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添亂,“天狼星行動”功虧一簣
德軍情報機關先是招募了利昂契夫所在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員,讓他了解利昂契夫的情況。根據這個間諜的報告,利昂契夫是一個謙虛樸實、處世謹慎的人,要想收買他是根本辦不到的,因此“直接”的工作方法在這里行不通,必須采取迂回戰術。蘇聯安全部門很快就逮捕了這個間諜。
希特勒非常氣憤,命令德國駐蘇聯大使館武官設法搞到利昂契夫的設計圖紙。德國武官在研究所工作人員的名單上,發現有一個守門人是白俄逃亡將軍的侄兒,于是便派人和他接觸;并對他進行特工速成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晚上,他終于成功潛入利昂契夫的辦公室,從保險柜里取出了“喀秋莎”圖紙進行拍照,并迅速把膠卷轉交給德國武官,德國情報郡部長卡納利斯海軍上將立即命令將膠卷送往柏林,但在途中膠卷被小偷竊走。當小偷發現他所竊到的膠卷是一份絕密的火炮設計圖紙及公式時,立即意識到這是外國間諜竊取的軍事秘密。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他主動將膠卷還給了蘇聯反問諜機關,就這樣,德軍情報部精心策劃的“天狼星行動”意外地功虧一簣。
“喀秋莎”開始試驗,“梅花女王”出動
1941年初,德國安全部門的最高首腦召開了情報部門的任務協調會,要求按照希特勒的指示,恢復“天狼星行動”。由于軍事情報部門上次意外失手,這個任務就轉交給了蓋世太保。就在蓋世太保蠢蠢欲動之際,“喀秋莎”已經進入了試驗階段。
為了參加火炮的第一次試驗,1941年6月初的一個晚上,利昂契夫踏上了去莫斯科的旅途。利昂契夫在列車的走廊里無意中聽到隔壁包廂里的兩個女人談到列寧工學院的謝爾蓋·祖鮑夫教授。利昂契夫曾在那里上過大學,十分熟悉這位教授。于是,他走上前去與兩位女士搭話。在交談中,利昂契夫得知那位老婦人是祖鮑夫教授的太太瑪麗·謝爾蓋耶夫娜,另一位女士是莫斯科一家文工團的流行歌手,叫納塔里,米哈伊洛夫娜。火車終于開到了莫斯科。分別之際,利昂契夫約好與教授夫人保持聯系。
在利昂契夫的指導下,火炮試驗取得了成功。斯大林得知這一消息后,下令立即批量生產,裝備陸軍,正式型號為BM-13,前線的官兵則親切地稱它為“喀秋莎”。就在火炮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時,德軍全面入侵蘇聯。利昂契夫立即提出申請,要求上前線;參加第—批火炮的實戰試驗,親自檢驗火炮的戰斗性能,幾天后,利昂契夫獲準去前線某炮兵旅出差。當利昂契夫乘車即將出發時,瑪麗,謝爾蓋耶夫奶娜了過來,詢問利昂契夫去哪里。利昂契夫如實告訴了她。他怎么也沒有想到,這位外表慈祥的教授夫人竟是德國的王牌間諜“梅花女王”。
文工團到前線已經兩個月了,納塔里·米哈伊洛夫娜仍未能發現利昂契夫的蹤影。但是,就在為演員們舉行的歡送宴會上,一位對納塔里著迷的中尉卻因喝多了酒,無意中泄露了利昂契夫的準確位置。第二天早晨,納塔里就將這份情報報告給了潛伏在莫斯科西線的特務組織。
老牌間諜現身,綁架計劃出爐
沒過多久,自稱來自伊萬諾夫州的“慰問團”到達旅部。“慰問團”由5人組成,頭兒叫彼得羅夫,其他4位是伊萬,伊果羅維奇——國防工廠的老工長、一位農學家和另外兩個年輕人。
在晚宴上,彼得羅夫口若懸河地介紹了伊萬諾夫州的情況。負責利昂契夫安全的巴赫麥齊夫察覺到此人故意說滿口的土話和客套話,顯得很做作,于是開始注意他的一言一行。
