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一批年輕的中國海軍軍官來到英國,被編入皇家海軍的戰斗序列,乘著英國軍艦馳騁大西洋戰場……然而,遺憾的是,他們的名字和事跡在二戰史上卻無只字記載!筆者根據對最后一位健在者郭成森生前的多次采訪及查閱大量檔案史料,披露這段秘聞,以填補中外現代軍事史上的一個空白。
留學不列顛
1920年,郭成森出生在杭州西子湖畔一戶殷實的小康之家。做金融生意的父親希望小兒子能繼承他的家業,但郭成森從小崇拜林則徐和鄧世昌,立誓當一名馳騁疆場、報效祖國的軍人。14歲那年初中畢業,他被錄取到福州海軍學校駕駛科第8期。從此,他便在這所清末時期就創辦的中國最老牌的海軍學府中開始了8年零4個月的苦讀生涯。他的隊長便是林則徐后裔、后來在解放戰爭中率國民黨江防第2艦隊起義的愛國將領林遵。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反攻階段。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為了戰后重建中國海軍,決定選派一批優秀青年海軍軍官赴英美留學深造。經過嚴格的文化考試、專業考核、外語測試、身體檢查,郭成森等80名青年軍官最終當選。這80人當中,要有1/4的人留英,3/4的人留美。結果,郭成森和盧東閣等 20名赴英留學,日后便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大西洋海戰和諾曼底戰役的中國軍人,他們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參加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著名海戰的幸運兒!
1943年9月他們抵達倫敦。踏上艦船云集的英國碼頭,一股為祖國解放和世界和平而戰的壯烈之情涌上郭成森的心頭。他和同舟共濟的同學忘記了遠航的疲勞,每人都朝著祖國的方向深情地敬了一個軍禮!
首次上艦參戰
有百年悠久歷史的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為20名中國留學生專設了一個“中國班”,但一切均按照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要求進行訓練。郭成森等人先在這里學習了航海、數學、船藝等基礎科目,爾后,被送往樸茨茅斯海軍基地槍炮訓練所,學習槍炮、魚雷和通信專業。學習訓練告一段落后,英國皇家海軍根據戰時需要,將他們派往各個戰區,到現役大型軍艦上實習參戰。郭成森和盧東閣被分配到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登上了威武的“肯特”號重巡洋艦。郭成森上艦那天正是圣誕節的前夕。艦長任命郭成森為少尉副值更官,指定他平時到駕駛臺參加值更,戰時則到艦艏第 2主炮塔作戰。當晚,隨艦牧師作完祈禱,艦長便下令“起錨!”錨機絞起長長的錨鏈。車鐘丁丁當當響起。兩根主軸帶動螺旋漿,推著排水量8000多噸的“肯特”號龐大艦體徐徐駛離斯卡帕弗洛港。當時,郭成森還不知道,此次出征,他有幸參加了著名的北角戰役,他所在的艦隊打響了震驚世界的圍殲德軍王牌艦“沙恩霍斯特”號大海戰。
航行的第3天下午,“肯特”號拉響戰斗警報。在急促的鈴聲中,全體人員進入戰位。郭成森進入第 2主炮塔時,遠處已傳來隆隆的炮聲。北極隆冬,白晝只有兩三個小時,即使中午,太陽也不會升出海平面,加上風雪濃霧的干擾,這場海戰實際上是在黑暗中進行的。驀地,遠處海面升起一顆照明彈,一枚小降落傘懸浮于海空,緩慢下落,耀眼的強光把周圍的海域照得亮如白晝。德軍“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猶如一座海上城堡,完全暴露在英國本土艦隊密密層層的炮口之下。頓時,萬炮轟鳴,無數道橘紅色的火球把波濤洶涌的海面染得姹紫嫣紅。
23歲血氣方剛的郭成森平生第一次親眼目睹了如此壯觀激烈的場面。他興奮得有些緊張,但絲毫不感到害怕。事隔60多年回憶起來,他興奮激動之情仍溢于言表:“大海就像開了鍋一樣,我的心也像開鍋一樣的沸騰,那真叫過癮啊!……”在這次海戰中,“肯特”號主要執行后衛和增援任務,直到后來,主攻軍艦把“沙恩霍斯特”號打啞揍癱之后,才輪到“肯特”號沖上去,用266毫米的主炮猛轟一氣。郭成森在見習副炮長的戰位上第一次體驗了實戰的滋味。他發覺英國人打仗忙而不亂,和他們一起在半封閉式的炮塔內作戰,和平時緊張有序的訓練差不多,只不過這是真刀真槍地干,每一發炮彈都決定著生死和勝負。由于“沙恩霍斯特”號重3.2萬多噸,光用艦炮還難以將它擊沉。打到晚上的時候,英國一群驅逐艦又圍了上來,連續施放了50多枚魚雷,至少有15枚命中,終于把這個號稱“海上霸王”的龐然大物送人海底……
