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1日晚7點,中國人民銀行出其不意地宣布人民幣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從國際經驗來看,經濟大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往往會遇到匯率升值的內部與外部壓力,一個國家的匯率隨著該國經濟的崛起而調整,這也是一個國家參與國際貿易與金融體系的必然選擇。
前車之鑒
當一個國家相對于世界經濟的其它部分保持了較快勞動生產率的時候,該國貨幣隨之升值原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它將引導國內經濟資源在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部門之間重新配置,實現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
上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強,經常項目保持持續性順差,造成日本國內的貨幣政策壓力,也導致美國和其他貿易伙伴國不滿,日元升值隨之而來。
1985年以來,日元有兩次大幅度升值:一次是1985年9月西方主要國家的“廣場協議”之后,日元從240日元兌1美元一口氣升至120日元兌1美元。第二次是1993年日美貿易摩擦加劇后,日元從110日元兌1美元遽升至79.75日元兌1美元。
日元大幅且急速升值,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特別是對美出口比重很高的汽車、家電、機械等制造業。據日本有關機構調查,每升值1日元,豐田、索尼、東芝等企業就要損失100~150億日元。日元升值還造成大量企業破產和失業人數猛增。據統計,1994~1996年日企破產上升了30%,其中因日元升值而破產的占45%。另外,這期間大企業為降低成本而辭退工人,加上中小企業的破產增加,導致嚴重失業,近30萬職工加入失業大軍。
日元升值后,日本數以萬計的企業把工廠轉移到海外,本應在國內的投資投向了海外。據調查,1990~2000年東京都減少了6.1萬億日元的投資,就業減少了32.2萬人。以投資比重最大的機電業為例,1997年雇用人數為246萬人,1999年減至220萬人,2000年又減至205萬人。投資和就業的下降又嚴重打擊了消費需求,零售業競爭空前慘烈,許多著名商店如崇光、八佰伴等紛紛倒閉。
1960年代到1990年代,德國經濟和日本經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1960到1990年的30年間,德國的對外貿易幾乎無一例外地保持順差,而且順差規模在1965年以后逐步擴大。與日本不同的是,德國的對外貿易在歐洲國家占據較大比重,對美順差遠不如日本那樣集中。
在持續順差的推動下,馬克不斷升值。1960~1990年,馬克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從4.17∶1升值到1.49∶1,期間內累計升值1.79倍。無論是對美元的雙邊名義匯率,還是貿易加權的名義匯率,同期馬克升值的幅度都超過了日元。但由于其調整過程的漸進性,并且借助了歐洲區域內的貨幣聯動機制,使歐洲其他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馬克升值的壓力,因此德國馬克匯率較少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盡管馬克升值,但同期德國的貿易順差并沒有因此減少,國內物價和產出也基本穩定。
出口行業的痛與樂
此次人民幣2%的升值幅度雖然不大,但對國內的出口行業,特別是紡織行業以及利潤空間較小的一些中小企業,可能會帶來不利影響。目前中國出口紡織行業利潤普遍偏低,今年以來又不斷被國際市場設限和提高征稅,如果沒有匯率風險管理方面的準備,人民幣升值后,該行業的利潤會被壓到很低甚至全無利潤。
作為出口貿易大省的浙江,這樣的打擊將會顯得尤為嚴重。今年1至4月,浙江省外貿出口增幅為40.2%,其中紡織品類出口增幅為35%。歐美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政策預計將影響三至四成的紡織品出口企業,而人民幣升值,將再一次使紡織品出口企業,尤其是依靠量的擴張來取勝的企業或小企業遭受嚴重打擊。
人民幣升值也帶來了就業等一系列問題。紡織行業是容納勞動力的主要渠道之一。江浙一帶的紡織企業由于歐美的配額限制和設限調查,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許多處于半開工狀態。一些小企業要么不去碰設限的產品,要么繞道進入歐美。人民幣升值使這些企業的毛利進一步降低,進而影響到工人的待遇和就業崗位。
此外,人民幣升值給家電行業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中國是一個家電制造大國,相當一部分家電企業依靠出口生存。但從最近幾年相關企業的發展狀況來看,大多數中國家電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還是在于價格,而在核心技術方面與美歐日企業相比仍有差距。
對主要依賴出口或者出口份額較大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可能會引發陣痛。人民幣升值導致了產品價格下降,而由于國內采購成本不變,必然引起利潤下降,進而影響行業的整體贏利水平,從而削弱了本土產品的競爭力。在出口方面,人民幣升值使國內企業在價格上的優勢驟減,很多企業利潤留成已處于歷史最低點,不具備價格下調的空間。
人民幣匯率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對家電業出口造成了直接影響,但從長遠看也有相當的積極作用。首先,人民幣匯率調整帶來全行業出口成本上升,首當其沖會淘汰一批規模小、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其次,目前已有一批實力較強的家電企業率先“走出去”,人民幣升值后,企業“走出去”的成本會下降,從而推動國際化進程。有專家指出,人民幣升值客觀上加速了中國家電業的洗牌,必然會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
以產業升級應對貨幣升值
從短期看,出口企業可以考慮采用以下方式,減少人民幣升值對企業出口帶來的不利影響。第一,讓客戶分擔成本。和客戶共同分擔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潤空間壓縮的損失,是很多出口企業自然而然能想到的避險方式。以絲綢產品為例,因為絲綢是中國的壟斷性產品,所以人民幣升值導致絲綢上漲的那部分價格國外企業是可以接受的,即在絲綢上適當地加價。第二,轉貸美元。其實,早在人們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高漲時,轉貸美元就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企業向銀行借貸美元至少有兩點好處:其一,美元貸款利率要低于人民幣;其二,人民幣升值使使用美元貸款的企業直接受益。
從長期看,人民幣有進一步升值的可能,因此各出口產業必將加快其內部的結構調整,進入產業升級換代的加速期。相應地,產品的升級就是一個不容回避的挑戰。
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企業加大高檔設備的進口,特別是產能擴張要求高的企業,增添或替換更新現有的生產設備,加大固定資產的資本支出。同時,大型企業集團也會加大海外擴張的步伐,通過收購兼并等手段,合理利用財務杠桿,實施全球化戰略。也可以與海外零部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出新的產品,購買力逐漸增強的國內市場將給予高端產品更多的機會。但對于大多數的一般企業而言,特別是紡織品出口企業,如果不加緊避險,不尋求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日后的生存環境將會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