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間有著解不開的歷史恩怨,有預言兩國終會再有一戰,而導火索就是釣魚島,反觀日本年年都在釣魚島上搞小動作,而中國民間也年年開展“保釣運動”,釣魚島已經成為一顆雙方擦槍走火、爆發戰爭的定時炸彈。
釣魚島是長期以來困擾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近年中國的崛起,日本國內民族主義再次抬頭,成為“正常國家”的呼聲不斷高漲,中日之間圍繞釣魚島問題的矛盾和摩擦開始上升,日本國內有媒體形容,釣魚島需要由一場戰爭來解決歸屬。在這樣的背景下,釣魚島離戰爭似乎越來越近。
釣魚島問題由來已久
釣魚島群島位于北緯25°44’至25°56’、東經123°30’至124°34’之間,由五個無人居住的小島(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以及三個無植物覆蓋的巖礁(沖南巖、沖北巖、飛瀨)組成,總面積約6.32平方公里。其中釣魚島最大,面積約4.3平方公里,因此稱為釣魚島群島或釣魚列嶼。
釣魚島群島位于臺灣的東北和沖繩的西南,南距基隆102海里,北距沖繩首府那霸230海里,與琉球群島相隔沖繩海槽。因此,從地理位置上看,釣魚島群島正處于中日兩國的中央,但與日本領上又有著天然的分界。
中日釣魚島爭端起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發表的一系列主張對釣魚島群島主權的聲明引起了中國政府和海峽兩岸人民的一致強烈反對。而實際上日本竊取釣魚島群島的意圖和行動由來已久,早在1885年沖繩縣令局就根據日本內務省命令對釣魚島群島進行了調查,但當時他們已得知釣魚島群島是中國領土,為防止與中國產生糾紛而暫時擱置。至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已勝券在握,故通過“內閣決議”將釣魚島群島劃歸沖繩縣。同年4月17日,中日簽署《馬關條約》,中國被迫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因此釣魚島群島被日本長期霸占。
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本應根據《波茨坦宣言》和《開羅宣言》將從中國竊取的領土歸還中國,但日美又通過《三藩市和約》和《歸還沖繩協定》,在未經中國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將釣魚島群島“歸還”日本,引發中國人民的新一輪“保釣運動”。直至今日,中國民間的“保釣運動”從未停止。
島權歸屬爭執不下
針對釣魚島群島的主權,中日兩國歷年來都曾提出自己的主張,雙方在此問題上爭執不下。
日方對釣魚島群島主權主張的依據:
第一,釣魚島群島在1885年之前是無主地,中國沒有實際統治。 1972年日本外務省發表的《關于尖閣列島領有權問題的統一見解》中稱:“日本明治政府于1885年開始通過沖繩縣當局用各種方式進行現場調查,確認尖閣列島為無人島,而且沒有中國的統治痕跡。因此,日本政府才于1895年1月14日決定將其正式編入日本領土。”因此,日本稱釣魚島群島是日本通過發現而取得的固有領土,否認釣魚島群島是臺灣的附屬島嶼并通過《馬關條約》割讓而來。
第二,日本根據先占原則取得釣魚島群島的主權,并且已經對釣魚島群島實行有效統治。日本方面提出的證據是日本商人古賀辰四郎首先發現了釣魚島,并曾于1896年向日本明治政府租借“尖閣列島”中的四個島嶼進行開發經營,以此說明日本已經通過民間對釣魚島群島實行了有效統治。
第三,日本根據1971年6月17日日美歸還沖繩協定(《關于琉球諸島及大東諸島的日美協定》)取得釣魚島群島。美國于1951年9月8日與日本締結了《三藩市和約》,該條約未將釣魚島群島包括在第二條日本應放棄的領土之中,而是在第三條中規定了將包括釣魚島群島在內的北緯29°以南之南西群島,孀婦巖以南之南方諸島置于美國的托管制度之下。而中國對根據《三藩市和約》第三條將上述各島列入美國施政地區從未提出任何異議,說明中國政府并不認為對釣魚島群島享有主權。
第四,在日本的國際法學界中還有一部分的國際法學者認為,中國對釣魚島主張領土主權,是因為釣魚島是過去琉球國的附屬島,而過去中國是琉球的保護國。
