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軍事行動,關心其能否制服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等“大中東計劃”障礙的時候,美國卻在非洲悄悄發起一場“軍事化非洲運動”。據法新社報道, 日前美國軍隊與北非和西非9個國家舉行了一場“歷史性的”軍事演習。而這只是美國龐大的非洲計劃的序幕。據悉,美國國會已批準一項為期5年(自2007年起)的《跨撒哈拉反恐倡議》。非洲已經成為美國新的戰略目標。
先下手:瞄準石油
這次軍事演習的代號為“明火槍行動”。歐洲美軍司令部的霍利·希爾克曼少校是這次演習的負責人。他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軍事演習,因為從來沒有這么多非洲國家參加這樣的聯合行動?!狈ㄐ律绲膱蟮乐赋?,除1000名美軍士兵外,還有馬里、阿爾及利亞、乍得、尼日爾、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摩洛哥、突尼斯和尼日利亞等西非和北非多國軍隊參加此次演習。
國際軍事界人士認為,基于“9·11”事件的刺激和對石油等重要自然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目前美國布什政府正加速向非洲進行軍事滲透,打造美國主導的“軍事化非洲”。雖然這種軍事滲透主要是在“全球反恐戰爭”的借口下進行軍售、軍援,但從一開始,石油就是布什政府非洲戰略中一個主要考慮因素。據《紐約時報》今年5月報道,美國情報部門估計,一旦掌握了非洲的石油資源,到2020年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就可提高25%。為此,早在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剛剛開始的頭幾個月,當時的國務卿鮑威爾就強調要發展與非洲的石油生產國尼日利亞和安哥拉等國的關系。與此相呼應的是副總統切尼提出“能源任務力量”報告,強調要贏得并保證接近非洲的石油資源。
事實上,2004年底美國國會對 2005年外交行動預算提出的修正案也透露出石油利益對布什政府非洲決策的重要影響。這一修正案有關赤道幾內亞的一條說:“在過去5年時間里,美國對這個國家的石油產區已投資近50億美元。”而關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條款則更加“高瞻遠矚”,提出:“在未來10年中,美國公司有望參與這個國家儲藏石油的內陸湖地區的開發。”而尼日利亞的條款則提到了“這個國家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儲藏量”。同時,關于安哥拉的條款特別強調:“有助于確保美國私人油氣開發商接近能為美國提供7%石油進口量的資源區,而且這一數字在明年還會增加?!?/p>
借反恐:建“基地鏈”
除了石油,美國政府和軍方還認為,目前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正存在快速增長的恐怖主義威脅”,美國迫切需要一項軍事介入該地區的計劃。美國歐洲指揮部司令詹姆斯·約那將軍建議建立一個貫穿非洲的“基地鏈”。這些基地既包括含機場或相應機構在內能容納 3000-5000名美軍人員的“前沿基地”,也包括美國特種部隊或海軍陸戰隊能隨時空降進駐并建立完成任務所需要機構的“骨架基地”。雖然這些新機構不會像經常布置 1800-2000人、正在擴建中的津巴布韋“非洲之角”美軍基地那樣被認為是“正式”基地。但這些保證美軍前沿存在的新基地增長計劃事實上已經實現了保持美軍經常性存在的目的。
軍援、軍訓和軍售是美軍對非洲軍事滲透的主要手段。近年來,美國在非洲所有主要的雙邊軍事援助和軍售計劃都有迅猛增長。迄今為止,美國已經為軍事援助花費了數百萬美元,同時美國與其非洲伙伴國的軍火貿易額也堪與美國同中東和南非進行的數十億美元的軍售額相比。用于最大的美軍援助計劃——對外軍事資助項目——援助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資金預計到2006年度將在2000財年1200萬美元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2400萬美元。而且能分到這杯羹的國家也將從1個增加到9個。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的“國際軍事教育和培訓計劃”到2006年也將在2000年的基礎上提高35%,資金數額則從810萬美元上升到1100萬美元,參與國家則從36個擴大到47個。而美國最大的軍事轉讓計劃——對外軍售從 2000財年到2003財年就已增長了 4倍,資金額從980萬美元增長到 4030萬美元。與此同時,州一級機構批準的軍售額也從90萬美元增加到380萬美元。
事實上,如果考慮到美國全部軍援項目突飛猛進的發展,上述雙邊軍事合作項目還只能算是冰山一角。美國歐洲司令部在過去5年時間里,已要求為泛撒哈拉計劃(Pan— Sahellnitiative)支付1.25億美元,用于同乍得、馬里、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及這一地區的其他國家進行訓練和演習。但實際上,美軍的軍事介入甚至走得更遠,遠遠超出傳統的軍事訓練而發展到卷入軍事行動。
搞滲透:面向非洲
美國其他主要的軍事援助項目還包括計劃投入1億美元,用于東非的反恐和軍事訓練,承諾出資2億美元訓練和重建利比里亞的軍事力量,而且事實上這一項目的第一批撥款3500萬美元已經提供給了曾在巴爾干、哥倫比亞、阿富汗和伊拉克從事類似任務的私人軍事公司Dyncorps負責的訓練計劃。
除了這些針對具體國家和地區的軍事援助之外,在過去3年中已得到3800萬美元資金的“非洲緊急反應訓練和援助計劃”所公布的訓練目標則是訓練“經過挑選的非洲部隊,以用于對非洲大陸的維和或人道主義危機作出有效反應”。目前,參與這一計劃的國家已有加納、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塞內加爾和博茨瓦納。而“非洲緊急行動訓練和援助計劃”則是“非常危機反應動議”的后續計劃。
對于美國軍事化非洲的戰略,美國國內有不少質疑聲。他們首先關注的是美國軍事滲透非洲的底線究竟是保護和平還是制造戰爭。事實上,美國在非洲軍事行動的不斷增多已陷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因為那些計劃中所謂只會被限制用于反恐和維和的軍事技能,同樣可以用于內戰及與鄰國的沖突。而且當美軍越來越多地成為美國介入非洲的“臉面”時,附帶而來的還有許多政治和道德問題。例如,美國輿論指出,支持尼日利亞的武器既可以用于維護地區和平,但同樣也可用于鎮壓那些直接受到西方石油公司支持、來自尼日利亞富產石油的三角地帶的不滿者。與此類似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美國訓練盧旺達武裝力量時,曾經吹噓說是為了讓盧旺達軍隊維護地區穩定和實現正規化,但后果卻是盧旺達軍隊直接卷入了內戰和部族屠殺。
因此美國輿論認為,美軍究竟要在非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仍然是一個嚴重問題。現存的軍售、訓練和聯合演習以及尋求非正式的基地安排這些大雜燴難道就能實現美國企圖在非洲大陸有效維和、強制和平和維護穩定等問題的領導目的嗎?同時,他們還認為美國增強非洲各國現政權的軍事力量,是以犧牲其國內民眾的民主權益為代價的,這與其全球民主的標榜是背道而馳的。
(戴維摘自總第97期《世界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