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7日,珠海航展落下帷幕。
在本屆航展上,俄羅斯戰斗機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
除了耳熟能詳的蘇-27與米格-29外,人們還在展廳的一角看見了一架被漆成黑色的戰斗機模型,它顯得那么的突兀而神秘。
它就是蘇-37戰斗機,外號“金雕”。
它與絕大多數戰斗機迥然不同,黑色的“皮膚”、反長的“翅膀“、優越的飛行能力……
事實上,它是俄羅斯正在研制中的第五代戰斗機,它的出現震驚了全球軍事航空界。
1999年8月17日,俄羅斯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
參加展會的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推出了一種此前人們從未見過的戰斗機。它就是蘇-37前掠翼戰斗機。
此后,俄空軍《航空和宇宙航行》雜志推出了“蘇-37專輯”,披露了與該戰斗機有關的秘密。
照片泄密
十余年前,俄軍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式戰斗機。其中包括價廉物美的米格-29與性能優異的蘇-27SMK。
然而,在俄軍的戰斗機現代化目標中,它們還遠不是終點。
在1995年左右,西方媒體紛紛猜測,蘇霍伊設計局可能正在研制第五代戰斗機。
當時,蘇霍伊設計局曾對此消息進行了否認。
1996年春,俄空軍召開軍事會議,俄空軍和航空工業的有關領導參加了這次會議。
不久,《俄羅斯空軍通報》雜志報道了這次會議召開的消息,并刊登了一張照片。照片上,俄空軍司令員彼德·杰伊涅金上將與蘇霍伊設計局總設計師西莫諾夫等人坐在會議桌前,桌上擱放著兩架飛機模型——
對于其中的一架,人們不難看出那是蘇-27M多用途戰斗機的模型;對于另外的一架,人們發現,它有著漆黑的外表,機翼仿佛被反裝了,翼尖朝前支楞著。
事后得知,那叫“前掠翼”,是極其復雜而高明的技術產物。
毋庸置疑,它是俄空軍新一代戰斗機的模型,模型上涂寫著“32”機號也說明了這一點。
英國《飛行》雜志的專家根據這張惟一的照片,描繪出關于這種新飛機的第一張示意圖。
與此同時,西方掀起了新一輪報道熱潮,試圖弄清楚有關新飛機的細節。
蘇霍伊設計局與以往一樣保持著沉默。
事實上,當時蘇-37已到了最后的研制階段。
第二年的夏天,蘇-37的原型機被運到了莫斯科郊外的試飛機場,并在跑道上進行了數次滑行試驗。
當時,俄空軍準備在當年的莫斯科航空博覽會上展出這架新式戰斗機。但到最后一刻,俄空軍領導下令,暫時推遲公開展示該飛機的時間。
同年9月25日,試飛員沃京采夫駕駛蘇-37完成了首次飛行。
此后,俄空軍認為,對蘇-37繼續保密已無多大意義。于是,就在首飛后的第二天,《俄羅斯報》公開報道了這種新式戰斗機的試飛情況。
兩年后的1999年8月,蘇-37的身影終于出現在第四屆莫斯科航展上。
蘇-37,人送外號“金雕”。它是俄空軍的第五代戰斗機,也是美空軍未來空戰主力“猛禽”戰斗機最有力的挑戰者。
因而,它備受世人矚目。
反長的翅膀
蘇-37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
盡管軍費拮據,但作為將要裝備部隊的第五代戰斗機,在研制工作剛開始時,蘇霍伊設計局就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確保蘇-37擁有優異的作戰性能。
為此,總設計師莫諾夫經過深思熟慮,讓蘇-37采用獨特的前掠翼結構。
蘇-37的這一技術特征,在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
與其它形狀的機翼相比,前掠翼具有突出的優點。