中國對釣魚島群島主權主張的依據:
從釣魚島群島的形成和地理、地質特點看,釣魚島群島屬于中國。
第一,釣魚島群島從形成和地質特點上看是臺灣附屬島嶼。從釣魚島群島的形成來看,釣魚島群島與臺灣列島同屬遠古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產物,它與臺灣列島同時形成和升起;在地質上,釣魚島群島與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一起,都是臺灣北部近海的觀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脈延伸入海后的突出部分,是臺灣附屬島嶼的一部分;另外,在地質成分上,釣魚島群島是與福建、浙江、臺灣三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巖體。以上均說明,釣魚島群島與臺灣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第二,地理上看,釣魚島群島具有明顯的大陸架特征,是中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釣魚島群島的基層地形特點與祖國大陸的地塊相同,釣魚島群島周邊的海域朝著中國或臺灣方向的水深約為130米,離中國大陸越近越淺,從中國、臺灣方面來看,200海里的等深線從臺灣基隆海邊小島通過釣魚島、南小島、赤尾嶼向東北延伸,形成了發端于中國大陸的大陸架,釣魚島群島恰好坐落在這一大陸架的邊緣,形成大陸架的自然延伸。
第三,釣魚島群島與日本相隔沖繩海槽,構成中日大陸架的自然分界。沖繩海槽地殼厚度約為18.5千米至22千米,坡度很陡,可達100°,分別構成西部(中國東海大陸架)與東部(日本琉球島架)的陸坡。西部(中國東海大陸架)地殼厚度達30千米以上,為穩定的大型沉降盆地,而東部(日本琉球島架)地殼運動活躍,構造盆地形成時間較新,發育時間短,不穩定。由于沖繩海槽兩側的地質構造性質截然不同,因而沖繩海槽成為中國大陸架與日本大陸架之間的自然分界線,這在地理上說明了釣魚島群島決不可能是日本大陸架的自然延伸。
歸屬中國的歷史鐵證
釣魚島群島是由中國人首先發現和命名的。據史料記載,最早發現釣魚島的是明朝的楊載。1372年,明朝冊封使楊載奉命出使琉球,釣魚島位于楊載必經的航道上,楊載的船只停靠在釣魚島,并第一個駐足該島。
此外,中國自明代起就對釣魚島群島實施了有效管轄。明代的歷史文獻中有中國古代政府對釣魚島群島進行軍事防守的記載,說明中國古代政府早在那時就已經通過軍事手段對釣魚島群島進行管轄。
除了中國方面的歷史證據之外,日本和琉球方面的文獻也證明釣魚島群島是中國的領土而不是屬于琉球。日本最早有釣魚島記載的書面材料當算1785年林子平所著《三國通覽圖說》的附圖“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島之圖”。《三國通覽圖說》和五頁附圖中將釣魚島群島和中國大陸都涂成淡紅色,明顯標示出釣魚島群島是中國領土。
1719年日本學者新井君美所著《南島志》一書中提到琉球所轄三十六島,其中并無釣魚島。1875年出版的《府縣改正大日本全圖》中也無釣魚島。甚至直到1879年,中國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本就琉球歸屬談判時,中日雙方仍確認,琉球是由三十六島組成的,根本不包括釣魚島等島嶼,這些都說明釣魚島群島從來不是琉球的領土。
而日本在1895年竊取釣魚島群島后從未正式宣告,在日本官方檔中也沒有其管轄權在1895年以前及于釣魚群島的任何證據。如1880年中日兩國討論琉球地位問題時,日方出示的草案中,根本未提及釣魚群島。而且,日方一直主張的“明治二十九年敕令十三號”,事實上也僅是關于沖繩縣編制的地方行政編制法令,并非國土編入的敕令書,且其中根本沒有提到釣魚群島。就連1896年3月5日伊藤博文首相《關于沖繩縣郡的組成令》中,也只字未提“釣魚島”或“尖閣列島”。雖然1895年1月日本內閣就此作出了決議,但釣魚群島上一直未建立國標,現存的“國標”也是1969年5月15日即在得知釣魚群島海域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后,由石垣市建立的。因此,日本方面根本缺乏證明對釣魚島群島主權的歷史證據。
