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7日,世界各大媒體都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由于當天又有7名美軍士兵在同伊拉克反美武裝發生的激戰中死亡,美軍自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在伊的死亡人數已突破1000人,幾乎相當于1990~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死亡人數(382人)的3倍。截止2004年8月31日,美軍包括受傷、生病在內的總戰斗減員已達21250人,人數超過了美軍一個重裝備師。
美軍死亡的1000人中,有872人是2003年5月1日布什宣布伊拉克戰爭主要戰事結束以后的數字。伊拉克反美武裝不但造成了美軍的大量傷亡,而且還擊落了美軍直升機、運輸機、無人駕駛飛機10余架。這使得軍事分析家不得不另眼看待——
面對兵力和裝備占絕對優勢的駐伊美軍,重新集結的伊拉克反美武裝放棄了堂堂之陣的正規戰,轉而采取地雷戰、伏擊戰、破襲戰、經濟戰、麻雀戰等非正規作戰形式,與美軍巧妙周旋。1年多的時間里,這些起初并不起眼的非正規戰,逐漸發展成為弱抗強的有效作戰形式,取得了比伊拉克主要戰事期間甚至海灣戰爭中還要大得多的戰果。難怪美軍驚呼,在伊拉克的非正規戰已成為繼越南戰爭之后美軍陷入的又一個戰爭泥潭。
采取了哪些非正規作戰手段?
與以往美軍遭遇的對手不同,伊拉克反美武裝采取了以下一些非正規的作戰手段。
冷槍冷炮 冷槍冷炮作為常規戰爭中以弱制強、以少制多的游擊戰法之一,又被伊武裝人員因地制宜地加以成功運用。主要戰法有三:①狙擊美軍人員目標。伊武裝人員中有許多伊拉克前共和國衛隊士兵,其中不乏經過嚴格訓練,久經沙場的神槍手。伊反美軍武裝為他們配備了較先進的狙擊步槍、機槍。在周密偵察的基礎上,他們在美軍巡邏的必經之路附近,精心選擇易于發揚火力、又易于隱蔽和撤離的陣地,以狙擊手段準確殺傷美軍士兵。由于準備充分、行動詭秘,往往能夠取得較高的狙擊命中率,多數斃命的美軍都是頭部或頸部中彈。更令美軍惱火的是,在大多數遇襲之后,竟連敵人在哪里都無從發現。②以零星炮火打擊美軍及伊臨時政府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目標,包括美軍各級指揮機關、軍營,伊政府機構、警察部隊、輸油管道等。此舉可以挑戰美軍和伊臨時政府的權威性,在國內外造成政治影響。伊武裝人員一般并不與守衛上述目標的美軍直接交戰,多以火箭筒、迫擊炮、便攜式反坦克導彈和火箭炮進行火力襲擊。伊武裝人員往往事先化裝到現場進行觀察和精確測距;并于炮擊時在目標附近設置觀察員,及時報告彈著點并校正彈道。今年以來,駐伊美軍總部及其在各地的軍營、伊臨時政府大樓及伊輸油管線等重要目標都多次遭到炮火襲擊。
巧妙設伏 伏擊是伊武裝人員殺傷美軍最有效的戰法之一。對此,美軍退役上將朱利文指出,伊拉克人的伏擊戰術越來越成熟,往往會取得成功。伊武裝人員利用對地形熟悉、隱蔽在暗處的有利條件實施突然襲擊,使美軍防不勝防、屢遭殺傷。主要伏擊方式有:①路邊炸彈襲擊。伊武裝人員摸清美軍的巡邏規律,在公路、街道旁預先埋設地雷、遙控炸彈,或在路旁停放裝滿炸藥的車輛,待美軍接近時引爆,往往能取得很高的殺傷率。據統計,路邊炸彈已成為美軍殺傷力最強的“奪命殺手”。②巧打空中目標。美軍直升機起降時速度較慢、飛行時距地面不高,盤旋在低空的直升機如同一具活靶子,有利于抵近攻擊。伊武裝人員一般經過詳盡偵察后隱蔽設伏,以火箭筒或便攜式防空導彈守候待機,機會合適便突然開火。③連環伏擊。伊武裝人員經常乘美軍士兵離開裝甲車之機,從后方、側面進行火力突襲;特別是美軍后勤補給車輛迷路或出現故障時立即主動出擊,不待敵支援部隊和攻擊直升機趕到便主動撤出戰斗,并乘敵稍有懈怠再次伏擊其援軍。伊武裝人員還經常派出少數人引誘美軍追趕,使其陷入伏擊圈。
固守據點 伊武裝人員利用國內反美情緒高漲、美軍擔心施暴過度激起眾怒、不敢輕易傷及無辜的有利條件,將作戰形式由游擊戰逐漸向固守城市據點轉變。據點的選擇,一是人口密集的城鎮。這里有雄厚的群眾基礎,加之房屋密布、街巷狹窄、美軍的重武器無法施展,而反美武裝則易守、易撤、易藏。而且一旦美軍動武傷及無辜,勢必引起有著血親復仇傳統的伊拉克人的堅決報復。二是選擇規模較大的清真寺,占據寺院抗擊美軍的進攻。伊武裝人員便于在襲擊后混跡于普通教眾,美軍無從辨認和尋找;美軍如對寺院大開殺戒,很容易惹火燒身。如2004年8月1日,數百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對費盧杰鎮發起又一次攻擊時,伊武裝人員依托當地民房、街巷,與美軍展開激烈的巷戰。美軍的軍車在城區的狹窄街巷中行走轉向極為不便,隨時都會遭到伊拉克人的火力打擊,進攻一再受阻。在付出2輛軍車被毀、5名士兵陣亡的代價后,不得不再次撤出費盧杰鎮。
