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9·11”后,美國進行的阿富汗戰爭雖然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并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支持,但并沒有遏制住世界恐怖活動的猖獗。印尼的多次爆炸將在海外的美國人和以色列人鎖定為襲擊對象,而西班牙的“3·11”火車站爆炸更是使其執政黨下臺,徹底改變了西班牙對反恐戰爭的態度,從堅決支持到“退居二線”。這一切事件都令美國政府頭痛不已,然而,大家可能并未注意到,自阿富汗戰爭開始,美國本土再未受到任何恐怖襲擊,基地組織或其他恐怖分子所策劃的好幾次行動均被美國所化解,這在某種程度上為小布什的連任起到了一定作用。與此對應的是,“9·11”的策劃者,基地組織的領袖本·拉丹在美國布下的“天羅地網”中也忽然蒸發了,這對21世紀的生死對頭的政治較量將以誰的失敗而告終呢?
布什為捕拉丹費盡心機
在前不久的美國大選前,許多業內人士猜測布什會在這個關鍵時刻下令抓捕拉丹,為其助選。在很多人的頭腦里,拉丹早已被美國中央情報局鎖定,并24小時監視,只等布什一聲令下就可以馬上逮捕。其實,有十幾年恐怖活動經驗的“大師”拉丹并非像大家想的那樣笨。在阿富汗戰爭中,塔利班政權被美軍推翻,親美政權很快就成為執政者。然而,本是庇護于塔利班政權下的基地組織與拉丹卻成功躲避了美軍的圍追堵截,從阿富汗北部山區到巴基斯坦北部,都是其活動的根據地。不僅如此,拉丹還不斷向世界公開發出“聲音”,調侃美國的總統大選,而且規格一次比一次高,最近的一次居然搞得像一個國家外交部的新聞發布會。從畫面看,拉丹的日子過得顯然不錯,于薩達姆被抓捕時藏身地洞、蓬頭垢面相比簡直就是天堂了。
同為美國通緝對象,為什么境遇相差如此懸殊呢?是美軍太無能還是拉丹太狡猾呢?通過這一年多來抓捕拉丹的軍事行動我們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2003年3月,美國和巴基斯坦的情報部門得到一條“重要消息”:一支可疑的車隊正沿著古老的走私通道行進,從阿富汗南部出發,經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沙漠地帶,然后前往伊朗。而美國通緝的頭號恐怖分子拉丹和他的兩個兒子就在車隊之中。
這個消息讓美、巴兩國的情報部門著實興奮不已。而就在他們獲得這一消息的前5天,巴基斯坦軍警在俾路支省首府奎達市成功逮捕了拉丹的重要助手——“基地”組織3號人物哈立德·謝赫。
哈立德被捕前使用了衛星電話,所以被美國情報監控人員查到了在奎達的行蹤。在抓獲哈立德這條“大魚”后,美、巴兩國情報人員獲得了一臺存有重要信息的電腦和眾多的電話號碼,巴基斯坦內政部長哈亞特興奮地稱發現了“情報彈藥庫”。
調查人員在對上述情報進行整理后將疑點集中到俾路支省的沙漠地區,而這正好和他們獲得拉丹車隊的路線不謀而合。
于是美國和巴基斯坦軍隊精心策劃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意在將拉丹父子一網打盡。美巴軍隊在靠近巴阿邊境的斯彭·馬吉德鎮附近襲擊了一支可疑車隊,在激烈的交火中打死9人。
俾路支省官員隨后興奮地宣布拉丹的兩個兒子已經被抓獲,而一名巴基斯坦記者也報道說,拉丹本人也已落網。
但是幾個小時后,事實的真相被查明,拉丹和他的兩個兒子根本不在車隊中。事實上,拉丹的兩個兒子早在幾天前就沿著這條路線逃到了伊朗,而美、巴軍隊襲擊的實際上是一個走私毒品的車隊。
巴基斯坦記者哈米德·米爾曾經見過拉丹3次,對“基地”組織頗有研究。米爾說,“基地”成員大多是一些死心塌地跟隨拉丹的人,而且有著嚴密的組織體系,要想成功打入“基地”內部,獲取重要情報十分不易,而這也是在“9·11”襲擊發生近兩年后,拉丹依然逍遙法外的原因之一。
“我們收到的很多情報都不可信,如果這些情報都可信的話,我們早就抓到拉丹了。”巴內政部長哈亞特說。