最后,從國際法原則看,釣魚島群島是中國領土。根據二戰后簽訂的國際條約,日本必須歸還釣魚島群島給中國。《波茨坦宣言》和《開羅宣言》中都強調日本把臺灣等從中竊取的領土歸還中國,而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的無條件投降條款,因此,二戰后同盟國簽訂的國際條約和中日之間簽訂的條約對日本都有拘束力。而《三藩市和約》和《歸還沖繩協定》由于沒有中國的參與和同意,日本與任何第三方就此問題所作的安排都是無效的,并對中國沒有拘束力。
“保釣行動”前仆后繼
由于中日兩國之間政府層面上盡力避免發生釣魚島沖突,因此中國民間多次自發組織和開展了保衛釣魚島行動。自1971年在紐約華人中興起,延續至1972年,一直都是全球華人的大活動,高潮時竟達到200余個。
1996年以后,香港和臺灣民間多次組織了保釣的行動。但是日本每次都派出軍艦攔截,只有極少幾次登島成功。香港保釣人士陳毓祥就在一次保釣行動中,入水時遭遇大浪不幸遇難。此后,臺灣金介壽和香港曾健成領導新一輪保釣行動,于基隆租用了上千艘漁船駛往釣魚島列嶼。礙于船只眾多,日本方面不便攔截,使參與者成功登陸釣魚島,并一同在島上揮舞“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以表示釣魚島是所有中國人的地方。
其后,日本政府向臺灣當局施壓,使臺灣當局修例限制漁船的航程。與此同時,李登輝亦在公開場合表示釣魚島是日本的,引起了許多華人的反感。
2003年12月26日由中國九一八愛國網、愛國者同盟網在廈門舉行全球華人保釣論壇,匯集了海內外華人代表30多人,并決定成立“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2004年3月24日中國內地的馮錦華等七人成功登陸釣魚島,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登陸釣魚島。
釣魚島在東海劃界中的地位
釣魚島群島只是東海大陸架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島,不適合人類居住,本身也沒有什么豐富的資源,為什么能引起日方如此大的興趣呢?主要原因還在于日本認為能通過占領釣魚島群島而取得在東海大陸架劃界中的優勢地位。據估算,如果釣魚島群島本身能擁有大陸架,它將會獲得超過1700平方米的大陸架。
但是,在1982年《海洋法公約》“島嶼的法律制度”中指出: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巖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眾所周知,釣魚島長期處于無人居住的狀態,這也說明釣魚島的地理位置、環境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這完全符合公約第一百二十一條第三款的規定,因此,釣魚島群島不可能作為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中的基點,更不可能擁有自己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
實際上,目前更多學者傾向于拋開釣魚島群島的主權問題在中日之間進行東海大陸架的劃分。如果在中日東海大陸架劃分中給釣魚島群島零效力,那么釣魚島群島的問題就會更易解決,而中日雙方在東海大陸架問題上也可以更加心平氣和地來進行溝通和協商。這一做法在目前的國際法體系中也是有例可循的。
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問題,中日東海劃界問題必將難以很快解決,因此中日兩國應從兩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礎上,更多地通過平等協商和溝通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維護合理的海洋權益。
(原載香港《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