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報告書”的概貌
臺灣的“國防報告書”始自1992年,每兩年出版一次。它反映出臺灣當局在一段時期內對國際與臺海形勢的分析、政治軍事等政策的調整以及臺軍的未來發展方向;2004年版“國防報告書”是陳水扁上臺后的第二份“國防報告書”,在內容上是2002年版的發展。
報告分為8篇。第1篇“安全環境與軍事情勢”主要概述國際、亞太以及臺海的安全形勢,第2篇“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介紹臺灣現階段的“國防”政策、施政方針、軍事戰略以及臺軍建軍與兵力規劃:第3篇“國防組織與國軍部隊”介紹臺灣“國防”組織分工與臺軍任務、編制及裝備情況,其中導彈部隊、電子信息部隊及4種后備部隊首次出現在報告中,第4篇“國防資源與管理”敘述“國防”人力、財力、物力以及科技發展情況,第5—8篇“國防重要施政”分為“法制”、“戰備”、“安全服務”與“軍民關系”,介紹近兩年“國防部”的各種事務性工作。其中值得關注的主要有如下內容。
預測臺海局勢發展
與2002年版報告認為的到2010年大陸軍力將超過臺灣不同,新報告認為2006年臺海軍力優勢將逐漸轉向大陸,到2008年“兩岸軍力將產生失衡現象”。對臺灣安全極為不利。為此,報告首次使用大量篇幅對攻臺時機、作戰方案、作戰方式等進行預測,認為大陸攻臺將更加重視“奇襲”,將采取損失小、高效、快速打擊、快速決戰的軍事行動,如軍事威懾、非接觸作戰、封鎖作戰及高強度打擊等,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威懾性奪占外島、高強度的導彈攻擊和遠程精確打擊、海空長期封鎖3種,可能的作戰方式包括威懾戰、癱瘓戰及進攻戰。
首次將“反恐制變”納入基本目標
報告對臺灣目前戰略環境作出基本判斷,認為現今臺“國防”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主要來自于大陸、臺軍現代化轉型、島內資源受限和恐怖主義威脅4個方面,強調現階段“國防”政策以“預防戰爭”、“國土防衛”和“反恐制變”為基本目標。其中“預防戰爭”是臺“國防”政策的首要目標,將通過“接觸”和“嚇阻”實現,重點是通過“研發與采購遠程精確武器及建設電子反制部隊”加強防御反制能力建設。在武力“反制”上,臺首次提出了軍事反制作戰的“三原則”,即不主動攻擊,適時戰術性反擊,只打軍事目標。
面對國際問日益嚴重的恐怖威脅,新報告首次將“反恐”上升為“國防”政策的三大基本目標之一,并將大陸“可能”對臺實施的特種作戰列為“反恐”的重點內容,在強調引進先進預警裝備、建立“反恐”預警機制的同時,主張選定重點,劃分“反恐”責任區,購置先進“反恐”裝備,建立專職“反恐”部隊,以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突出“知識軍事” 謀求“戰力優勢”
臺軍的戰略構想包含基本戰略構想及防衛作戰指導。現階段基本戰略構想仍然是“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報告新提出4項防衛作戰指導方針,即“資電優勢、戰場覺知”、“有效反制、滯敵攻勢”、“戰力保存、戰略持久”以及“聯合截擊、國土防衛”,強調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戰能力和使用遠程精確武器,依托遠、中、近程火力,在戰爭的各個時間段上實施聯合作戰,以確保“國土”安全。
報告中確定了“知識軍事、戰力優勢”的遠景發展目標。“知識軍事”是指“以知識為導向,以創新的理念對軍事理論、軍事制度、軍事技術、軍事管理、組織體制及作戰訓練等方面展開軍事事務革新,全面推動軍事轉型,建設以知識為基礎的現代化戰力”。臺軍圖謀以“知識軍事”為基礎,通過提高軟、硬件協同作戰能力,強化偵察、指撐、通信、機動、打擊及后勤支持等能力,建設高機動性、適應性強、作戰能力強的聯合作戰部隊,在戰時迅速獲得戰場主導權,形成“戰力就勢”。
在兵役制度上;為適應目前臺軍裝備“信息化”發展的需要,穩定兵源和技術骨干,報告強調加速縮減義務兵役期,刪實現以“募兵”為主的兵役制度。“募兵”制的確立與發展將為臺軍保留技術骨干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有助于實現“知識軍事、戰刀優勢”的目標。
改革“聯戰機制” 提升聯合指控能力
根據近幾年軍事演習的經驗,臺軍著手對,“聯合作戰指揮機制”進行調整和改革。報告稱;未來的“聯合作戰指揮機制”將分為“聯戰指揮”和“作戰支援”兩個體系,通過“多重通資網絡”,實現“用兵指揮單純化、指揮層級扁平化、指揮速度高速化、戰爭持續力支援快速化”的聯合作戰。
