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在日本領海首次出現了中國潛艇“誤入”事件,不僅引起東洋輿論軒然大波,而且使不少人思考未來中日是否會重演甲午海戰式的交鋒。
一年多來,中日兩國在東海上頻生風波,官方雖盡量低調處理,民間輿論卻不依不饒。先是2003年11月中旬中國潛艇航行到日本鹿兒島縣海域,首次在白天掛著五星紅旗穿越大隅海峽,雖說這是可以自由航行的公海,卻引起日本朝野矚目。去年夏天由于中國開采東海春曉油氣田問題,兩國外交爭端和民間爭吵又成沸點。今年11月10日,日本發現一艘中國的“漢”級核潛艇在從關島附近向青島基地返航時一度進入其石垣島附近領海,隨后日本向中國提出外交抗議。16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向日本駐華大使阿南惟茂表示,這是“在例行訓練過程中因技術失誤”,并對事件表示“遺憾”。
在中日兩國“經熱政冷”,政治關系處于建交30多年來最緊張狀態的形勢下,中日兩國乃至其他方面的一些人都紛紛猜測潛艇事件的出現是否有意為之,進而又對雙方是否會出現海軍對抗進行了種種分析預測。
中日海軍誰更強
2004年9月恰逢中日甲午黃海大東溝海戰110周年,中國史學界和部分海軍人士又談昔論今,針對近年趨向緊張的中日關系評估現在的雙方海軍力量對比,普遍認為還不及甲午戰爭之時。不少人還按傳統的說法,認為當年中國海軍總體實力還略優于日本,結果出現大敗,如今更需要國家加大投資建設,才能避免甲午悲劇重演。
有憂國之心和增大海軍投入的愿望固然好,不過甲午海戰同現在實難類比。清末國家腐敗達極點,軍閥割據已事實存在,面對新興的日本已不堪一擊。以當時海軍實力而論,認為中國占優勢的根據只是軍艦總噸位以8萬噸優于日本的6萬噸,并有兩艘日軍尚無的鐵甲艦“定遠”、“鎮遠”。若仔細分析,中國真正參加海戰的只有擁有戰艦4萬噸位的北洋艦隊,同日本集中海軍形成的聯合艦隊相比,在噸位上又變成局部劣勢。正像李鴻章所說,“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在軍艦航速、火炮射速和艦齡方面,也都是日本占優勢。
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看甲午海戰,糟糕的是南洋、廣東水師都保存實力作壁上觀。這兩水師艦船小且裝備落后是事實,卻并非不可襲擾日本沿海并破壞其運輸。北洋艦隊被日艦所困時,李鴻章曾要求南洋水師向日本西海岸巡游,至少可使聯合艦隊抽調部分軍艦回救,結果卻遇推諉。威海被圍危急時,此前由粵來此參加校閱的“廣丙”號竟向日軍提出,本艦屬廣東水師應放行讓其南返。日本人對此要求也大感驚訝,因為在中日早已宣戰的形勢下,廣東海軍官員居然仍認為戰爭是北洋艦隊的事,而全無國家戰爭觀念。后來日本敢于一再以少兵入侵中華,重要原因也是認為面對的是一盤散沙、不統一的老大弱國。
統一的新中國建立和近些年日益崛起的情景,與清末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不過由于中國的造船、機械和電子工業基礎在短時期內還趕不上日本,凝聚著現代工業結晶的軍艦質量難免還存在差距。中國一直未宣布過海軍總噸位,近年國外戰略研究機構有數百艘艦艇、100多萬至六七十萬總噸位的不同統計數字。統計中存在大差異,主要原因恐怕是對封存待用的舊艦和服務于海軍卻又非武裝的勤務船是否計算在內有所不同。日本海軍(對外稱海上自衛隊)的實力是公開的,現役艦只為37萬總噸位、140艘艦艇,其中包括16艘潛艇和58艘戰艦。從艦艇的數量和總噸位看,中國海軍仍優于日本。
現代軍事力量的強弱,主要是看質量而并非數量。目前日本海軍的科技總體水平在國際上被公認為僅次于美國、俄羅斯海軍。以水面艦艇來對比,日本有8艘“金剛”級萬噸艦,被稱為世界上最強的驅逐艦,中國海軍雖艦只眾多卻在戰力上不及日本。不過,從水下力量看,日本只有先進的常規潛艇,中國卻有多艘核潛艇,從俄羅斯引進的“基洛”常規潛艇在世界上也屬先進,自制的最新型039型在國際上評價也不錯,總體來看潛艇優勢在中國一方。