自殺性襲擊 自殺性襲擊是以自身生命為代價攻擊對方的行動,比一般的炸彈襲擊更具主動性、精確性、隱蔽性和突然性,更難防范。伊拉克武裝人員將這一襲擊手段運用到反美的非正規作戰中,不但給美軍的人員、物資造成了重大損失,而且也給美軍士兵的心理罩上了恐怖的陰影。一個美國記者曾評論說:一顆“肉彈”的震懾作用,抵過一架幾千萬美元的高科技戰斗轟炸機。伊武裝人員采用的自殺性襲擊手段主要有3種:①汽車炸彈。汽車行駛速度快,便于接近被襲目標;引爆炸藥后,車內的汽油會加劇爆炸的威力,因此汽車炸彈便成為最常用的自殺性襲擊手段。②人體炸彈。襲擊者將炸彈捆綁在自已身上并裝扮成普通平民,待接近美軍巡邏隊、哨卡時突然引爆身上的炸藥,可有效地殺傷既定目標,也可給敵方心理造成極大震撼。③自殺式小艇。針對美軍一度對陸上人員車輛盤查嚴密的特點,伊武裝人員將大量炸藥安放在小艇上,快速、隱蔽地接近軍艦、碼頭等軍事目標,可產生強大的破壞力。2004年4月24日,伊南部港口城市巴士拉的石油輸出碼頭,一天內連續遭到4艘自殺式小艇襲擊,造成多名聯軍士兵傷亡,碼頭也遭到嚴重破壞。
輿論戰與心理戰 伊武裝人員清楚,僅僅靠軍事實力是難以打垮并趕走駐伊美軍的。因此,他們把軍事斗爭與輿論戰、心理戰緊密結合,以打垮敵軍斗志、瓦解聯軍陣營,使美軍最終知難而退。采取的做法主要有:①宣傳美軍的失敗和困境。每當伊武裝人員在戰斗中擊毀汽車、直升機或擊斃美軍士兵,總會通知國內外媒體的記者趕到現場實地拍攝,或自行拍攝錄制后在電視臺、互聯網上播放。可以想象,美軍在戰場上挨打的慘象和伊拉克民眾歡呼的情景,會對世界各國人民尤其是美國民眾的思想產生何等重要的影響。②發出威脅性警告迫使對手就范。針對聯軍陣營及有關國家對伊拉克的援建活動和派兵計劃,伊一些武裝組織采取了綁架并威脅殺害人質的辦法,要挾人質所屬國撤軍、撤消援建活動或派兵計劃。這些極端行動對各國政要和民眾心理產生了巨大震撼,2004年4月底以來,西班牙、菲律賓、多米尼加、洪都拉斯、挪威、摩爾瓦多、新加坡、新西蘭、泰國、愛沙尼亞、荷蘭、波蘭等多個國家先后宣布要從伊拉克撤軍或分批撤軍,土耳其、科威特等國參加援建的公司迅速做出停止援建項目的決定,一些阿拉伯國家政府也先后宣布不參加向伊拉克派出“阿拉伯部隊”的計劃。
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伊拉克反美武裝實施的非正規戰是對占領軍的抵抗,不但對伊拉克及國際的形勢產生著重要影響,而且對于研究高技術條件下如何以弱抗強也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首先,在高技術條件下,非正規戰或游擊戰仍然大有可為。美國是擁有絕對技術優勢、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曾在近期的多次局部戰爭中輕易得手。美軍提出的“戰場透明”、“戰場信息共享”、“發現即摧毀”等新觀念,曾令不少人感到,在高技術條件下開展非正規戰和游擊戰將越來越難。伊反美武裝開展的非正規戰為否定這種觀點提供了證據。當然,如今的非正規戰不能照搬30年多前越南戰爭的模式,而應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如面對具有先進偵察、信息傳輸和火力打擊能力的強敵,應該將大部隊化整為零,以小股兵力靈活開展游擊戰;應該綜合運用地雷戰、伏擊戰、后勤戰、經濟戰、油管戰、輿論戰和心理戰等多種非正規戰手段,打擊敵人的“軟肋”,使強敵難以發揮特長。
其次,民心所向、民眾支持是開展非正規戰的基礎,必須最大限度地喚起民眾、團結民眾。有了民眾的支持,實施非正規戰的一方才能如魚得水、耳聰目明。如針對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點多線長、兵力分散的特點,伊武裝人員依靠民眾提供的情報,做到了避實就虛、靈活出擊。反過來,通過有效地打擊敵人,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民眾投身到抗擊強敵的第一線來,使非正規戰的聲勢越來越大,隊伍越戰越強。
再次,積小勝為大勝是弱旅抗擊強敵的制勝之道。以非正規戰的手段消耗強敵,通過戰果的不斷積累、敵傷亡數的逐漸增多,使敵國政府因無法承受壓力而最終不得不放棄戰爭。自伊主要戰事結束以來,駐伊美軍的傷亡人數不斷增加,美國政府被迫于2004年6月28日提前向伊臨時政府移交權力。但這并沒有使美軍的傷亡情況得以緩解,每天平均的陣亡人數仍在2人以上。8月初,美國被迫將駐韓國第2步兵師第2旅的3600人調往伊拉克,以補充因傷亡造成嚴重減員。人們有理由懷疑,伊拉克戰事持續下去,美軍還能拿什么去補充兵力損耗。
最后,要不斷提高非正規戰的高技術含量。在高技術條件下實施非正規戰,既要強調因地制宜、土法上馬,以冷槍、地雷、自制炸藥和不怕死的精神打擊強敵,也要力爭多掌握一些高技術作戰手段。如干擾敵GPS衛星定位系統、打擊破壞其信息系統的中樞和節點、實施網絡戰等,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拓寬高技術條件下非正規戰的形式和戰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