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計劃花一億元辦免費報紙《am730》,8月起跟《都市日報》爭一日之長短,卻被星島新聞集團搶先一步,率先出版《頭條日報》,帶頭打破《都市日報》獨占了免費報紙市場逾三年的局面。
《頭條日報》甫出籠即搶上香港免費報章“龍頭大哥”的位置,初期每日發行40萬份,超越《都市日報》的33萬份。
的確,《頭條日報》無論在辦報經驗、資源與資金、發行量等方面都比對手高一籌,恐怕《am730》未來會處于劣勢,而在市場上站穩陣腳的《都市日報》,也將面對一大勁敵。
而且,星島新聞集團除了《頭條日報》外,九月起逢周末還會出版另一份免費報紙,進占全港地鐵站,預計發行量逾20萬份。
免費報業市場已掀起一場大戰,星島新聞集團主席何柱國信心滿懷:“我們一定會贏!”
扭虧為盈,建新聞王國
2001年,何柱國斥資6.9億元全面收購星島集團。當時買回來的星島集團,嚴重虧損逾億元,名副其實是一盤“蝕本生意”。
何柱國入主后,不斷將星島集團的業務重組,特別是把旗艦產品《星島日報》重新包裝推出市場,發行量和廣告皆大幅增長,成功將三年前虧損逾億元的星島集團,轉虧為盈,改變了命運。
2002年,《東周刊》因刊登女星被虐照片封面事件被迫停刊。半年后,何柱國買下《東周刊》品牌,聘請逾160人,銳意將《東周刊》重新定位,炮制出一本針對中產讀者的綜合性雜志。
何柱國曾說:“我覺得《東周刊》過去品牌良好,它像一架車,之前只是不小心被撞到墻花了,只要換過沙板,車性能一樣很好,換上另一個司機后,《東周刊》又重拾競爭力。”
事實證明,《東周刊》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及銷量亦有顯著增長。最近,集團正式定名為“星島新聞集團”,顯示專注發展多面新聞業務的雄心。
出版《頭條日報》,并非心血來潮
關于《頭條日報》的誕生,何柱國接受訪談時透露了玄機:“過去一年,很多外國新聞集團,包括歐洲、美加等公司,都曾上門跟我們洽談,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合辦一份免費報紙。當時我們的確做過些研究,知道免費報紙市場有潛力。”
他指出,香港人生活節奏快,習慣爭分奪秒吸收資訊,精要而優質的免費報紙大有市場。雖然已有一份《都市日報》,但他認為免費報紙無論在報章內容、發行網絡以至廣告模式上,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過,當時星島新聞集團對出版免費報紙一事,還沒有積極的意向。
何柱國決意進軍免費報紙市場,還跟以地產代理業務起家的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辦免費報紙有關。他說:“因為近期有一份新免費報紙出現,該報紙所聘用的人手部分是前《星島日報》員工,當中有些更是《星島》地產版記者。《星島》一向的強項是地產和財經,對方這樣做是挑戰傳統報業市場,我們不得不警惕。經過審慎評估后,我們決定主動出擊,辦一份全港發行量最大的免費報紙。”
何柱國對這份免費報紙的盈利前景甚為樂觀,因為這種新辦報模式有很大空間吸納廣告,不止平面媒體廣告,即使是近年猛增的戶外廣告,也可以吸引到發行量大的免費報紙上。事實上,2002年4月創刊、現時每日發行量33萬份的《都市日報》,經營僅14個月便已收支平衡。
實力強大,報格開心正面
原本覬覦免費報紙市場的施永青以外行人身份染指報業,宣布9月出版每日發行量約十萬份的免費報紙《am730》,加入爭奪這塊肥肉,但他沒料到尚未出師,已殺出一個實力強大的“程咬金”。據悉,為免變成“大落后”,《am730》擬提早至8月初出版。
事實上,《頭條日報》由落實計劃至正式出版,僅需三個多月,這與星島新聞集團有龐大資源作后盾不無關系。
何柱國對《頭條日報》的前景充滿信心,“由于星島新聞集團旗下有2份本地報紙及多份雜志,內容、設施及人力資源都很強,所以《頭條日報》有極佳的競爭優勢。在發行方面,除了起步印行40萬份,屬于全港免費報紙中最高外,派發網絡覆蓋范圍亦最廣,能遍及全港不同地區,這也比對手優勝。”
何柱國又胸有成竹地說:“集團現在有六至七億元現金,足夠投資開辦免費報紙,預計二至三年后可回本。”
他又指出,《頭條日報》的報紙風格積極正面,充滿生氣和活力,絕對適合香港人口味,加上集團的整體策略極為靈活、具彈性有創意,無論在內容、廣告,以至推廣等方面,均能緊貼市場情況作出相應配合。“我極有信心壓倒其他對手。”何柱國說。
讀者對象方面,《頭條日報》專攻具消費力的上班一族。該報初期有24頁,全彩色印刷,內容精簡,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時事、財經、娛樂及消閑等資訊。發行商也已聘請了二三百員工,于周一至周五上班時間,在港、九及新界600個地點,包括交通樞紐、住宅及商業區等派送報紙。
市場驟然每日出現八十多萬份免費報章,能否消化?何柱國不擔心,還打趣說:“如果街上有幾十款香水免費派發,你估計女士們是否會爭搶?可能有人會拿袋子去裝!道理跟免費報紙一樣,像韓國首都首爾便有七份免費報紙。當然,免費報章太多時,市民便會選擇有質素的來看,而論質素,《頭條日報》有條件超越其他兩份免費報紙!”
再推新報,不會自己打自己
據了解,《頭條日報》將會視市場反應及廣告量,再決定是否加印及增加每份的頁數。
另一方面,星島新聞集團更利用另一渠道進軍免費報紙市場,已計劃在9月推出另一份免費報紙,在地鐵沿線車站內派發,集團已和地鐵就獨家派發權達成共識。該免費報紙以消閑內容為主,逢星期六派發。地鐵回覆采訪查詢時書面證實有關消息,并指預計派發量為每日二十多萬份。
就整個報業市場看,近年傳統報紙經營愈見困難,除了互爭廣告外,還要出盡法寶維持銷量,免費報紙的蓬勃發展,也確實令傳統報紙受到一定沖擊。
但已擁有《星島日報》及《The Standard》(《英文虎報》)的何柱國,卻不擔心自己打自己:“我會不會蠢到用石頭砸自己的腳?根據外國經驗,免費報紙對收費報紙的銷量影響不超過5%。香港報紙有兩個市場,一類是大眾化報紙,另一類是優質報紙,《星島》打的是優質市場,強項是財經、地產;《The Standard》是英文報章,《頭條日報》則是大眾化報紙。大家的定位、讀者群、消費市場都不同,廣告當然會不同,不會自己打自己。”
《頭條日報》總編輯由《星島日報》總編輯蕭世和兼任,他強調《頭條日報》有獨立的編采人手約40人,并非照搬《星島日報》的新聞:“外界有錯覺以為一稿兩投,但《頭條日報》是獨立運作,有記者跟進每日發生的新聞,某些情況下才跟《星島日報》共享資源。”
蕭世和又指出,免費報章是吸納一些不買報紙的市民,“一家四口,通常一人買報,四人傳閱,免費報紙就是吸納那三個不買報的人,所以收費報紙跟免費報紙是分屬兩個市場,影響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