顯然這次搜捕行動的失敗給布什政府又上了一課:要抓住拉丹絕對沒有那么容易。
美國情報部門最后一次發現拉丹的確切行蹤是在2001年12月,當時他們發現拉丹和其他數百名“基地”殘余分子正躲藏在阿富汗東部的托拉博拉山谷地區。
就在托拉博拉山谷的山洞中,拉丹發表了電臺講話,鼓勵“基地”成員繼續戰斗。此外,他還錄制了一盤長達33分鐘的錄像,在這盤錄像中,面容憔悴的拉丹稱“9·11”事件是“偉大的襲擊”。
“美國的末日已經不遠了!”這是人們聽到拉丹講的最后一句話。此后,這名“基地”頭目就銷聲匿跡,行蹤不定。雖然偶爾也有關于他的消息,但是卻沒有再公開發表過講話。
研究“基地”組織多年的恐怖問題專家曼蘇爾·伊賈茲說,在美軍對托拉博拉山谷采取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中,拉丹和許多“基地”組織重要成員都得以從容脫身。他還說,拉丹和他的重要助手在托拉博拉山谷分散逃跑后,一度失去了聯系。為了躲避美國情報人員的追蹤,拉丹和其他“基地”頭目都不再使用衛星電話、無線電和電子郵件,“基地”也因此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
據巴情報部門調查,拉丹和“基地”組織二號人物艾曼·扎瓦西里最初只是通過口信相互傳遞信息,這個方法雖然安全,但是效率卻大打折扣。
在情況逐漸穩定后,拉丹開始通過書寫便條來發號施令,當然,這一方法會使他的處境更加危險。
伊賈茲認為,拉丹現在正藏匿在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接壤的地區,那里地形復雜,靠近邊界,便于躲藏,而且當地傳統的保守部族一直對“基地”組織比較同情。
在這些地區,部族勢力十分強大,巴國政府的影響力微乎其微。而且近年來有大量的武器彈藥在源源不斷進入這些地區。巴基斯坦士兵紛紛抱怨說,在這些地區采取行動十分危險,因為當地部族人員擁有大量的重型武器。有時需要集結數百人的部隊才能進入一座村莊進行搜查,對一座房屋的搜查也需要至少數十人的保護來壯膽。如此束手束腳的行動,效果如何自然不難想像。
有情報表明,當地部族對拉丹的保護十分嚴密周到,甚至建立了三道保護圈。第一道保護圈是在距離拉丹200公里的外圍地區,由當地部族人員進行嚴密監視,一旦發現有美軍或者巴基斯坦軍隊靠近,就立刻報告。第二道防線設在距離拉丹大約20公里的地方,由部族中可靠的長者來負責守衛。一旦第一道防線被突破,他們就將發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盡量拖延美軍或巴基斯坦軍隊的行動。而最后一道防線分別由拉丹的幾名親戚和助手來負責,他們都是深受拉丹信任的人,會在最后的緊要關頭想盡一切辦法幫助拉丹逃跑。
正是有了這三道嚴密的防線,才使得拉丹一次次逃過美國和巴基斯坦軍隊的追捕。不過為了避免橫生枝節,拉丹現在的行動也十分謹慎,他仍然不使用電子通訊工具,而且只在夜晚在有限的幾個地點之間活動。
巴基斯坦政府大力打擊“基地”組織,獲得了不小的成果,其打擊恐怖主義的決心不容置疑。但是出于對國內政局的考慮,也許并不希望讓拉丹死得太早。在拉丹從托拉博拉山谷逃跑后,巴基斯坦政府可能已和美國當局達成了私下協議。巴政府擔心,如果在阿富汗戰爭剛剛結束后立刻抓獲或者殺死拉丹,很可能加劇部分民眾的反美情緒,并轉化為對巴政府的不滿,導致國內的局勢陷入長期動蕩。
拉丹如果在巴基斯坦落網,其支持者必然會在巴境內發動針對西方國家目標的大規模恐怖襲擊作為報復,所以巴政府希望能在稍晚的“恰當時機”再將拉丹抓獲。
而布什政府也默許這樣的做法是因為當時美國關心的重點已經轉向伊拉克,正在全力準備對伊發動戰爭,所以追捕拉丹的問題也就暫時被淡化。
不過,拉丹遲遲沒有落網的負面效應更加不容忽視,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基地”余黨的“士氣”,使得這個恐怖組織像癌細胞一樣再度急劇擴散。
