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迫使日本投降,美軍制定了一系列戰略性戰役行動。其中“饑餓戰役”就是以水雷封鎖日本的港口、海峽和航道,切斷其海上交通線,癱瘓日本國內的生產,加速其戰時經濟崩潰為目的的。參加布雷的兵力主要是航空兵。因為與其他兵種相比,航空兵能深入到日本各基地與各港口附近布雷。這次水雷封鎖水域包括荷屬東印度的海港、緬甸的沿海港口和內河、新加坡、西貢、河內、中國廣東沿海港口和內河、香港、高雄、上海、南京和長江口、對馬海峽、朝鮮的港口、日本海以及日本沿海各港口和內陸航道等。
這次大規模的布雷封鎖使日本的一些主要港口成為廢港。日本本土與西南諸島,中國大陸和朝鮮的海上交通線基本被切斷。日本面臨全國性饑餓,日軍的飛機和艦艇被迫停航,許多工廠被迫關閉,從而更加削弱了日本國民和日軍的戰斗意志與戰斗力。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授權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上將主持制定水雷封鎖日本本土的計劃。此計劃因將使日本國民斷絕糧食供應而以“饑餓”為戰役代號。
日軍在九州、四國和本州沿海水域布設了大量水雷障礙和防潛網,還有海岸布設的防御炮火,美軍潛艇和水面艦艇都難以進入日本近海完成布雷使命。而隨著美軍戰略轟炸的展開,日軍航空力量已受到嚴重削弱。日本近海地區的制空權已牢牢掌握在美軍手中。使用飛機實施航空布雷的條件已經成熟。于是尼米茲決定動用B—29來執行這一任務。1944年12月,尼米茲將計劃送交統管所有B-29的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得到了阿諾德的全力支持。
1945年1月,美軍出動B—29在越南金蘭灣、西貢和新加坡海域布下593枚水雷。這是美軍在二戰中首次大規模實施的航空布雷行動,也是為即將開始的對日本大規模攻勢布雷進行的一次實戰演練。
美軍“饑餓戰役”計劃投入兵力為100架B-29,每架B—29可攜帶12枚453公斤水雷或7枚900公斤水雷,出發基地為塞班島和提尼安島機場。1945年1月,美國海軍的水雷專業人員到達提尼安島,設立了水雷裝配中心,對水雷觸發引信進行調整和改進,以增加日軍清掃時的難度,并為水雷加裝降落傘,以減緩空投時的下落速度,避免其入水時因為速度較大而爆炸。
“饑餓戰役”歷時4個半月。美軍出動B—29轟炸機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響水雷3500枚、水壓水雷2900枚、低頻音響水雷700枚(美國海軍出動的飛機及其布設的水雷未計在內)。所布水雷共炸沉炸傷包括“海鷹”號航母等65艘軍艦在內的670余艘船只,其中炸沉和重創無法修復的達431艘,總噸位140余萬噸,相當于戰役開始時日本船舶總噸位的75%。美軍此次攻勢布雷效果非常顯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只1艘,而美軍損失極其輕微,僅損失飛機15架。
“饑餓戰役”收到了顯著效果,最終實現了全面徹底封鎖日本海上交通的戰役企圖,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給予日本以極其沉重的打擊,顯示了水雷這一古老兵器在現代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它與戰略轟炸相結合,大大加快了日本的徹底失敗,1945年8月比1945年3月,下關海峽運輸量下降98%,幾乎完全中斷,而瀨戶內海也只能通行機帆船之類的小型船只。在這4個半月中進口物資下降90%,維持戰爭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糧食等戰略物資供應近乎中斷,軍工企業由于原料斷絕,紛紛停產或關閉,日軍大批飛機、艦艇由于燃料極度缺乏而被迫停飛、停航,直接影響了部隊的戰斗力,由于航運中斷,250萬噸大米堆積在朝鮮港口,而日本國內的糧食供應卻極其困難,因為要優先保證軍隊需要,廣大平民糧食配給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終日在饑餓線上苦苦掙扎,曾經狂熱支持“圣戰”的日本國民終于有了末日來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