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班芝蘭區是一個華人集中地。這里90%以上的商賈是華人,因此也被當地人稱為唐人街,歷史長達數百年。近幾十年來,隨著印尼政府對華人政策的變化,班芝蘭區起落沉浮,經歷了由盛而衰、再由衰轉盛的戲劇性歷程。如今的班芝蘭區,在浴火重生之后,再次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唐人街的民族情懷
印尼是全世界海外華人聚居最多的國家,總數在1000萬到1600萬之間,占全國總人口的3.5%~5%左右。這些散居在印尼上萬個大小島嶼上的華人,雖然大部分已經加入印尼籍,但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仍然保留著濃郁的中國特色,依舊慶祝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當然,最隆重的還屬春節,這一點,在雅加達班芝蘭區唐人街最為突出。
然而,在蘇哈托執政整整32年間,華人一直被禁止過春節。直到2000年瓦希德上臺后才開禁,當年2月5日,印尼華人數十年來首次公開慶賀農歷新年。2002年初,梅加瓦蒂總統首次宣布春節為全國公共假日,并于同年4月頒布總統令,印尼宗教部也發布相關文書,宣布從2003年開始,春節成為印尼法定的公共節日。
每逢春節,班芝蘭區和其它華人街區都會彩燈高懸,賀歲歌曲處處可聞,佛寺廟宇香火繚繞,年貨琳瑯滿目,市場內更是人山人海,滿眼是喜慶的大紅色。很多華人認為,自從春節正式成為法定假日后,華人過年的心情一年比一年好。
其實,在雅加達,華人不僅聚居在班芝蘭區,還有其他很多地方也聚居著華人。有一種說法是,當華人華僑剛剛步入海外時,往往通過選擇唐人街居住作為庇護,但是,一旦他們在當地取得了成功,往往搬出唐人街而與當地人混居,希望以此融入當地社會尋求保護。這一點在雅加達顯得非常突出。記者在平日采訪的過程中,也常常會在該城東南西北各處發現大片的別墅區。當地人介紹說,這些豪華住所大多為華人所有,他們做生意發家之后,往往另外擇地而棲,而且大多選擇清靜的郊區和海邊地段,天長日久,這些地方便成為華人聚居區,成為“沒有商業活動的唐人街”。但這些住戶在慶祝傳統節日時所采取的做法,卻和班芝蘭區異曲同工。
在印尼的其他省市也有唐人街,例如在棉蘭市和三寶壟市的唐人街,華人小餐館就異常生意興旺,餐廳老板往往保留傳統的中國菜式,例如春卷,吸引南來北往的顧客光臨。在班達亞齊市,華人的數量大約占據人口總數的5%,和整個印度尼西亞的情形相仿。這里的伯拉榮區是亞齊省的金融中心,居住著萬余名華人,也是一條名符其實的唐人街。中國的發展和強大使海外的華人,尤其是印尼華人,生活得更加自信。
唐人街的商業精髓
當年,中國許多沿海省份的人民離鄉背井,遠涉重洋,來到印尼謀生。在雅加達做生意的華人,通過自己辛勤的雙手,慢慢置起家產,如今,他們大都已經搬離班芝蘭區的舊屋,只是將其倉庫或者廠房,雇用當地人看守,而他們自己和家人則住到了郊區的豪宅,擁有大廠房、大住宅和高級汽車,他們大多是由班芝蘭區唐人街發跡的富裕華商的典型寫照。
華人之所以在印尼的雅加達等地發達,形成大大小小的唐人街,有其獨特的背景和原因。
勤勞克儉,這是印尼華人發家的根本。雅加達班芝蘭區唐人街一位姓王的布店老板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出生在中國福建一個貧寒的家庭。為了生存,他的父親同家族一起闖南洋。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國度里,他的父親只能做苦力,掙小錢。經過多年的奮斗,有了一些積蓄,就開始在雅加達班芝蘭區唐人街擺小布攤,慢慢發展起來,生意越做越大?,F在生活富裕了,但老人不忘勤儉節約的傳統,不亂花一分錢。老人總是說:“窮怕了,今生不可再窮?!?/p>
守信是印尼華人獨具特色的買賣方式。經商全憑信譽,口頭說妥,不需要任何收據,生意就做成了。有的商人撕下香煙包裝紙,便是幾億印尼盾(一美元約合9700盾)的欠款單據。守信的商人會很快被大家接受,信譽越來越好,而違背諾言的商人馬上就被“掃地出門”。在唐人街,這種買賣方式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70年代。