原來,此人正是德國的老牌間諜彼得羅涅斯庫。1915年,他曾在敵國成功地綁架了一位年輕的潛艇設計師。這次他又故伎重演,不過綁架的對象換成了火炮設計師。幾天前,他接到命令后,立即從索非亞飛到柏林。德國黨衛軍首腦希姆萊和安全部長卡登勃龍涅爾親自召見他,面授機宜。他的任務就是把利昂契夫活著帶回柏林。
柏林方面要求在莫斯科的間諜給前線拍電報,通知蘇軍“慰問團”預計到達的時間。為了不露馬腳,所謂的“慰問團”成員還進行了速成訓練,幾天后,他們被空投到蘇聯前線某州一個偏僻的鐵路中轉站。不久,他們便出現在利昂契夫所在的部隊。
巴赫麥齊夫和“慰問團”的成員登上一輛軍用敞篷汽車出發了。幾分鐘后,斯維利道夫的副官就拿著方面軍司令部的密電跑過來報告說:“現已查明,伊萬諾夫州的‘慰問團’是德國情報機關派來綁架利昂契夫的間諜小組。”
“天狼星行動”敗露,“慰問團”全軍覆滅
斯維利道夫馬上派出3架直升機進行搜索,但未發現“慰問團”的蹤影。最后查明,“慰問團”在通往貝琴涅戈沃的公路上失蹤了。斯維利道夫立即將情況上報給集團軍司令部。
離開旅部后,彼得羅涅斯庫并不感到輕松。他在考慮返回德國的萬全之策,汽車在荒野上疾馳。沿途的幾個大彈坑激發了他的靈感,何不制造一個汽車被炸毀的假象?即使蘇聯人發現“慰問團”有詐,看到已車毀人亡,也就不會再追究了,這豈不是更安全?
當汽車駛進一片森林時,彼得羅涅斯庫讓司機在一個大彈坑旁停車。他跳下車,把他認為最可靠的老工長叫到自己的眼前,低聲地說:“該行動了。我把司機(是旅部派出護送‘慰問團’的)干掉。你要想辦法使利昂契夫暫時保持安靜。”說著,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團棉花和一個藥瓶,將棉花蘸上藥水后,把它交給了老工長,并叮囑說:“當我開槍時,你就將棉花塞進他的鼻子里。”
彼得羅涅斯庫拔出手槍對準司機后腦就是一槍,幾乎同時,老工長也從后面撲向站在坑底的巴赫麥齊夫。巴赫麥齊夫畢竟是個反間諜老手,受過專業訓練,反應極其敏捷。他一挺身沖老工長就是一拳,然后跳出彈坑。不料彼得羅涅斯庫從側面襲來,冷不防將他絆倒。巴赫麥齊夫很快就失去了知覺。
就在彼得羅涅斯庫自以為得計的時候,蘇聯反間諜部門正緊張地偵破“慰問團”失蹤案,幾天前的一個深夜,在距莫斯科100多公里的克林市地區上空,一架德國飛機被擊落。在飛機墜毀現場,發現了駕駛員和兩名穿便衣的德國間諜,一個間諜的口袋里還裝有一個記滿密碼符號的筆記本,蘇聯偵察人員破譯出上面有“索柯爾尼克……17……納塔里·米哈伊洛夫娜”等內容。兩天后,偵察機關找到了納塔里·米哈伊洛夫娜。她住在索柯爾尼克郊區的一條林間小路旁,門牌號是17。“梅花女王”也在這里落網。莫斯科反間諜機關精通德語的拉爾采夫審訊了“梅花女王”。她供認了這次行動的全部計劃。
夜里1時,飛機降落在一個機場。飛機的門剛一打開,心花怒放的彼得羅涅斯庫和其他的德國間諜便迫不及待地跳下飛機,待蘇聯反間諜人員一擁而上,將他們捆起來時才如夢方醒。原來,接彼得羅涅斯庫的駕駛員正是拉爾采夫。他那流利的德語、頒發獎章的命令以及他乘坐的這架飛機都輕而易舉地騙過了縱橫諜海20多年的彼得羅涅斯庫。
柏林的希姆萊預感到情況不妙,一再向前線情報站發報:“彼得羅涅斯庫是否到達?利昂契夫狀況如何?速回電……”3天后,他終于收到了令他心碎的回電,“‘慰問團’全軍覆滅。利昂契夫已返回莫斯科……”綁架“喀秋莎”設計師的“天狼星行動”就這樣以納粹的徹底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