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藥物開發的黃金時代
20年后,當你看病時,醫生可能不是通過“看”,而是通過“嗅”就可以診斷你的病情;在投寄賀年卡時,你可以在文字和圖表信息之外配上鮮花的芳香,收件人在收到你的祝愿時就會油然而生一種自然的溫馨。這些在今天聽來似乎還是天方夜譚,但是20年之后都將變得司空見慣。
美國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對堪稱感覺之首的嗅覺進行數字化處理。科學家相信,產生氣味的基本要素可以按照類似處理視覺和聽覺的方式在分子水平上進行處理,并用價格合理的芯片以數字方式表現出來。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的數字嗅覺公司(Digi Scents)和拉霍亞的美國胚胎公司(Ambryx)等已經開發出數字氣味技術,而帕薩迪納的西拉諾科學公司(Cyrano Sciences)則正在開發能夠“嗅”出疾病的醫學診斷技術。
美國的生物制藥正在進入一個黃金時期,僅去年一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就批準了20種生物技術新藥,其中包括治療失眠、多種硬化癥、劇痛、慢性腎病、失禁、口腔疼痛和治癌等藥物。現在,正處于后期臨床試驗的250種生物技術藥中,至少有50種將會獲得FDA的批準,批準成功率幾乎是藥物工業標準成功率的3倍。
一種治療胃癌藥物Sutent的發明人、耶魯大學醫學院的施萊辛格就說:“我們現在正處于藥物開發的黃金時代。”預計Sutent在明年初就會得到FDA的批準。
在利用生物技術開發新藥中,開發抗癌藥廣受重視。僅2004年,FDA就批準了4種標靶抗癌藥,它們是Avastin、Tarceva、Iressa和Erbitux。遺傳技術公司生產的Avastin,可顯著延長肺癌、乳腺癌和結腸癌患者的生命。
長期以來,診斷技術落后于藥物開發,部分是由于人們對疾病生物學了解得不多。另外,長期以來人們養成了一種習慣:要等到自己患病之后,才開始重視,去治療這種病,而不是事先防范。
藥物公司則對研發診斷化驗裝置沒有多大興趣,他們只希望他們的藥物能盡量被更多的人服用,以達到最大利潤。現在,生物技術公司改變了這一狀況。
今年1月,美國推出了一種DNA化驗裝置,這種被稱為AmpliChipCYP450的拇指大小的芯片,可探測2種基因中的30種變異,這些變異控制肝臟如何新陳代謝抗抑郁劑及止痛藥等。就診者只需一滴血,就能鑒別出多種藥物在個人體內的反應:哪位患者對藥物清除得太快了,以至藥物不能發揮效用;或者哪位患者清除藥物太慢了,以至將藥留在體內產生了副作用。
與其類似的另一種芯片也將于年底投放市場。這種芯片能鑒別出25種不同亞型白血病中的任何一種,將能幫助醫生擬定出更好的治療方案。
突破行業界限
生物技術的應用創立了有160年歷史的醫藥工業,目前正迅速向農業和工業領域滲透和發展,并將對化學工業及其他工業制造部門產生巨大的影響,即改造傳統產業,重塑產業結構。
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寂后,生物技術公司從2003年底起又開始了上市活動。去年全球生物技術工業共從資本市場募集了212億美元,較2003年增長了15%。根據安永公司的調查結果,去年美國生物技術產業通過風險投資渠道獲得的支持創歷史新水平,超過所有風險投資總額的21%。生物技術產業也得到來自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其中美國為36億美元、加拿大2.71億美元、歐洲14億美元。
自1992年生物技術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增長以來,僅美國保健生物技術工業收入,就從1992年的80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390億美元。截止到2005年4月初為止,美國公開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市值已達3110億美元。其中2004年基因技術公司(Genentech)盈利7.85億美元,安進公司(Amgen)盈利24億美元。2004年生物技術工業的投資達170億美元,這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風險投資達36億美元。
盡管2004年生物技術公司虧損總額達64億美元,較2003年的54億美元有所增高,但研究者對生物技術行業仍持樂觀態度,認為不遲于2009年該行業將出現整體性盈利。
近年來全球越來越多的私人公司在生物技術領域不惜重金投入,并在具有競爭力的地區布點結網,強強聯合的故事在該領域不斷發生。國際知名咨詢公司安永公司在最新發布的19屆年度全球生物技術報告中指出,\"突破行業界限\"已成生物技術最鮮明的特征。報告指出,受競爭力、藥品價格壓力、融資及環保法規等因素的影響,生物技術公司之間突破界限相互結盟的案例由2003年的421起上升至2004年的480起。
美國領先的陰影
Simon Best已經開始發現他的工作并不是很有趣。曾經是一個著名搖滾樂隊的管理者,現在身為美國“生物工業技術組織”(BIO)委員會的主席,他必須直面來自一些宗教組織等團體的批評。
在6月19日至22日舉行的“生物技術工業組織”(BIO)年會上,美國宗教研究與計劃理事會的秘書長對生物技術的發展抱以懷疑的態度。當然這僅僅是生物技術所面臨的道德層面的挑戰。盡管Simon Best表示這不過是生物技術產業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但是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整個行業資金的缺乏。特別是布什政府禁止聯邦政府的資金支持胚胎干細胞研究之后。Simon Best不得不親自游說成立支持干細胞研究方面的基金。
治療性克隆研究在美國本來就處境不佳。美國《科學》雜志總編唐納德·肯尼迪說,現在已有一些科學家想方設法“繞開”美國法律限制,但很可能沒有很好的辦法。在干細胞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威斯康星大學中國籍科學家張素春認為:“至少在今后4年,這方面的科研政策看不到寬松的跡象。”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美國國,反對克隆的主要是保守宗教團體、反墮胎團體等,這些組織是布什的忠實選民,對他連任功不可沒,因此美國政府很難改變反對治療性克隆的立場。一些專家認為,如果美國政府長期堅持目前的政策,美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優勢將大為減小,甚至有可能被其他國家超越,美國的整體競爭力也將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治療性克隆研究為那些支持它的國家,如英國、瑞典、中國等,提供了戰略機遇。英國生物技術產業規模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受益于生物技術的部門雇傭的工人超過175萬,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英國政府一直對生物技術采取積極扶持的態度,認為它是典型的知識經濟,是英國的優勢所在,是英國產業的未來。因此,英國政府于2004年8月11日頒發了世界上第一份克隆人類胚胎的合法執照。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科技這一第一生產力大發展的戰略機遇面前,是積極轉變觀點、調整政策、抓住機遇、促進科技發展,還是出于保守觀念或者政治利益的考慮遏制科技發展而喪失機遇,是決定一個國家是否蓬勃發展的關鍵。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對待治療性克隆研究的截然不同態度,很可能預示著未來幾十年世界格局將出現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