如今僅僅對比中日海軍力量,其實已不能反映對抗中的力量強弱,再像甲午戰爭那樣兩國雙邊對決的情形已不會再現。自二次大戰結束美國占領時期開始以來,日本在軍事上一直不是獨立的力量,而是通過“安保”條約捆在美軍一邊。石原慎太郎寫《日本可以說“不”》一書,指的是想對美國不再說“是”,但至今天仍未能辦到。
目前美軍繼續按條約“保護”日本,日方軍事行動需經美方同意,海上自衛隊的預想作戰演練都是美軍的附庸身份。如果出現海上磨擦,日本政府可以自己決斷,若是進入戰爭狀態必須同美國協作。中國如果考慮同日本在海上對抗,面對的將是日美聯合艦隊,而不會是當年的“帝國海軍聯合艦隊”。
中國潛艇是致命武器
中國海軍同美日聯合艦隊對比,更大的劣勢還不是戰艦本身的性能,而在于以空-天為制高點的信息戰能力差距。自二次大戰以后,制空權便是制海面權,當年日本水面艦隊主要是被美軍戰機打垮。如今美國能在世界上一超獨霸,除以核力量為后盾,最大的優勢便是有幾十顆同步衛星組成的全球精確定位能力,分辨度在1米以內,世界每一角落的地面、海面的車輛、艦艇都逃不過監視,并可通過高效信息網指揮實施精確打擊。伊拉克戰爭時,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稱可坐在五角大樓內直接指揮前線每一輛坦克,確實不是吹牛。
由于美軍擁有全球無雙的監視打擊能力,日本海軍的數據鏈又同美方連接,可以信息共享,中國海軍的水面大艦乃至小艇都很難躲過其空-天追蹤。中方的反導和防空能力又不強,如果真同美日聯軍這樣的強手展開不受海域限制的大戰,水面艦艇的生存能力會很低。由此而論,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不論建造什么大艦,包括許多熱情者所期望的航空母艦,都不會對美、日海軍構成大的威脅,真正能避開空-天監視并能突然對強敵海軍予以打擊的武器,只有深水下隱蔽的潛艇。至于中國海軍水面艦艇的作用,今后主要是對付周邊弱敵。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潛艇戰一直是弱勢海軍對抗強軍的主要手段。不過在未裝備反艦導彈時,潛水艇主要靠魚雷攻擊,需逼近目標幾千米內發射。此時水下發動機聲響若先被敵方聲納發現,便可能引來深水炸彈或反潛火箭打擊,造成“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局。1985年蘇聯通過特殊手段搞到東芝數控機床之前,其潛艇的螺旋槳葉片因加工技術不精噪音很大,美軍稱百公里外便能聽到響動,這成為蘇制潛艇致命的弱點。
新中國海軍從上世紀50年代建設之初,便確定以“航(空兵)、潛(艇)、快(艇)”為主的原則,其中又以潛艇為重點。不過在80年代以前中國裝備的都是仿蘇的03型、33型和改進的035型潛艇,同樣存在噪音太大和魚雷攻擊范圍小的兩大缺陷,對敵威脅不大。
80年代以后,蘇聯潛艇戰斗力有了質的飛躍,一是利用東芝技術造出了“基洛”級這樣的“靜音殺手”;二是潛艇上普遍裝配了飛航式導彈,可在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外發射。中國于1982年10月便從水下發射導彈成功,90年代后更以大力發展潛艇,建造出裝配反艦導彈的039型(宋級)常規動力攻擊潛艇,并發展093型核動力攻擊潛艇及戰略導彈潛艇。此外,中國還從俄羅斯引進有“世界上最安靜的常規潛艇”之稱的“基洛”級常規潛艇(也裝備反艦導彈),又以此提升了自身的靜音技術。這些新型潛艇入列,使中國海軍水下隱蔽性和打擊范圍大幅提升。以封鎖臺灣而論,過去使用魚雷潛艇每艘對艦的打擊距離不足十公里,要包圍全島至少需要出動幾十艘,現在出動幾艘導彈潛艇便足以封鎖全島。