正因如此,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巴政府允許后派遣秘密武裝特工在巴境內西北部巴阿邊境山區建起了一系列小型秘密行動基地,搜捕拉丹。
但是駐地特工們處在巴官方的嚴密監視之下,只要一離開基地,就會受到巴軍方的武裝護衛。CIA特工的秘密行動形同虛設,搜集不到任何情報。巴方這樣做的目的也許是認為現在時機還不夠成熟,或者真是為美國中情局的這些特工擔心。在拉丹藏身的這一地區,充滿了仇美情緒,而且普通村民都擁有大量重型武器,一旦美特工冒險進入該地區,后果將不堪設想,到那時,巴政府恐怕也不好和美國交代。所以只好出此下策,既讓美國看到巴方是多么地悉心保護他們的工作人員,同時又能延緩拉丹在國內被捕的時間。現在巴政府最關心的事恐怕就是拉丹什么時候從自己的國土上逃跑,好將這塊燙手的熱山芋扔掉。
另外,“基地”2號人物扎瓦赫里其實也在當地,但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沒有跟拉丹在一起。據知情者透露說,拉丹和扎瓦赫里通過秘密信使幾乎每周都要交流三次以上,相互通報各自的想法和最新的行動進展情況,并且謀劃下一步的大行動。
拉丹與布什:“惺惺相惜,情不自禁”
現在,許多評論家認為,西方已經輸掉了對付拉丹的戰爭,而那場“貪婪的、有預謀的、出師無名的”伊拉克戰爭恰恰又幫了拉丹的大忙。而拉丹也會對布什投桃報李,再發動大的恐怖襲擊,讓布什政府的支持率再創新高。
伊戰帶來了兩個嚴重的后果:一是忽視了拉丹的威脅和潛力,耽誤了對這個恐怖大亨的追捕;二是美國對一個穆斯林國家的入侵和占領又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威脅。
美國和巴基斯坦對拉丹的清剿行動根本算不上成功,因為拉丹躲進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地帶后,說不定還對當地的部族環境和崇山峻嶺感到滿意,指揮起恐怖活動來也更加如魚得水。與2001年相比,現在的“基地”不是被削弱了,而是更加專業化,目標也更明確。此外,“基地”現在的領導層也更加“現代化”,他們不但有文化知識,還懂得利用電腦和互聯網技術。以如此的發展速度,“基地”組織早晚會獲得核武器、生化武器或臟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肯定會想方設法使用它們。
拉丹很有可能在美國國內再制造一起災難性的恐怖襲擊。不過拉丹的目的不是像在西班牙馬德里那樣,通過發動襲擊讓現政府下臺。而是幫助布什站穩腳跟。因為在拉丹看來,布什領導美國正朝著他希望的方向邁進:在推進民主的名義下全面樹敵。
在21世紀初的這幾年里,拉丹(伊斯蘭遜尼派新原教旨主義者)與布什(新教清教徒)這兩位在意識形態上極端敵對的領導者,竟然在彼此的行動中配合得天衣無縫,不能不說是新世紀人類社會最大的黑色幽默了。
兩人攜手,共攀高峰
最近在美國的一個網站上,評選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中,本·拉丹名列第一(得票率43%),布什名列第二(得票率39%),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名列第三(得票率11%)。這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表明,自“9·11”后,本·拉丹和布什兩個人之間的較量,仍是美國人最關注的焦點。在新世紀的第5個年頭,讓我們拭目以待,這兩位在思想上的敵對者,在行動上的同盟者將給整個世界帶來什么樣的驚奇與刺激,他們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受關注的程度還會提升到什么樣的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