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
家常菜是家庭日常制作食用的菜肴“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家常菜因地理位置、物產、生活習慣和飲食愛好的不同,形成了東南西北中各自風味的不同基礎,經過發展,經過提升,蔚成了中式菜的萊系。家常菜,是中國菜的源頭,也是地方風味菜系的組成基礎。找尋中國菜的根源就以家常菜做開始。
辣椒,驅風去濕——湖南菜,偏重酸辣。這是地理因素形成的發展。湖南多山.氣候溫暖潮濕,自古就有“卑濕之地”的稱謂.所以人們喜食辣椒。辣椒,可以提熱開胃,去濕驅風。重辣,成為生活上的要求。家常菜,特別顯出這種風格。麻辣子雞、金鉤魷魚、豆豉辣椒、酸辣絞絲湯、干貝芥菜膽。豆豉辣椒蒸魚,單尾是湘式銀絲卷。此六款家常菜.幾乎把湘江流域的湖南風味搜羅
偉人常吃的家菜——“豆豉辣椒”
豆豉辣椒,都說是那位一代偉人每餐少不了的家常菜。稱得上是“正正宗宗”的“毛家菜”。豆干、芹菜、大蒜、肉絲、豆豉、朝天椒、紅椒,油渣合炒,味濃油重。用料平實樸素,而刀工講究,料如發絲。原汁原味,辣得滿足,吃得高興。
典型的家菜——“金鉤魷魚”
一炒就成圓圓的小環子,很像大姑娘耳孔掛著的小耳環。在湘江,原是叫做耳環魷魚的。芡稠味厚,配飯下酒兩皆相宜。烤軟的魷魚卷筒切絲,加上韭黃辣椒肉絲合炒。韭黃鮮嫩,魷魚甘香,肉絲有提味的效果。常用的物料配搭成地方的家常萊,確是美妙,讓人吃得大汗淋漓——這就是很典型的湖南家常菜“金鉤魷魚”。
奇特的家菜——不現紅油的酸辣湯
湯料是冬筍、豆干、冬菇加肉絲。雖然是家常菜,但很講究刀功刀章,佐料切得細如發絲,彼此相連絞在一起。尤其是那豆千絲更見師傅功力,剖得片片同樣厚薄,切得條條同樣的粗細,但有明顯的特點,就是不斷不碎,蛋皮絲敷面別有情調。湯清鮮不濁,和川味的酸辣湯浮泛紅油有所差別。辣是來自胡椒,酸是由白醋帶起。“酸辣絞絲湯”開胃爽嫩很有食趣。
常見的家菜——“咸香辣子雞”
湖南物產豐盛,家常菜多以時蔬家畜家禽為主一帶,幾乎是家家擅長。由少食客都能盡情享用。雞丁腌制入味,拖漿過油更顯嫩滑。炒以青紅椒塊,雖有花椒面和朝天椒碎末,但麻辣度低。麻而不烈,辣而不燥,突出了雞丁的鮮嫩。“麻辣子雞”把湖南家常菜的芡稠油重,咸辣香軟的風味表達出來。
奇妙的家菜——豆豉調味
重用豆豉,是湖南家常菜的一個特色,豆豉調味,總離不開紅辣椒的相伴,又是湖南家常菜的另一個特色。事實上,豆豉調味效果奇妙,咸香濃厚提鮮力強.許多菜系都以豆豉調味,豆豉可算是中華飲食的一大發明。“豆豉辣椒蒸魚”是很普遍的家常菜式。食味之妙,是妙在以豆豉和辣椒做味料,顯得肉緊味鮮,香濃嫩辣。
傳統風味
傳統風味更是湘菜一個最為誘人的閃光點,不說外地來的食客,就說本土人,也是沉迷在美食特色里不可自拔。略舉數例——
湘蓮,粒大飽滿,潔白圓潤,質地細膩,清香鮮甜。食之,具清火降壓,健脾潤肺,固本靜心之功效。歷史上稱之為“貢蓮”。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為湖南傳統土特產。
湖南腌三樣,蘿卜、洋姜、刀豆,咸香辣脆,清新爽口,價廉物美。
土家族油餡,土家族、苗族創造了多種多樣的小吃食品,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湘西點心品種很多,如“油餡”、“燈芯窩”,“驢打滾”、“綠豆頭”、“油茶湯”等.油團子,土語叫“油串”,集市常見。
湘西菜豆腐,香辣鮮嫩,常用作菜肴,又可以菜代糧。
湘西辣椒,湘西人把辣椒做菜吃,而不是當作調料,這是當地少數民族獨特的食俗風情。
湘味方肉,湖南傳統名菜。
東安仔雞,傳統名菜,全國湘菜館必有此美味:在海外,東安仔雞和發絲百葉更是我國代表菜之
湘菜之長沙篇“饕餮之城”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湘人就以“敢為天下先”和“吃得苦、耐得煩、扮得蠻”而著稱。現在,長沙人更是在大快朵頤間將這種戰斗精神發揚到了極致。早在上個世紀日。年代,長沙人就不惜跋山涉水,紛紛跑到株易路口的湘春樓去吃水煮活魚,那個時候,汽車遠遠不可能進入家庭。然后就有橘子訓的黃鴨叫、就有四方坪的土雞,二環線旁過去搭起的幾個蒙古包消失后,菩提樹、西湖樓、一路吉祥人氣巨旺,竟然進去還要等號子排隊。
長沙東南西北每一個遙遠的角落都有可能成為長沙美食的策源地。比如,像芙蓉南路涂家沖段一家連名字都沒有的路邊店,因為辣椒炒肉有名,筆者的鄰居同事們竟然無人不曉,并親切地稱該飯店為“辣椒炒肉”,還說這個名字就是地道,就是對這家小店最大的肯定。更遠處在新開鋪之外的豹子嶺的土菜,一到節假日人們紛紛轉兩公交車跑去吃。這是何等的“精神”啊!
