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拉克戰爭美國吸取到的教訓是攻堅容易,守業難。綜觀伊拉克戰爭以及以后的1年多時間里,美軍在占領后的人員死傷要比戰爭時大許多。這一方面是由于薩達姆在伊拉克人民心目中的位置遠沒有其估計的高,上到伊拉克軍隊,下到普通平民未必真心誠意為其“賣命”,而美軍隨后的高壓統治卻激發起伊拉克人民強烈的反美情緒,誓死保衛祖國的熱情激勵了許多原本是平民的人起來與美軍對抗。
另一方面,美軍在攻打伊拉克時計劃周詳,其信息戰與心理戰運用得可謂淋漓盡致。而在占領期間,面對日益強烈的反美情緒,所采取的對策卻頗顯幼稚和無奈,在某種程度上更激發了伊拉克人的敵對心理。
為了轉移美國民眾對不斷提升的陣亡人數的不滿,美軍急需盡快拋開這個泥潭,以一個完美的勝利向國內民眾和全世界證明美軍的超人實力。這次布什選擇的對手就是離伊拉克“近在咫尺”的伊斯蘭國家——伊朗。
特別會議否決出兵伊朗
不久前,美國就是否出兵伊朗舉行了一個特別會議,會上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提出關于軍事打擊伊朗的計劃,經過不同觀點的交鋒,會議最后決定,建議總統布什避免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
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計劃由與美國防部關系密切的美國退休將軍和要人制定,該計劃包括3個步驟:第一步,空襲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駐地及其軍事設施,對伊朗領導人實施斬首行動。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系伊朗武裝力量主力,美國中央情報局已經摸清其駐地分布和重要的軍事設施,認為一天的猛烈空襲便可予以重創。第二步,空襲伊朗核設施。圈定的目標達300個,其中與生產核、生化武器有關的達125個。第三步,美軍地面部隊由伊拉克、海灣、阿塞拜疆、阿富汗進入伊朗境內,用兩周時間推進到德黑蘭城下。該計劃的最終目的是在伊朗建立一個親華盛頓的政府。
鮑威爾在會上對計劃提出質疑,他稱,美國對伊拉克有很多承諾,如果伊朗對我們進行報復,將把伊拉克變成地獄。美中央情報局局長支持鮑威爾的看法,他說,伊朗肯定會進行報復,使美軍在伊拉克的處境越加困難,越戰的災難有可能再度降臨到我們頭上。拉姆斯菲爾德也承認,伊朗屆時會依靠伊拉克什葉派在伊拉克境內建立新的反美戰線。
鮑威爾問拉姆斯菲爾德,是否能夠為軍事打擊伊朗準備足夠的兵力和裝備,并對美軍在伊拉克的行動不產生影響,誰都知道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拉姆斯菲爾德未做出明確回答。但拉姆斯菲爾德對計劃的第三步做了詳細解釋,他說,我們不打算用攻打伊拉克的方式推翻伊朗,我們擬從德黑蘭外部卷入,美軍特種部隊將滲透進德黑蘭,我們為推翻伊朗現政權,建立友好政權施加壓力,事成后,我們從德黑蘭撤出,德黑蘭友好政府會幫助我們盡快撤離。會上有人問拉姆斯菲爾德,伊朗強有力的宗教政權持續了四分之一世紀,怎么能夠兩周內被推翻呢?拉姆斯菲爾德解釋說,擊垮了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摧毀了伊朗核設施,從5個方面向德黑蘭推進,對德黑蘭實施攻擊,2~3周不間斷的軍事打擊將導致伊朗軍事上慘敗,喪失斗志。
盡管賴斯和拉姆斯菲爾德堅持有必要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但是由于白宮高級官員鮑威爾的反對及中央情報局長態度猶豫不定,美國旨在使伊朗改朝換代的戰爭計劃擱淺。 計劃制定過于樂觀,伊朗的軍事實力明顯強于伊拉克。
在美軍的計劃里,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及其軍事設施的打擊僅僅局限于空中打擊,而遍布伊朗境內各地的核設施空中打擊的難度更大。同時,一天的時間,即使再密集的火力也無法保證目標被全部摧毀。此前有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的軍事評論家指出,伊朗的核設施非常分散,隱藏得很好,寄希望通過空襲全部摧毀顯然并不現實。
