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面對外國間諜、恐怖主義等多方面的挑戰和威脅,世界各國的情報機構看似都有些招架不住。如何承擔歷史和時代賦予它們反間諜和反恐怖的雙重任務,已經成為現代情報機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鑒于此種情況,各國政府機構紛紛拿出各種方案,來為自己國家的情報機構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美國情報機構改革“多管齊下”
有道是“國不能一日無君,軍中不能一日無帥”。美國“9·11”委員會就提議在美國情報機構設立一個“沙皇”來統率全軍,但是遭到了中央情報局代理局長麥克勞夫倫的強烈反對。麥克勞夫倫在2004年7月18日稱,這純粹是多此一舉。自從2001年“9·11”襲擊之后,現有的美國情報機構已經做了很大的調整,而且在保衛本土安全方面漸入佳境。麥克勞夫倫還說,他們曾成功挫敗了“基地”分子企圖襲擊美國的一系列的陰謀詭計。
但是,“9·11”獨立調查委員會早期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現有的15個情報機構其實是一片散沙,因為80%的國家情報財政預算都被五角大樓所控制。而中央情報局局長權力又十分有限,其他的情報機構一向把他下達的命令當作耳旁風。委員會最終的調查報告于7月22日出來。此次報告的重點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沒有及時阻止“9·11”悲劇的上演。
早在此之前,美國現任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杰伊·洛克菲勒就在福克斯電視臺的“福克斯星期日新聞”節目上表示,美國應該考慮一下是否應該設立一個情報大主管,也就是最高主管,來協調美國所有的情報信息。洛克菲勒參議員用“沙皇”(CZAR)這個詞來形容這樣的大主管。洛克菲勒說:“有人提議,應該設立一個‘沙皇’,或者一個受到制約的‘沙皇’,或者兩個共治‘沙皇’等等。我們暫且先把它放到一邊。我們將深入探討到底應該怎么辦:究竟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權力整合來進行呢,還是通過權力分享的方式來進行,想辦法讓各機構能夠更好地分享情報?”
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共和黨參議員理查德·謝爾比曾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抨擊美國情報系統工作不力。他呼吁采用新的方式偵察潛在的恐怖威脅。
他說:“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評估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情報工作,然后換一種思路來開展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情報系統是基于冷戰時期的斗爭形勢而設立的。它們雖然曾經輝煌一時,但是我們現在要打破傳統思想。我們要想一些以前沒有想過的東西,因為恐怖分子所做的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同時,在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工作的民主黨參議員卡爾列文也振振有詞地表示:“我們要有創造性地進行思考,要動用我們大腦的想像力,不能僅僅看我們取得了什么、我們思考過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問一下,我們還沒有想到什么。”
不過這兩位參議員都沒有具體說明,究竟應該如何打破常規、改革美國情報系統。而布什也曾表示過:“目前可能是整頓和改革我們情報服務的時候了。”
在諸多改革建議中,最具震撼力的是,組建一個類似英國軍情5處的國內情報局,代替聯邦調查局反間諜和反恐怖事務的職能。這項建議是前中情局長詹姆斯·伍爾西在一次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主辦的午餐會上提出的。他說:“我認為我們有必要認真考慮設立一個類似英國軍情5處的機構,專門負責國內情報的搜集,尤其是同恐怖襲擊有關的信息。”
美國著名的智囊機構蘭德公司也有類似的提議,在其近日出臺的一份報告中,建議美國從盟國身上獲取經驗,改進情報搜集的程序和方法。報告指出,美國盟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和澳大利亞等)的情報機構都具有免于執法機構起訴的權力,不僅如此,它們還都以搜集、分析和交流有關恐怖主義和其他犯罪活動的情報為基礎進行獨立運作。如果美國情報部門擁有同樣的運作機制,就可以避免在情報搜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失敗。
英國情報機構到處“招兵買馬”
曾經高度保密的M15甚至玩起了新潮,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詳細列出了招聘的職位和要求。據悉,此次招募的主要是情報搜集人員、分析員、安全保衛特工、外勤監視特工和語言專家。語言專家中又數精通阿拉伯語的人士最受歡迎,其次是懂俄語和土耳其語的人。此外,M15還招收法語、波斯語、土耳其語和泰米爾語的情報翻譯員。
這次軍情5處大規模征召新特工,除了像內政大臣布倫基特所說的“英國處于危險狀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M15失誤不少,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很大不滿,要求它進行反省和改進的呼聲不斷。
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后不久,美國情報部門的一份報告指責稱,M15早就知道“運動鞋爆炸者”理查德·雷德與制造了“9·11”事件的一名恐怖分子交往甚密,卻沒能阻止雷德登上美洲航空公司的63號航班,差一點釀成又一起悲劇。