據說五一市民廣場新大新對面的一個糖油粑粑攤點,每到下午就排起長隊,引得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也站到隊伍中。像長沙的河西,就因為隔著湘江,房價就受到影響,然而只要美食當前,隔著的江也就不成為問題了。像河西財經學院附近的口味蝦,雷鋒大道旁的“狗肉王”,無不吸引河東的人前往。雷鋒大道其實是通往望城方向去的一條路,就因為吃,人們才熟悉這條道路。雷鋒大道旁有一處靜山莊,這里有個西部風情的燒烤,烤全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刀割手抓,就著啤酒,江湖味十足,正應了那句話——湖南人確是“南方人中的北方人”!
長沙人對美食就是如此的執著。不怕你路遠,只要有個風吹草動,又真的是口味好,有特色,馬上群起而吃之,全城皆曉。但是,凡是被長沙人認為已經過氣、過時的美食,長沙人一定義不容情地拋棄。也許長沙人身上真正具有某種天生求新求變的時尚基因,至少他們不愿一切有關美食的信息落伍于人。
口味蝦鴨架子
說到長沙的風味小吃,不能不提口味蝦、鴨架子。說到口味蝦,不能不提南門口的奇人——四ai jie(婆婆)。記得最初去這一條她老人家帶動的風味小吃一條街的時候,正值隆冬。半夜11點,來到這家亂糟糟的街邊小攤,一見環境真是恐怖.滿地的小龍蝦殼簡直要把街道鋪滿,紅通通的,把冬季的夜晚差不多都照亮的感覺。桌桌都備有大筒的衛生紙——人人吃得大汗淋漓,鼻涕直冒,這樣的辣不是人人都能頂住的。
環境雖然不好,但吃的時候卻覺得味道真是一流,口味極重,蝦也是非常新鮮的,四五人來這里,一般都是要上一個大份的口味蝦、一些涼菜就足夠了。一會兒工夫,大盆的口味蝦便上了來,用白鋁盆裝著,紅油湯冒著刺激鼻孔的熱氣,蝦拱著身體,表示是新鮮的,上面點綴著幾棵香菜,色調鮮艷,整棵的干辣椒在盆里隨處可見,一看之下胃口自然就大開了。于是喝酒猜拳,感覺非常的暢快。主要的是吃蝦,蝦殼雖然厚了些,不過總敵不過牙齒的堅硬,于是手抓起來便咬,辣雖然辣,但大家都很勇敢,吃得眼淚都流出來了,還繼續革命,未了還不滿足,要么還要上一小份,或者就叫老板,下光頭面,把口味蝦的湯料混進面里,稀里嘩啦的就進了肚
說起這口味蝦也的確是首創于湖南。以前小龍蝦因為對農業生產有害,且生長極快,又沒找到合適的烹制方法,本土人還很是煩惱。這四ai jie(婆婆)家的生活也比較貧苦,買不起好菜,某一天因為圖便宜便買了這小龍蝦回家做菜,一時新鮮就放了辣椒,麻油,醬油,香料,紫蘇等大量的調味品進去,一鍋做出來,香味撲鼻,拿出來給家人隔壁鄰居一試味道,簡直不得了,好吃得連湯都要下面條來喝掉,于是一家人便齊心開了這家口味蝦的攤位,把整個長沙的南門口都帶動了起來。這里除了老風格的口味蝦,又多了鹵鴨脖子、鴨翅膀、鴨架子、鴨掌等,鹵鴨脖子、還有涼菜小吃、湯類小吃(如燙豬血,荷蘭粉、白粒丸)等,鴨翅膀只要2元一個,鴨架子、鴨掌只要1元一個,鹵制得黃黃的,見了口水便要流下來,也是以手拿起便啃,左右開弓,大有英雄氣概,不過消滅的不是敵人,是這骨架子罷了。就一瓶啤酒,仰頭便喝,與朋友高談闊論,真是有幾分綠林英雄的氣魄。
青辣椒炒油渣子
青辣椒要切碎,上好的酸菜一定要用在這一味菜中,炒得嘈脆的油渣子好香,令人忍不住要吃它三大碗白米飯。
炒油渣子最好要用兩道油,將油渣子炒出香味和糟脆的最佳狀態來。不要用旺火將它炸糊了。糊了的油渣子只有舍棄。在這道菜里一定不要放鹽,而是巧妙地用醬油的香氣和鹽味來滲透,分兩次進行,抖鍋,翻炒。讓醬油的原味色澤、芬芳香氣以及不動聲色、和諧恒久的咸味長留在這盤會令你永遠記憶的美食中。
據說,那個享譽世界,從長沙人中走出去,用史詩般的音樂征服了天下人心的譚盾回到長沙,一個朋友陪著他聊天。住在通程的譚盾那一夜喝了一瓶五糧液,就著五糧液下酒的正是一碟青辣椒炒油渣子。這應是他的至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