另外,伊朗并非伊拉克,雖然同樣遭到美國等國家制裁,但其完整的軍事設施體系并未像伊拉克那樣遭到破壞。在空軍方面,20世紀70年代,伊朗從美國引進了80架F-14A Block 90/95“雄貓”戰斗機(序號160299至160378),這些飛機和美國海軍使用的幾乎完全相同,除了缺少一些先進的航空儀器外。伊朗的F-14以伊斯法罕為基地。美伊關系鬧僵后,79架F-14戰斗機便成了伊朗空軍的主力,而美國對伊朗空軍封鎖的重點便是F-14的零部件。不過,由于伊朗空軍十分注重學習與消化,因此迄今為止仍有30架F-14可以使用,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伊朗空軍開始模仿生產一些零部件。另外,在俄羅斯的技術人員支持下,伊朗升級了F-14,包括新雷達、發動機以及玻璃化座艙,令F-14在下世紀仍能服役。這些性能優良的戰機給美國空襲伊朗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如果不能在第一波“戰斧”巡航導彈的攻擊中徹底摧毀伊朗空軍基地,那么在隨后的空襲中,滿載對地攻擊武器的F/A-18E/F戰斗攻擊機可不是掛滿中、近程空空導彈的F-14的對手,有可能創造近20年來美軍戰爭史上損失戰機的歷史記錄。
在陸軍方面,伊朗正在為其“博阿格”裝甲車族增添新成員,該車族由伊朗沙西格·阿瑪尼工廠生產,基本型為裝甲運兵車,有一座裝備一挺12.7毫米機關槍的炮塔,其裝甲可保護成員不受小口徑武器的威脅。“博阿格”裝甲車的最新型號與俄羅斯的BMP-2戰車非常相似,其雙人炮塔上安裝有一門3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7.62毫米機關槍。伊朗還計劃在“博阿格”裝甲車基礎上發展幾種其它改型,包括彈藥運輸車、82/120毫米自行迫擊炮等。“博阿格”車族中所有型號均具有水中行駛能力,該車通過履帶轉動驅動其在水中前進。此外,伊朗還正在對其老式的T-55坦克進行現代化改裝,改裝后的坦克被伊朗人稱為72Z坦克,換裝了105毫米火炮、計算機火控系統、新的動力裝置并加掛了反應式裝甲,可以有效地對付裝備破甲戰斗部的反坦克導彈的攻擊。伊朗還在生產122毫米和155毫米的自行/牽引火炮,其中122毫米火炮是在老式俄制D-30火炮基礎上研制的。
“紅箭”中東顯神威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伊朗陸軍將大舉裝備我國新型“紅箭”反坦克導彈系統。在未來1~10年內,伊朗陸軍對“紅箭”的需求量將從1000多枚增至20000枚,從肩扛發射到陸地車載型和直升機機載型發射。伊朗真的要遍布“紅箭”了。美國從自身安全考慮,擔憂中國新型“紅箭”反坦克導彈能擊毀現役美軍最新型坦克。為此,美國正在極力阻礙中國向伊朗提供新型“紅箭”反坦克導彈。
伊朗陸軍現役的反坦克導彈大部分仍是蘇聯20世紀60年代生產的第一、二代反坦克導彈,體積龐大、自動化程度低、射程近和抗干擾性能差,對付不了現代坦克裝置的復合裝甲等新型防護系統。正是這種情況促使伊朗陸軍看中“紅箭”反坦克導彈。
“紅箭”具備“發射后不管”能力。采用無線電指令加被動紅外熱成像的復合制導模式。它的優點是分辨率高,能區分包括紅外曳光彈、紅外誘餌、紅外干擾機在內的多種有源干擾系統與目標之間的紅外波段差異。由于坦克車體上部的發動機排氣艙口是一個巨大的熱源,輻射大量的紅外線,這使得采用紅外熱成像導引頭的“紅箭”可有效對坦克實施攻頂戰術。
“紅箭”采用雙級串列式高爆戰斗部。戰斗部采用了當今先進的爆炸成形技術,前置裝藥的藥艙罩材料采用了鉬,而不是常用的紫銅。在試驗中,這種結構的戰斗部成功地擊毀了能有效防御紫銅罩串聯戰斗部的多層爆炸式反應裝甲。為了提高攻擊速度,減小被攔截幾率,“紅箭”的動力裝置采用先進的固體沖壓式發動機,其推力達到普通固體發動機的2倍,在發射3秒后,導彈飛行速度即超過1馬赫。導彈最大射程6公里。