和睦相處是華人成為印尼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的法寶。20世紀初,中國移民到印尼后沒有土地,為了生存,他們就當小販,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流動。地面和人緣熟了,就在當地開個小店。蘇哈托執政時期,支持種族歧視政策,禁止華人在農村地區經商,于是很多華人便涌向城市,反而找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了唐人街的興盛。由此,華人商店就遍布印尼城鄉、山區,形成一個廣泛的商業網,促進了印尼城鄉之間的商品流動??梢哉f,人數眾多的印尼華商扎根于印尼社會,直接影響著印尼的經濟。
樹大招風。華人經商成功,唐人街也成為了華商融入本土社會的一個歷史標記,但卻招致了很多人的嫉妒。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一直在散布華人控制了印尼70%的經濟命脈的傳言,企圖挑撥政府打壓華人。根據印尼中央統計局發布的數字,上世紀90年代初,印尼全國資產總額為2500億美元,其中各類私營公司資產總額占12%,即300億美元左右。即使這300億美元資產中的一半是華人資產,所占比率也不過是6%,離所謂的70%相去甚遠。
印尼政府1998年公布的材料顯示,在印尼從事工商業的華人中,有170人是大財團或大集團的老板,有25萬人是商店、攤位等小業主。也就是說,印尼大多數華人現在仍然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憑借節儉的傳統來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像雅加達班芝蘭區之類的唐人街,正是這些華商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如今,華人已經成為印尼和中國發展經濟貿易關系的重要橋梁。許多中國商品進入印尼市場,許多華商或小業主成為新的老板。在雅加達班芝蘭區的唐人街還出現了規模龐大的中國商品城,日日人流如織,生意興旺。
唐人街的歷史陣痛
在離班芝蘭區唐人街不遠的街區內,有一座金德廟,雖然藏身在窮街陋巷之內,但卻是日日香火鼎盛。據說這里被認為是唐人街守護神的所在地,而1998年5月暴亂死難者的家屬也經常來這里祭奠亡靈,緬懷昔日的親情。
在唐人街附近從事旅游生意的楊啟輝曾親身經歷過那次暴亂。她對記者描述說,暴亂始于5月13日中午,在雅加達5個地點同時爆發,當她從辦公室走出來時,整個街道已經充滿了硝煙和灰燼,當地司機開車帶她左轉右轉,一邊躲避暴徒,一邊尋找回家的路,但是,這條路始終沒有找到。司機只好帶她到郊區的街道上,在車內度過了驚恐的一夜,直到次日下午,她才趕回家中。
雅加達班芝蘭區的唐人街在這場災難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許多印尼當地民眾,籍著暴亂的機會,縱火燒毀華人所開設的商店,并闖入店內洗劫財物,連開車路過的華人也不能幸免,他們乘坐的汽車被暴徒攔下砸毀,而路旁停放的汽車,則幾乎全部被焚毀。當時,整條唐人街滿目瘡痍,一片狼藉。在唐人街之外,絕大多數華人不敢出門,更有部分華人已躲往鄰近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避難。
一名已居住在印尼10年的西方商人分析說,暴徒因為感到自己未能分享國家經濟的發展成果,導致憤怒一發不可收拾,而印尼人經常反華,實際原因無非是因為華人富有而已。也有人認為,在這場暴亂背后,有著更為深刻的政治背景,它是霸權國家插手東南亞地區事務、企圖擴大勢力范圍的直接后果。不幸的是,班芝蘭區唐人街首當其沖,成為犧牲品。
在印尼,自從荷蘭殖民時期,華人就以經商為主,他們的經營范圍大至資產上億的超級財團,小到街頭巷尾的零售小店,無所不包。由于勤奮節儉,善于理財,很多華人變得富有。唐人街浴火重生,是印尼所有華人在這個萬島之國生存際遇的一個具體體現。
自蘇哈托于1998年下臺后,政治歧視的情況逐年好轉,從瓦希德、梅加瓦蒂到蘇西洛,連續三任總統都對華人采取了友好的政策,不僅廢除了原有的歧視性政策,更歡迎他們加入主流社會。在良好的政治環境之下,華人學校開始重新招生,華文教育方興未艾,新的華文報紙、雜志不斷創辦,而當年的興盛景象也開始在班芝蘭區唐人街重新出現,如今,在唐人街可以找到與華人衣食住行相關的各類商品,聽到中國的多種方言,興旺之勢不遜當年。
尤其是今年以來,中印尼兩國簽署了關于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宣言,兩國最高領導人也進行了互訪,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國經貿往來頻繁,年經貿總額有望在3年內達到200億美元。印尼各地唐人街將會迎來一個更加明媚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