最近英國議會的一個調查委員會又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英國的情報機關在2002年印尼巴厘島恐怖爆炸案發生前“判斷嚴重失誤”,造成了英國利益的重大損失。在當時遇難的190人中,有24名英國公民。委員會認為,M15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應該立刻對該機構進行評估。據熟知M15運作的人士介紹,新招募的人員在通過嚴格的訓練和考試后,大部分將被分配到A4部門。這個部門專門負責監視行動。他們將成為跟蹤和監視專家,24小時不間斷地對恐怖犯罪嫌疑人實施監控。其他新人則將分別被派遣到A、G和T部門。A部門負責情報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預計將補充不少既精通外語又懂情報的語言專家;分配到G部門的特工將從事國際反恐行動,主要對付極端分子;而T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安全保衛工作,還將協助保護女王等重要目標的安全,防止他們成為“基地”的襲擊對象。
此外,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一直蒙著神秘面紗的英國從事海外情報活動的秘密情報處即英國軍情6處也已經開始擴大招收諜報人員,以應對恐怖主義威脅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
軍情6處成立于1909年,主要從事國外情報的搜集和反恐怖活動。系列間諜影片《007》中的男主角詹姆斯·邦德就是以軍情6處間諜為原型創作的。“9·11”事件后,雖然對“基地”組織的打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據報道,部分“基地”的支持者可能加入了其他類似組織,從而給全球反恐行動增加了很大難度。在這種背景下,軍情6處搜集情報、幫助制定國家安全政策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盡管有擴招任務,但估計軍情6處并不會因此變得更加透明。
據報道,擴招后軍情6處的諜報人員總數將達到2000名。據報道,軍情6處在伊斯蘭國家招募的諜報人員人數將有所上升。此外,招募新人時還將考慮增加有商業背景的情報人員。軍情6處的工作重點——恐怖主義、武器擴散、政局不穩、犯罪活動和販賣毒品都被認為與英國國家安全有著直接關系。
澳大利亞情報機構“權力收歸中央”
據澳大利亞新聞網2004年7月19日報道,國家評估辦公室主任——菲利普·弗拉德向總理霍華德遞交了一份200多頁的情報調查報告。這份報告調查了大概每年都花費國家5.4億澳元的五大澳大利亞海外情報機構。在這份報告中涉及了3起事件的情報調查,其中包括巴厘島爆炸案、伊拉克戰爭是否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2003年發生在所羅門群島的救援任務。如果澳大利亞政府通過了這個報告,那么澳大利亞海外情報機構將會進行一次“大變臉”。據內部人士透露,假如這些建議被采納的話,它們將會在未來的幾個月中貫徹實施。
而直接隸屬總理辦公廳的王牌機構——澳大利亞國家評估辦公廳將成為這次“整形手術”中最大的受益者。為了讓它“舊貌換新顏”,政府將會撥款1300萬澳元。此外在與海外情報機構的合作領域中,它還會大展拳腳。而“深陷泥潭”的澳大利亞國防情報局會被一腳踢入“冷宮”。它以后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戰地指揮官提供“精確的”軍事情報,沒事少來插手像全軍戰略這樣的重要事務。
俄羅斯重建克格勃重在“懷舊”
根據普京的命令,俄羅斯將聯邦安全局、對外情報局和聯邦保衛局合并,成立國家安全部。而12年前,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正是把當時權力極大的克格勃一舉拆分為這3個局的。葉利欽認為,集情報、安全、保衛等職能于一身的克格勃一旦失控,自己的寶座將面臨威脅,必須分而治之。
隨著昔日的克格勃風光不再、俄羅斯國內民族矛盾的激化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俄聯邦安全局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等行動中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車臣分裂分子等勢力已成為俄羅斯的心腹之患,成為俄羅斯國家安全和統一的直接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機構急需加強。
據報道,聯邦安全局局長帕特魯舍夫將升為俄羅斯國家安全部部長。帕特魯舍夫有權決定俄羅斯國家安全機構內部執行管理委員會的結構、規模和人員組成,可以說集國家安全事務大權于一身。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一位副局長指出,普京此次大幅度重組國家安全機關,是俄政府機構精簡改革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提高安全部門的工作效率,打破機構重疊、職能混亂的現象,有利于保障政令暢通和機構的精干高效,更有力地打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外國間諜。
日本情報機構改革上演“模仿秀”
日本向來就有抄襲他國的癖好,而且在這方面堪稱高手。在情報機構改革方面,它同樣也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日本內閣情報調查室準備從現有的150人的規模擴展到1000人,其目的就是要在近期建立起一個如同美國“中央情報局”或以色列形“摩薩德”那樣的情報機關。
日本國內情報收集工作分散在六七個部門中,其中包括內閣一些省廳、日本內閣府和自衛隊。在所有情報部門中,角色最關鍵的是日本防衛廳情報本部、直接聽命于首相的內閣情報研究辦公室和主要負責防止國內顛覆行為的公共安全調查機構。
