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由美國國防大學培訓的16名第一代計算機網絡戰士組成了美空軍計算機作戰部隊。這是美軍為了在未來的計算機戰爭中實施進攻和防御作戰而組建的第一支計算機作戰部隊。這也許就是2020年軍隊樣式的雛形。
所謂網絡戰士是指那些有豐富的計算機網絡經驗和技能、以先進的解碼技術知識為武器、采取公開或、隱蔽的手段以破壞敵方計算機網絡和保護己方計算機網絡為目標的參戰個人或群體。他們使用的武器不是傳統的步槍、火炮、飛機、導彈等,也不是人們想像中或科幻作品里描述的某些神秘武器,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計算機鍵盤和鼠標器。
間諜在你的電腦里
1989年的一天,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系統管理員克利弗·斯托爾在查賬時發現有 75美分的錯賬,便開始查找原因。在查找的過程中,他發現有一個外地用戶連在了學校的服務器上,意識到有人進入了學校的計算機網絡。但他沒有立即采取行動,而是仔細地觀察,想看看這個人侵者到底想要干什么。結果使他大吃一驚。原來,入侵者的真正目的是通過使用學校的服務器進入五角大樓的軍用計算機系統,在那里搜尋美軍核準備的信息。斯托爾意識到入侵者是在搞間諜活動,就立即與聯邦調查局聯系。然而,聯邦調查局的人員覺得錯賬怎么會同間諜攪在一起。他們認為很荒謬,不但置之不理,而且拒絕提供幫助。于是,斯托爾決定自己查個水落石出。他利用電話系統分析了連接后,通過網鉻跟蹤到了德國,掌握了大量的證據后,將證據提交給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聯邦德國秘密警察局,最終成功地破獲了一個從網絡上偷取信息賣給克格勃的德國間諜網。
其實,利用因特網搞間諜活動是人們預料之中的事。因為因特網是由很多局域網組成的,是“網絡的網絡”。從一般意義上講咽特網就是由數以百萬的計算機通過通用標準和協議連接在一起的遍及世界的網絡。通過因特網的有關協議,用戶可以在自己的計算機上和因特網上的任何電腦實現信息共享。由于它包括了很多經濟部門、學術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局域網,因此網絡泄密在所難免,從網絡上下載情報信息對有些人來說更是舉手之勞。
俄羅斯《消息報》記者安德列·魯緬采夫則真實地經歷了一場網上“間諜活動”。他在自己撰寫的《我當了一回“間諜”》的文章中說,他利用俄羅斯與因特網聯網服務的機會,曾潛入北約的計算機系統,極其容易地獲得了《北約指南》、《北約人事、信息和新聞簡報匯編》、《北約歐洲統一指揮部和其他指揮部與組織》等機密資料。魯緬采夫寫道:“隨著我的手指不斷地敲擊計算機鍵盤,美國中央隋報局、國防部、聯邦調查局等極端機密的情報不斷地出現在計算機屏幕上,使我輕前易舉地獲得了大量隋報和資料,從而使我經歷了一次看似平淡、收獲卻頗豐的‘間諜活動’。”魯緬采夫是位記者,并非間諜,但他的經歷說明,把因特網作為竊密的工具,不必冒生命的危險,可以瞞天過海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悄然無聲地獲取大量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情報。也正因為網上間諜的這種人身安全性,才誘使很多黑客蠢蠢欲動。坐在家里,喝著咖啡、飲料,手指動一動鼠標,悠閑地在網上漫游,把有價值的機密情報下載下來,彈指一揮間就可以換來大把的鈔票,這多有誘惑力!
在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誰都有可能會成為這樣的間諜。覆蓋全球的因特網從另一個角度看,既是間諜出沒的廣闊天地,又是培養間諜的溫床,真令人不寒而栗。
網絡頻演恐怖戰
1999年2月2日,英國《星期日商報》報道了一則恐怖分子劫持英國軍事衛星的消息。這篇以《劫持》為標題的文章稱:由于科索沃局勢驟然緊張,為參加北約的軍事行動,英國國防部給航空航天部門下發一封密電,要求對包括衛星在內的一切通信和情報設施進行全面檢查,為空襲南聯盟作準備。接到密電后,檢測人員開始對軍事衛星進行認真檢查。當檢查到第4顆時,檢測人員連續向衛星發出信號,衛星不是拒絕接收,就是反應遲鈍。15分鐘后,檢測人員再次進行測試,試圖改變衛星的俯仰角度,但是毫無反應。形勢緊迫,英國航空航天部門當天便組織人員開始對“天網”系統進行“專家會診”。
恰在這時,一位工作人員匆匆把剛從互聯網上下載的一份電子郵件打印件送到“會診”現場。電子郵件稱,他們是一個由高級電腦專家、密碼破譯專家和航空航天專家組成的團體,目前急需資金,因此切斷了衛星與地面的聯系,改變丁衛星的飛行軌道,如果英國政府想要收回衛星的控制權,需交贖金。
“衛星被劫持了!”這則消息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軍情5處的情報官員表示:“此事的性質非常嚴重,是恐怖分子運用高技術進行的一種新式敲詐,后果不堪設想。”英國警方也緊急對此事展開了調查。
的確,現在最高明的恐怖分子不僅是電腦高手,而且還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網,他們既能夠掌握各國最新的科技動態,又能在各國科技界安插間諜。那些亡命之徒和當代高新技術相結合,會制造出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麻煩。大到劫持軍用衛星,篡奪航母編隊的指揮權,破壞軍事指揮系統,小到在因特網上炮制國家元首、知名人土的桃色新聞,散布假情報、假信息等。意大利的長槍黨武裝便是一個高技術恐怖組織。它手段高超,以攻入銀行和新聞機構的計算機網絡竊取存儲資料、刪改程序、散布虛假信息為能事,是典型的針對網絡和宣傳媒體的恐怖組織。
不過,網絡在成為恐怖分子“天堂”的同時,也會變成恐怖分子的“地獄”,中國網迷幫助印度政府解救人質的真實故事便是成功利用因特網反恐怖活動的突出案例。
新華社于2000年1月12日引用《印度電子報》10日報道稱,印度外長辛格9日在新德里電腦高級峰會上透露,1999年,印度航班被恐怖分子劫持到阿富汗后,第一個收到發自航班內信息的不是印度政府,而是印度駐中國大使館,信息來自中國天津的網迷。
12月27日16時33分,天津通標紙業防偽有限公司的信息主管牛多佳正在通過互聯網與客戶聯系業務。突然在OICQ(即網絡尋呼)的菜單出現了一條標注著SOS的求救信息。這條英文信息經翻譯后大意是:“求救,綁匪所用的手榴彈是假的,請通知政府。我處在危險中,不能再發信息,救命。”公司的電腦高手很快查明發信人網絡注冊地址是印度孟買。牛多佳隨即在OICQ中用英文回答:“我在中國,如何幫助你?你在哪里?”不到一分鐘,他又收到第二條信息:“我在被劫持的飛機上,請把我的第一條信息通知印度或阿富汗政府。”因為網上的惡作劇很多,牛多佳和公司的副總經理胡庸決定進一步核實情況,又問:“你是否在開玩笑?”對方答:“為什么開玩笑?飛機上還有150個人質。”牛多佳這時聯想到前兩天一架印度飛機被劫持到阿富汗的事,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趕忙千方百計地找到了印度駐中國大使館的電話號碼,將從網上收到的信息通告給大使館。印度政務參贊魏先生(音譯)聽到后感到萬分驚訝,詳細了解了網上聯絡的細節,懇求他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