圍殲“北方孤狼”
郭成森參加的另一次難忘的海戰是轟擊德軍“梯爾比茲”號巨型戰列艦。
當“沙恩霍斯特”號被擊沉于北冰洋北角之際,德國最后一艘巨艦——被稱作“北方孤狼”的“梯爾比茲”號戰列艦正躲在挪威阿爾塔港內“養傷”(被英潛艇炸傷)。英國皇家海軍向它發起了偷襲。1944年4月30日凌晨,從英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劍魚”式飛機一批又一批地飛臨“梯爾比茲”號上空。數百枚726公斤的重型炸彈從天而降。頓時,水柱沖天,火光四起。“梯爾比茲”號上鋼鐵和血肉到處橫飛!這艘4.1萬噸級的超型巨艦被炸得百孔千瘡,癱瘓于港內,直到戰爭結束也未能修復……
在這場著名的海空戰中,“肯特”號擔負著為航母特混編隊護航的任務。當時,德國潛艇采取“狼群”戰術,經常偷襲盟軍的艦艇和船只。因此,特混編隊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轉向一次,用“之”字運動來規避納粹潛艇的暗算。在護航途中,郭成森親眼所見,一艘英國的航空母艦被德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飛行甲板上濃煙彌漫,騰起沖天大火。水手們奮力撲救,才使這艘航母幸免于沉沒的厄運。
就在英國海軍忙亂之際,“肯特”號也險遭德國潛艇的暗算。
“右前方,發現敵潛艇!”擔任副值更官的郭成森眼明手快。當他觀察到德潛艇潛望鏡的一瞬間,立即大聲報告,并迅速按響警鈴。
“右滿舵!”經驗豐富的艦長迅即指揮軍艦規避。“肯特”號大旋回之際,就見兩條魚雷航跡從它左側疾馳而過,幾乎擦著舷邊!郭成森倒抽一口涼氣:“好險啊!”
“肯特”號立即實施反潛攻擊。一批又一批.“刺猬”式深水炸彈幾乎把大海炸了個底朝天。好一陣“翻江倒海”之后,海面上浮起一些衣物和油跡,這說明敵潛艇已被摧毀。
“肯特”號完成任務返航時,郭成森和盧東閣被請到艦長餐廳與艦長共進晚餐。這是艦長對作戰有功軍官給予的一種獎勵和榮譽。席間,艦長高興地舉起酒杯說:“愿大西洋的戰火把你們煉就成鋼,祝中國海軍早日強大!”
麈戰諾曼底
1944年春季之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戰——諾曼底戰役打響了。“肯特”號先后擔負著主攻、護航和警戒任務。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18日,在持續43天的激戰中,英美盟軍參戰的總兵力約280萬人,投入37個步兵師,出動1.37萬余架飛機,動用各型艦艇 9000余艘,從而一舉攻克了德軍苦心經營的“大西洋壁壘”,擊潰德軍 2個集團軍群、4個集團軍、58個師。德軍海軍艦艇和空軍飛機幾乎被消滅殆盡。
在這場規模空前的三軍協同作戰中,英國海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僅在戰役打響的第一天,海軍艦炮就發射了2萬發炮彈,并有4000多艘登陸艦艇搶灘登陸。郭成森等20名留學英國的中國海軍軍官全部參加了諾曼底戰役的海上作戰,有的在巡洋艦和驅逐艦上,有的在戰列艦上,還有的在航空母艦上,分別擔任主攻和掩護任務。他們在這場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起決定性作用的大決戰中,立下了不朽的戰功。20名參戰者在炮林彈雨中沖鋒陷陣數十天,無一傷亡。郭成森在這次大決戰中,先后親自指揮發射炮彈數千發,不僅摧毀大量德軍的岸防設施,而且還在布雷封鎖作戰中,擊沉1艘德國大型救生船和4艘運輸船。
在諾曼底戰役之前,郭成森隨“肯特”號還榮幸地擔任了護送丘吉爾首相參加雅爾塔會議的使命。在順利完成任務返抵倫敦港后,丘吉爾首相高興地破例接見了“肯特”號全體軍官。艦長向他介紹了郭成森和盧東閣兩位年輕的中國軍官,并說他們作戰很勇敢。丘吉爾握著郭成森的手微笑著點點頭說:“很好,年輕人,我祝賀你,也感謝你!”
(李正松摘自2005年第6期《報告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