由于翼尖朝前,掠過機翼上方的空氣朝著翼根流動,不像傳統機翼那樣朝著翼尖方向流動;這種新設計可使飛機在超過45度角時,仍能保持靈敏的反應能力。
此外,由于采用了前掠翼,蘇-37的重量比同類戰斗機要輕20%,據說,它的機翼還能彎曲。
在航空史上,迄今只出現過3種前掠翼飛機。
第一種是納粹德國的JU-287轟炸機,于1945年2月完成了首飛。德國戰敗后,僅有的兩架JU-287原型機被當作戰利品,運到了蘇聯。
第二種是美國格魯門公司研制的X-29A前掠翼飛機,于1984年12月首飛。但由于技術上的原因,美空軍最終放棄了X-29A前掠翼飛機的研制計劃。
由此亦可瞥見前掠翼飛機的技術難度。
第三種就是蘇-37。
由于蘇軍曾俘獲了德國的JU-287,對前掠翼技術取得了一定的認識。此后,俄武器專家在前掠翼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由此才誕生了蘇-37。
據說,前掠翼技術已成為本世紀新式作戰飛機的重要特征之一。
而蘇-37的空中飛行之后,武器專家稱,蘇-37所表現出的機動性已超越了他們的想像,只能用“超機動性”來形容它。
蘇-37“超機動性”的獲得,來自兩臺非同一般的發動機——AL-37FU渦輪風扇發動機。
這種發動機采用了先進的轉向噴口設計,令飛機具有推力矢量控制能力,能夠實現超常規、高難度的機動飛行。
蘇-37能做的特技動作包括:在“普加喬夫眼鏡蛇”動作后,接著做一個360度滾轉,以接近零速的狀態飛行……
俄空軍著名試飛行員克沃丘爾評論道:“像蘇-37這樣的戰斗機,事實上開辟了空戰的新時代?!?/p>
“金雕”戰“猛禽”
目前,蘇-37已進行了100余次試飛,此時還在進行其他的試驗。
蘇霍伊設計局的負責人波戈相在接受美國《航空和空間技術》采訪時,自豪地表示,蘇-37是他們為俄羅斯制造的最優秀的戰斗機,并愿意將其推向國際市場。
據說,蘇霍伊設計局力圖成為全球3個最主要的戰斗機出口公司之一,而蘇-37就是他們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籌碼。
此時,美國洛克希德公司也在研制一種先進的戰斗機——F-22“猛禽”戰斗機。
作為美俄兩國的新一代空戰主力,F-22與蘇-37兩雄相爭,誰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空戰之王”?
從隱形性能上看,“猛禽”要優于“金雕”。
出于隱形考慮,“金雕”和“猛禽”均將武器配置在機身內部,并且均可在外部掛架上掛載先進的武器裝備。比較起來,“猛禽”的隱形能力更強一些,是一種難以被雷達探測到的飛機。
但相對于隱形能力而言,“金雕”更強調超機動性。
事實上,超機動性最早還是美軍提出來的,但美軍無法攻克一架飛機兼備隱形與超機動性的難關,最后不得不放棄了超機動性,轉而強調超視距空戰,希望“猛禽”在被對手看見前,就發射導彈擊毀對手。
不過,俄武器專家認為,雖然當代空戰主要在中等距離上進行,但仍會出現近距離作戰,此時機動性就成了優勢。與“猛禽”相比,“金雕”有著絕對的空中機動優勢,使得它成為近距空戰的“霸主”,亦彌補了在隱形性能上的不足。
至于在武器系統方面,“金雕”更是擁有“猛禽”無法相比的優點:
它具備后向攻擊能力,利用后視雷達與后射型空空導彈,對尾追其后的敵機實施打擊,仿佛古代戰將善使的“回馬槍”、“拖刀計”,徹底改變了傳統空戰的面貌。
它還具有多目標跟蹤與攻擊能力,能同時攻擊兩艘敵人的戰艦。這也是“猛禽”無法企及的。
“金雕”戰“猛禽”,孰勝孰負?
也許,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但如果將來有一天“猛禽”與“金雕”真的在空戰中相遇,必定會上演一出精彩絕倫的“龍虎斗”。
(曲銘芳薦自《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