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軍事軟實力?
軍事人員、武器裝備以及人與武器裝備的有機結合構成了軍隊的有效實力。但僅僅是物質的投入并不能確保軍隊行動的有效性。如果軍事理論落后,訓練效率低下,將領缺乏經驗,組織結構不盡合理,同樣會使軍事能力受到削弱。軍費、武器裝備和軍隊規模固然是衡量—文軍隊實力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是,它們無法反映軍事資源的質量,也無法全面系統地反映軍事實力的真實情況。因為軍事戰略指導的準確性、軍事準則的完備性有時對軍事實力的形成和發揮甚至起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把軍事實力分為軍事硬實力與軍事軟實力兩個部分;其中,軍事硬實力是指為武裝力量提供的物質與人力資源,是直接形成威懾與打擊能力的實力?軍事軟實力是指將物質與人力資源轉化為有效戰斗力的能力,是用非強制手段影響與塑造射國的能力,是間接形成威懾與打擊能力的實力。
軍事軟實力的理論基礎是現實主義理論與軟實力,理論;現實主義理論認為,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征是無政府狀態,即國際體系中不存在任何共同的權力,沒有一個中央權威來強制執行協議或保證安全;國際政治的本質是沖突,即無政府狀態下國家爭奪權力的斗爭;民族國家在無政府狀態下,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實力來確保生存,國家政府的基礎是以權力為后盾捍衛國家利益,國家獲取安全的最終途徑(但絕不是唯一途徑)是建立軍備。但是,如果每個國家都以加強軍備的方式對付其他國家,結果又將導致“安全困境”。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一國為確保自身安全所作的努力到何種程度會被別國視為安全威脅?如何做爾能不導致軍備競賽?
軟實力概念是由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冷戰后各國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國際局勢。國際政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世界權力的變革和權力性質的變化。過去對一個大國韻考驗是其在戰爭中的實力,而今天對實力的界定不再強調軍事的力量和征服。軟實力是一種“合作型”的能力,而硬實力是一種“對抗型”的能力,兩種實力并存,兩種實力同樣重要。約瑟夫·奈一再聲稱,軟實力是硬實力的延伸和補充,不應過分強調兩者的分歧,兩者可以互補。他說,互補性是軟實力和硬實力最顯著的特征,它們是呂個問題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新加坡學者盛利軍則將軟實力概括為以下幾個主要因素:(1)開放和穩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系,(2)強大的道德感染力和凝聚力,(3)理論指導;(4)外交決策能力;(5)國民素質等。
軍事軟實力的構成
軍事軟實力的構成與影響因素眾多,可以將軍事軟實力分為凝聚力、吸納方、創新力、整合力以及輻射力5個方面。
凝聚力是把軍隊內部各要素凝聚在一起形成的向心力。凝聚力是軍事軟實力的基礎要素之一。軍隊作為國家政權的最終強制手段,是一個高度集中統的集體。圍繞共同的目標,貫徹統一的意志,忠實地履行職責,不折不扣地執行領導層的決策是基本的要求。沒有強大的凝聚力,軍隊就不可能形成應有的戰斗力
吸納力是從國內外獲得物質、技術與道義支持的能力。一支強大的軍隊不僅需要具有強大的吻璺基礎,還需要領先的軍事技術,以生產出領先于對手的武器裝備,同時需要具有一個穩定、堅強的盟友,以從盟友那里獲得道義、資金、技術以及武器裝備的支持;在信息化時代,軍隊與地方、軍隊與外國軍事力量之間關系的性質和密切程度已經成為決定能否更有效地形成戰斗力的重要因素。
創新力是打破常規、推動發展、追求領先的能力;軍事領域是對抗和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是一個最具創新活力、最需要發揚創新精神的領域。當今世界,科技技術正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知識的爆炸,導彈高新技術武器層出不窮,軍事變革的速度越來越快,戰爭史上,冷兵器時代超過2000年、熱兵器時代延續了400年,機械化時代只用了100年,而信息時代從明確提出至今不過10多年,但已呈現出巨大的威力。據統計,朝鮮戰爭使用了9種新式武器,越南戰爭使用了25種,第4次中東戰爭中使用了30種,而海灣戰爭中則使用了100種以上。特別是進入信息時代以后,戰爭的形態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出現了軍隊人員知識化、武器裝備智能化、作戰編成一體化、戰場要素數字化、作戰方式精確化、作戰空間多維化、戰爭對抗形式和手段多樣化等發展趨勢,戰爭的節奏大大加快,戰爭的速決性日益突出。指揮員只有具備很強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在戰略戰術方面表現出領先一簿的創新能力,才能在戰局中應對自如。
整合力是運用現代系統理論、先進作戰思想和商新技術手段在軍隊建設過程中對戰斗人員、武器系統、作戰方法等進行綜合集成,實現軍隊各組成要素的一體化,最大限度地發揮軍隊的整體戰斗力的能力。軍隊實質上就是一個由眾多部件組成的龐大和復雜的作戰機器。這個機器的效能取決于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搭配是否合理,運轉是否有序,取決于是否能及時淘汰不合時宜的部件,并對其進行適應時代要求的技術改造,同時還取決于操作程序是否科學規范,能否根據經驗的積累對操作程序進行調整和變革。對于軍隊來說,必須對各種資源與組織進行整合,并在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根據形勢與任務的需要,進行編制體制的調整與改革、軍事戰略和作戰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在高技術條件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行動不再表現為單個或數個作戰力量單元之間的對抗,而是表現為“系統與系統的對抗”。它進一步要求有效整合部隊的結構與指揮,使相同的作戰單元產生出1+1>2的結果。
輻射力是讓對手感知我之軍事力量強大、使用武力的決心以及以自身實力去感染,推動他人的能力。軍事力量的強弱僅僅靠在理論上、統計數字上、演習中表現出來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系統的軍事理論與作戰原則,通過一系列能夠在一出手時就能取得決定性優勢的“撒手锏”武器等讓對手真正感受到。軍事力量數量再多、規模再大,如果沒有先進的理論作指導,沒有足以決定戰爭走向與最終結局的強制性手段,則達不到威懾目的。軍事威懾是否有效,基點在于輻射力的大小。軍事理論、軍事外交以及武力的使用等直接決定輻射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