臺灣目前對大陸最懼怕的有兩項,一是導彈,二是潛艇,日本和西太平洋的美軍同樣也是如此。2004年6月23日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法戈在美“海軍潛艇聯盟”午宴上發表講話時便大談面臨“潛艇威脅”,并說中國有65艘以上,俄羅斯有30多艘,而美國在太平洋上只有23艘。日本右翼和海上自衛隊近年頻頻發表可輕易戰勝中國水面艦隊的狂妄言論,不過對中國潛艇卻從不敢小視。何況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最怕外部封鎖,一年多來中國潛艇在其海邊的出沒,自然最能觸動其神經。
戰爭非最好手段
中日兩國關系目前雖有緊張之處,還不至于引發大的對抗沖突,這是由于兩國主導方針還是和平發展。日本一些輿論特別是右翼炒作中國潛艇事件,帶有沖破《和平憲法》擴軍和在東海能源問題上施壓的政治目的,小泉內閣基本采取低調處理便表明其不愿真擴大事態。
有人猜測中國潛艇擦邊進入日本領海,是一種試探或示威,這既沒有根據也不符合邏輯。同日方改善關系,近來已是中國外交的一項重大課題,絕不會故意選擇此時去刺激日本。中國海軍近年發展雖快,弱點仍很多,去年在渤海出現的361艇事故造成全員死亡的事故便是例證。此次中國核潛艇是到達美國在太平洋的基地關島附近,被美軍監測到并以飛機一直追蹤,還通報了日本。該艇返航時因在水下定位不準,擦邊進入了日本領海4公里,這一誤差對遠航萬里來說雖不算太大,卻也反映出技術上的缺陷。
當前日本的對華態度,處在一個需求增大卻又矛盾增多的復雜狀況之中。日中經貿額已超過千億美元,是世界上五個最大的雙邊貿易關系之一,兩國經濟上的聯系更為緊密,政治關系卻進入了冰河期。究其原因,在于日本當局在政治上更加右傾,緊隨美國對華施壓,在歷史和現實問題上一再做出對華不友好姿態。這一情況的出現,恰恰又出自面對中國崛起的恐懼感和心理不平衡。從中國的角度看,在臺灣問題日益嚴重,對美矛盾得不到根本緩解的情況下,自然不宜再激化同日本的關系,國內有些人提出“對日新思維”便是由此而引發。
對于要力爭改善中日關系,國內能達成共識,而對采取什么方式卻有爭論,“對日新思維”論者主張的遷就方式恐怕不一定能得到善意回應。日本民族的島民心態和歷史傳統,形成一種欺善怕惡的習慣,對用原子彈炸過自己的強者美國是敬服得五體投地,對放棄賠款要求卻落后于己的中國則頗多輕蔑。中國雖不應主動去刺激日本,卻也不能采取示弱之法,那樣反而會滅己威風而長他人志氣。
從今后中日關系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戰略環境來看,中國要取得日本的敬重,主要之途是加快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例如在海軍方面便更需加強潛艇力量。此外,中國還要處理好兩個“三角”關系,即中、美、日的大三角關系,以及大陸、臺灣與日本的小三角關系。
在中、美、日關系以及大陸與臺灣的對峙中,日本無疑是站在美國一邊的,不過也有自身顧慮。中美如因臺海問題發生對峙或小沖突,日本可以乘機取利擴大軍事實力;若真是發生較大軍事沖突,日本又會恐慌,因為中國還擊美國遠隔重洋有一定困難,“一衣帶水”的東洋三島遭池魚之殃卻大有可能。何況日本的領土只是中國的三十分之一,人口密集,抗打擊能力很差。抓住這一弱點,可以爭取日本不同美國靠得過緊,這對解決臺灣問題也是有利的。
國際上的關系,歸根結底都是利益關系,其關鍵又取決于力量對比。中國在發展力量的同時,對外還是要韜光養晦,減少樹敵,不過分刺激直接或潛在的強勢對手。由此看來,這次潛艇“誤入”日本領海事件,既是一個教訓,也能引發人們進一步的思考。
(原載香港《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