但是,這些機構規模都十分小。例如:內閣情報研究辦公室只有約120人,而在美國,與內閣情報研究辦公室級別相當的中央情報局人數超過1萬。還有,日本不同情報部門之間基本不進行情報交流。針對這種情況,日本防衛廳長官石破茂去年4月底在富士電視臺一檔訪談節目中表示,日本政府將調整、擴人和統一現有的情報系統,使之成為一個真正行之有效的情報機構;只有這樣,日本的反間諜能力才能提高,情報能力才能加強。去年3月31日,日本外相川口順子在接受英國《泰晤士報》采訪的時候指出,日本將大力加強人力情報,讓日本也擁有007那樣的成功情報人員,從而降低日本遭受恐怖襲擊的可能性。
在采訪中,川口順子坦言,日本面臨的安全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日本已經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一個潛在目標。包括日本首相小泉都承認,已經有很多情報顯示,日本有可能遭受恐怖組織的襲擊,而在日本出兵伊拉克之后,這種危險越來越大。
川口順子說,避免恐怖襲擊的最佳辦法就是盡可能在情報工作上多下功夫,加強搜集情報特別是人力情報的能力,加強國內各部門的合作,增強與盟國情報機構的聯系。這位日本女外相表示:“日本當然愿意與盟國的情報機構合作,但我們不了解英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與我們合作。我們在007電影中看到,英國的情報機構相當優秀。我們希望能從英國那里學到很多東西。就日本而言我們希望最大程度的合作。”
實際上,日本已經加大了人力情報的培訓力度。以小平學校為例,現在每年都有50名年齡在35歲以上的自衛隊隊員接受為期一年的嚴格的語言訓練。中文、韓文和俄文是訓練的內容。他們的語言能力需要達到外文系畢業生的水準。
情報機構改革為何驟然成風?
第一,有句話說得好:“此一時彼一時,不能同日而語也。”用這句話來形容如今各國情報機構的機制和狀況是再合適不過了。隨著時代的變遷,情報機構也被賦予了更多、更艱難的使命。以前的情報機構針對的對象只是國家與國家的斗爭,而現在卻是面臨著不以國家為載體的“基地”恐怖威脅。它不再僅僅扮演搜集他國情報和偵查他國動向的角色,還要嚴密監視恐怖主義的一舉一動。如果各國情報機構過去面對的是有形的敵人,而現在還要加上無形的敵人。也就是它要背負著反間諜和反恐怖的雙重任務。恐怖主義分子無所不在,幾乎成了各國所面臨的頭號大敵,人們幾乎都是“談恐色變”。就連世界上情報機構最為發達的美英等國,由于未能得到準確情報,吃足了恐怖襲擊的苦頭。 第二,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令世人咂舌,情報機構更是要走向高科技的最前列,成為高科技的急先鋒。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更多的恐怖分子和反政府武裝同樣不肯放過利用這樣一個機會。他們會不惜采用一切科技手段來成就自己的大業。
對于各國政府來說,誰不希望擁有像好萊塢大片中那樣的極端科技,讓自己在反間諜和反恐怖的情報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各國情報機構在這方面的改革也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第三,上述兩點對于情報機構改革來說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問題在于,無論情報機構表現得多么好,政治家們還是會給情報機構施壓,以圖得到他們想要的答案。所以如果有政治家說你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那么你就無能為力了。以美國為例,中情局(CIA)受美國總統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直接領導,行動遍布全球,從提供經費支持外國政府的反對派到制造政變無所不能。在國內,中情局則以反間諜為己任,兼顧調查不同政見者的活動情況。局長本人由總統親命,職權極大。該局無傳訊、執法權,也不具有對美國國內安全負責的職能。如果說“9·11”的失誤能簡單地歸罪于布什政府無暇從眾多虛假情報中分離出有用信息的話,那么在薩達姆是否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上,白宮和中央情報局之間的沖突就更具有戲劇性了。白宮相信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論斷,絕大部分是建立在主觀猜測基礎上,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情報證據基礎之上的。
這時,政治對于情報工作的微妙影響就開始顯現了。在布什、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等人的強大壓力下,中情局沒有一名職業情報人員敢于公開站出來,就薩達姆沒有違禁武器下一個肯定的結論。美國廣播公司的報道指出,美國中情局前局長特內特的辭職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久,特內特的辭職更像是為布什盡了一份義務。美國前中情局局長特納就指出:“必須有人接受失敗,我想,他(特內特)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意識到他必須做些什么。”特內特在接受“9·11”獨立調查委員會質詢時指出,薩達姆不會先發制人地對美國發動生化武器襲擊,而且也沒有任何情報能使國會能快速決定攻打伊拉克。特內特是前中情局局長,去年6月初因為個人原因辭職,但所有的分析都認為,特內特只是這場政治斗爭的替罪羊。其實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只存在于美國,其他國家的情報機構同樣上演替罪羊的悲劇。
(李貞剛薦自《山西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