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有一個產品是徐少春的驕傲。
十幾年來,金蝶一系列重大并購和改革的背后藏著這個產品、金蝶每年為這個產品的核心技術投入幾千萬的研發費用,在暫時不創造收益的前提下,徐少春對此癡迷長達多年。
這個產品終于出現了一金蝶中間件,“我們堅信,金蝶中間件一定會徹底改變中國應用軟件市場格局,加速催生中國軟件產業生態鏈。”徐少春充滿自信地對記者說。
26年前,美國Brooks博士曾在其著名的《人月神話》一書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悲觀的論斷:“未來10年內,沒有能提高軟件生產力的銀彈。”即沒有任何一種技術或管理上的進步,能夠獨立地承諾在10年內大幅度提高軟件開發的生產率、可靠性和簡潔性。
在徐少春看來,“用戶需求的個性化與軟件產品的通用性之間的矛盾”的確是橫亙在眾多軟件廠商與成功彼岸之間的一條鴻溝。誰能解決這個矛盾,誰就獲得了前行的通行證,誰就擁有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在中國,軟件業缺少核心技術,產品標準化程度低,企業疲于應對企業個性化開發與服務的強大壓力。這個矛盾業已成為世界管理軟件產業的棘手難題。
目前中國軟件業的“三劍客”金蝶、用友、速達在業績上截然不同的表現,可以看作是對這個難題的注解。無論是增長速度,還是凈利潤率,“銷售型”企業速達依靠代理銷售國外成熟軟件廠商的軟件產品,都是遙遙領先。根據這三家公司2004年的財報,金蝶和用友的凈利潤率分別為12%和10%,而速達公司則達到了令人咋舌的55%。相比速達,金蝶和用友這些重視研發與核心技術,重視企業個性化開發與服務的軟件廠商賺錢很辛苦,他們把大量的金錢花在了暫時看不到“產出”的研發上,公司的短期業績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有人稱之為中國軟件業的“怪現狀”。而這種怪現狀一持續就是十幾年,而且現在仍然在2005年延續。
徐少春迎難而上。早在1999年,金蝶就著手實施其獨特的“中間件+ERP”戰略,經過五年的探索和實踐,在中間件領域逐步形成了Apusic應用服務器和金蝶商業操作系統(BOS)兩大核心產品。Apusic應用服務器是中國第一個獲得J2EE技術認證的系統級中間件產品。金蝶BOS是中國第一個基于業務模型驅動(MDA)全新架構理念,“配備”多種建模與開發工具的基礎業務開發平臺。它通過獨創的業務配置工具、企業建模工具、集成設計工具,服務于企業用戶。以更加迅速、有效、更加低成本和更加靈活的方式響應企業對變革速度、成本和績效的需求。
基于對公司“中間件+ERP”戰略的自信,徐少春現在相信,提高軟件生產力的銀彈就出現在金蝶公司內。
雙頭“對峙”
“公司將從此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過上市后的表現還是需要時間驗證。”2005年7月20日,金蝶正式由香港創業板轉為主板上市。
而在五年前,中國兩只著名的軟件股—金蝶國際和用友軟件分別在香港創業板和內地主板上市,不同的股市背景曾使兩家行業相似、規模接近的軟件股走勢一低一高,用友的融資規模達到9億元人民幣,但金蝶只融資不到1億元;很多人認為金蝶“圈錢太少,吃了大虧”。
但是隨著金蝶的成功轉板,以及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情勢正在發生微妙的轉化。
首先是香港國際化的資本市場給了金蝶更高的國際知名度。“有更多的國際性投資者會選擇投資金蝶,推動我們公司不斷國際化、能力不斷提高。”而用友顯然缺少這樣的舞臺。
徐少春自然不會白白浪費這樣一個舞臺。他的目光已經超越了中國大陸。“我們的目標是2010年成為亞太區中小企業ERP市場的領導者。”徐少春充滿信心地表示。盡管有人質疑,現在中國的軟件企業談論國際化是否太早了,但是在徐少春看來,通過國際化可以拓展更多的市場,提高規模效益固然是目的之一,而現階段更重要的是,通過在國際市場積累經驗,反過來進一步促進我們國內市場的優勢。“金蝶在服務香港中旅、香港招商局、TOM、奧林巴斯等國際客戶的時候,因為他們要求非常嚴格,我們積累了很多的經驗,為國內顧客服務的時候會更加游刃有余。”徐少春這樣解釋金蝶國際化的雙重目的。
除了在國際化上金蝶試圖拉開與用友的差距之外,在管理模式上也存在著差異。用友是高、中、低端ERP市場全面出擊,均衡用力,而金蝶則將目標集中在更具有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上;金蝶在銷售模式上越來越依賴于分銷商,強調整個ERP市場的生態平衡、分工與合作,而用友則仍然以直銷為主,分銷為輔。而在產品開發上,金蝶已經成為中國中間件市場的領導者,而用友則相對落后。
親子文化
有意思的是,在企業文化上,用友與金蝶也表現出了“對著干”的姿態。最近,用友總裁王文京正在把《狼圖騰》推薦給員工看,“我們公司目前也在提倡群狼文化。”王文京曾對記者說。
而徐少春特別注重企業文化中親情的一面。早先的時候他有一套“五子登科”理論,最近則又有了新的發展,提出了“親子文化”。 “五子登科”的“五子”分別是房子、票子、車子、夫子或妻子,最后是孩子。為人直爽的徐少春 “明目張膽”地把員工的物質追求放在管理首位,鼓勵員工“五子俱全”。“我就是要跟著金蝶干的人有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前途。”徐少春說。
這一段時間,徐少春的“愛心”文化又有了“升級版”。“公司發展到現在,30多歲以上的員工數量在不斷增長,尤其有小孩或者即將有小孩的員工越來越多。所以,我覺得關心下一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試圖建立一種“親子文化”。這也是我們愛心的一種表現。”這種“文化”的體現之一就是金蝶最近新改版的《金蝶畫報》,每期畫報都刊載了員工Baby的漂亮照片,金蝶把這些畫報寄給員工家屬,同時還經常在節假日組織讓家庭、孩子參加的活動。
在強調愛心文化的同時,徐少春還倡導員工“樂業、創新”,在金蝶辦公區,有一個專門的文化長廊,掛滿了優秀員工的大幅照片,每年年底的“員工奧斯卡獎”頒獎典禮熱鬧非凡,徐少春努力在公司內建立一股“學先進、趕先進”的企業氛圍。為鼓勵員工創新,公司專門成立“創新委員會”,并設立了“總裁創新獎”,用以獎勵那些在管理上、技術上或者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提出改進意見的員工。“創新”在金蝶不只是一句口號或一種觀念,而成其為一項實實在在的制度。
我們要“投入地生活、投入地工作”,這就是徐少春“兩只手都要硬”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