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很多這樣的企業家了,他們告訴我說,自己很累。
可是,他們都是有錢人,身家都是以億為單位的。說自己累,過于煽情了吧,是不是因為錢多累的?
不是,他們真的很累。因為事無巨細,他們都得自己親自過問。你可以想象,一個資產好幾億的企業,大大小小的事有多少。
柳傳志面對媒體,這樣描述自己的職業生涯:剛開始是當演員,后來當導演,然后做制片人,現在是給制片人出主意。
前幾天,我問一個年銷售額超過20億的企業老板,他目前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是導演的成分多一點呢,還是制片人的成分多一點?沒想到他呵呵一笑,說自己現在是演員、導演兼制片人,三位一體。你說,能不累嗎!
在中國有太多這樣的企業家,他們名片上印著的“董事長”后面,還有“兼總裁”、“兼CEO”、“兼總經理”等等。
而事實上,這些企業家除了感到累外,還有一個深切的感受,那就是企業的發展開始徘徊不前,開始遭遇到了瓶頸。
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5億元”現象。就是說,當一個企業資產發展到5億元時,企業就停滯不前了。當然,“5億”是個概數。于是,理論家們忙活開了。他們開始分析和研究這種現象的根源,尋求解決之道。有人說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對,有人說是企業流程跟不上,有人說是家族企業體制在作怪,有人說是中國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偏低……
似乎都有一定道理。而本人認為,當一個企業資本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企業的老板就要考慮自身角色的戰略轉型了——由導演轉向制片人,也就是說,從一個具體的管理者向投資者轉型。
但這種轉型難度很大。首先,習慣的改變很難,親力親為的成就感沒了。其次,找一個合適的職業經理人很難。亞信董事長丁健接受本刊采訪時說:“放眼望去,偌大的中國,找不到幾個適合我的CEO?!保ㄔ斠姳酒凇胺饷嫒宋铩保?/p>
中國沒有人才嗎?不是,是中國缺乏職業經理人的市場環境。
向投資者轉型,就是要學會資本運作。資本運作往往令人著迷,所以轉型的企業家,還要謹防上癮。有些企業家一旦登上了資本運作的戰車,就呼呼生風地往前沖,圈錢成為終極目的,忘了根本,最后因為資本環境不完善、駕車技術的局限和僥幸心理而栽了跟頭,如德隆的唐萬里、健力寶的張海、科龍的顧雛軍……
投資的一個樸素真理,就是進入高速增長的行業,然后在行業里做到最好。
生物醫藥產業由于涉及到人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利潤回報率很高。一種新生物藥品一般上市后二三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資,尤其是擁有新產品、專利產品的企業,一旦開發成功,便會形成技術壟斷優勢,利潤回報能高達10倍以上。
對于中國企業家來說,機會就在眼前。把握住了,就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如果錯失良機,將是三生之憾。所以,本期“特寫”的一組文章——《生物醫藥產業:命運再次敲門》,應該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