“聯戰指揮”體系分為“戰略決策與指揮(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戰略執行、作戰部隊”3個層級。“作戰支援”體系包括“國防部”的“政務協調中心”與“戰爭資源協調中心”及各軍種綜合協調中心。
“聯戰指揮”體系以聯合作博指揮中心為核心,由“國防部長”和“參謀總長”統一指揮軍隊,由負責“軍政”及“軍備”的副部長分別領導(政務協調中心”和“戰爭資源協調中心”、相互協調關系,實現對作戰的指揮控制,以充分發揮整體作戰能力。
強化C4ISR建設 發展反導和制海裝備
為實現“維持臺海平衡”,臺軍現階段重點發展C41SR系統(“博勝案”)、基德級驅逐艦;遠程預警雷達、“雷霆”2000多管火箭炮以及兩棲登陸車等,未來則是“彈道導彈防御系統”(“愛國者”—3)、后續制海武器系統(P—3C反潛機及柴電潛艇)、新型攻擊直升機及自行火炮等。
陸軍 以“數字化、立體化、機械化”為目標,裝備發展的重點是“博勝”項目及各類通信系統和信息戰二電子戰裝備,新型攻擊直升機、通用直升機、空中指揮控制‘機及車載式野戰防空導彈,新型多管火箭炮、155毫米自行火炮、輪式戰車、車載式反坦克導彈。
海軍,以“高效質糟;快速部薯、遠距打擊”為目標,裝備發展的重點是海軍信息電子戰系統,大、中型作戰艦艇,潛艇,新一代導彈快艇及油彈補給艦;海軍陸戰隊繼續裝備防空、反裝甲與機械化武器系統。
空軍 以“預警、防敵奇襲、遠距接戰”為目標,裝備發展的重點是綜合C41SR系統、遠程精確反制武器、下一代戰機以及航天科技。
報告書中還披露臺軍正在研制可攔截巡航導彈的“低層反戰術彈道導彈”。此外,為了防御衛星制導武器的精確打擊;臺軍將研制“反制衛星偵察、通信及干擾GPS定位制導”系統。該系統可對通信等衛星實施有效干擾。
組建新司令部 加強反制作戰能力
為加強“反制”能力發展,臺軍于2004年組建了“導彈司令部”和“信息電子作戰司令部”,這兩支部隊都將“反制斗作戰作為主要任務導彈部隊戰時主要遂行源頭“反制”、導彈防御及聯合截擊作戰任務;而信息電子部隊除了戰時負責防止網絡入侵、破壞、封鎖,竊密,電子支援與防護外,重點是遂行戰餓術“反制”任務,獲得信息電子優勢。
新成立的“導彈司令部”下轄導彈管制中心、導彈群(2個)、導彈大隊、導彈營,總員額6000余寐人:主要武器裝備有“霍克”、“天弓”、“愛國者”及“雄風”導彈系統,以建立“聯合反制、聯合導彈防御、聯合截擊”為發展目標,重點是“反制”能力建設。
“信息電子作戰司令部”下轄信息電子作戰大隊(5個)、“國防”信息中心、信息電子仿真訓練中心、修補支持中隊等單位,總員額3000余人,主要武器裝備包括“數字微波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系統”,“光纖通信系統”、“全數字式交換系統”;“信息戰攻防裝備”、“電子偵察和電子戰裝備”等,未來將以“基礎建設要超前、信息指揮控制要先進、信息作戰要靈活、為目標,建構聯合作戰所需的綜合OISR系統;發展高科技網絡攻防武器,研究網絡攻防作戰形式及模擬仿真;提升電子戰裝備研發力度,推動臺軍信息基礎設施和網絡的建設。
此外,臺軍還十分重視后備部隊的建設,已于2004年4月10日將所有后備部隊統一由“后備司令部”管轄。報告中首次將后備部隊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分為4類——海岸守備后備部隊、城鄉守備后備部隊、要地防護后備部隊以及擴編動員后備部隊。
確定“國防”科研發展方向
臺灣“國防”科研的發展重點是“提升電子與信息作戰能力”、“建設低層導彈防御網與反導能力”、“強化C41SR能力”、“加強重要設施安全防護”,并在導彈關鍵技術、無人機、雷達技術及材料光電技術領域取得進展。
電子戰系統建成“電子偵測網”、“電子反制網”、“電子防護網”以及涉及對抗技術與信號參數數據庫的“電子戰仿真評估實驗室”,未來將提高電子偵察頻率覆蓋范圍以及對低空隱形目標的偵察能力,為指揮所和重要武器裝備增加電子防護能力,安裝反紅外、激光、GPS制導的裝置,加裝電磁脈沖防護。
信息戰系統已完成“信息網絡對外往來信道防護”、“電子郵件安全密碼”,防火墻、“內部憑證信任管理”及“安全防護功能檢測”等系統開發工作,將繼續強化信息傳輸網絡安全防護,并加強雷達、通信、導彈陣地及指揮中心設施的各項電磁防護:研發“反制衛星偵測、通信及干擾GPS定位制導”系統。
主戰武器完成研制用于制空作戰的“天弓”—2型地空導彈、“天劍”—2型空空導彈、車載型“劍”—1防空導彈、“低層反戰術彈道導彈”,用于制海作戰的“雄風”—2型反艦導彈、“光華”6號導彈快艇、“線導魚雷”、“復合感應水雷”,用于地面作戰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炮。未來的重點是引進主動雷達制導技術、研制超聲速反艦導彈及發展戰術無人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