靈巧輕便是“紅箭”的一大特點。導彈采取筒發射形式,包裝筒兼作發射筒,有利于保養和攜行。為了減輕彈體重量,“紅箭”導彈70%的彈體材料用碳纖維和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制成,具有強度高、重量輕、體積小的優點。彈體重量僅9公斤,體積小,武器全長僅800毫米,便于士兵攜帶和肩扛發射。通用性好是“紅箭”導彈的又一特點。“紅箭”導彈發展有陸地車載型和直升機機載型。載車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制造。車上的回旋式發射筒上安裝有4枚處于待發狀態的“紅箭”導彈,另有4枚備彈。車上裝有自動裝填系統。直升機載“紅箭”導彈可安裝在伊朗陸軍現役的各種直升機和正在裝備部隊的我國武直-9上。標準的配掛方式為8枚導彈,由兩具4聯發射筒裝載,分別掛在武裝直升機的兩個短翼上。直升機機頭裝有供導彈制導、火控使用的固定熱成像儀和激光測距儀。
團結一心,一致反美
從上面的事實可以看出,伊朗的軍事實力要遠遠高于伊拉克,美軍對其動武未必能討到便宜。同時,伊朗國內反美情緒高漲,人民團結一心,也是其不可摧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幾天,伊朗的大小報紙都展開了對美國的反擊,《美國別想動伊朗一個指頭》、《美國佬離伊朗遠點》、《伊朗士兵擦亮槍支》等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文章頻頻見諸報端。一些報紙大量刊登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
同時,德黑蘭的街頭不時出現游行的人群,他們一邊緩慢前進,一邊高喊“美國人滾出阿富汗!”、“伊朗不怕威脅!”等口號。一位蓄著大胡子、20多歲的小伙子說,美國人太不講道理了,不久前還求著伊朗幫忙解決塔利班問題,可等他們大功告成后馬上翻臉不認人。他說,他當過兵,如果美國膽敢襲擊伊朗,他將第一個沖向美國軍隊。“不就是打仗嗎,扣一下扳機子彈就出去了。誰怕誰呀!”小伙子很幽默地吹了一下大胡子,伸出兩根手指作勝利狀,然后揮舞著手中的小旗子喊口號去了。
伊朗媒體報道,盡管在平時,改革派和保守派矛盾較大,但現在“大敵當前”,在示威的人群中,不分男女老幼,既有改革派的人,也有保守派的人。一些媒體甚至說,這幾天,所有的伊朗人都屬于一個派別——對美強硬派。
雖然受到美國的影響,但在白天,德黑蘭還是恬靜如常。人們依舊慢條斯理地上下班,仍然不緊不慢地買菜做飯。由于受到美國的制裁,伊朗普通百姓的生活比較貧困。德黑蘭的馬路還算整潔,但新建筑不多,大多是20年前的老房屋。如果說德黑蘭的市民們已經習慣了不太富裕的生活,那么可以說,他們更適應不斷與美國爭吵的生活。
何謂“反恐戰爭”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獨一無二的社會地位造就了他獨斷專行、不講道理的行為作風。從伊拉克戰爭再到可能發生的伊朗戰爭,美國在編出了一個個他們自己都難以接受的“理由”后,堂而皇之地展開了軍事進攻。在我們為薩達姆的悲慘結局叫屈,以及為伊朗的命運擔心的時候,是否應該想到,美國的“反恐戰爭”其本質到底是什么呢?
可以這樣說,“9·11”為美國侵略別國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借口,憑借這個借口,美國至少還會在未來的10年里,將他認為的“流氓國家”從地球上抹去,并扶植起親美的傀儡政權。當然,前提是以他現有的實力能不廢吹灰之力地干掉你。換句話說美國發動戰爭時所看到的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那些能給美國經濟、軍事發展帶來巨大利益的國家很不幸將成為最受他青睞的地區。在這些戰爭中,爭奪戰略資源如石油、地緣等成為惟一的理由,美國的國家利益將被最大化地保護,并以飛快的速度膨脹。而戰爭中惟一的失敗者就是那些不幸被美國所青睞的國家的人民了,他們為了自己國土的“肥沃”而犧牲了一切。
這不僅使人想起了殖民地時期發達的西方國家對亞洲、非洲、南美洲人民所做的殘酷的剝削與迫害。顯然,21世紀初,在這個被標榜為自由與民主的世界里,一場新的殖民地運動正在轟轟烈烈地展開,通過武力的手段將其他地區的全部資源以最低廉的代價據為己有將成為這場“反恐戰爭”唯一的理由,至于那些被打擊的國家的人民是否是恐怖分子,既然所有的實惠已經撈足了,就等到下一場戰爭開始前再考慮這些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