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陸軍航空兵組建于1986年11月,其編制體制幾經調整,于20世紀90年代初得以固定下來。目前,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并且根據情況在進一步增編。其基礎為原空軍的校射機部隊。隨著這一新兵種的建立,印度陸軍從此有了自己的“空中機動和打擊部隊”。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印度陸軍航空兵日趨壯大,極大地增強了陸軍“空地一體”的作戰能力,已成為陸軍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空中機動和空中打擊力量。
編制裝備
印度陸軍航空兵由陸軍司令部控制。在陸軍司令部設有陸軍航空兵處,專門負責陸軍航空兵的業務工作。東部、西部、北部、中部及南部各大軍區均編有陸軍航空兵室,負責本軍區的陸航業務工作。印陸軍航空兵在編制上采取的是“中隊-分隊”式結構。中隊為最大建制單位,下轄若干個分隊(數量不固定,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為4~5個),分隊是基本作戰單位。目前,印陸軍航空兵編有200余架直升機,外加部分固定翼飛機,總計300余架。共編成9個中隊,40個分隊,其中作戰分隊31個,獨立分隊5個,攻擊分隊4個。通常每個中隊編制15架直升機、50余輛作戰車、4輛導航車、480余人;分隊編制5架直升機、16輛作戰車和1輛導航車。其裝備維修、保養由陸軍電機工程部隊負責。所配備的直升機種類較為復雜,主要有國產“獵豹”、“印度豹”和從俄羅斯進口的米-24D、米-25、米-35、米-8、米-17、米-26等。
米-24D、米-25、米-35是印度陸軍航空兵裝備的主戰武裝直升機。米-24D最大時速370公里,巡航時速295公里,最大航程750公里,作戰半徑160公里,續航時間4小時,實用升限4500米,最大載彈量2000公斤。主要武器裝備有1挺4管12.7毫米機槍,射速3200發/分,短翼有6個掛架,可掛載4個57毫米榴彈發射器,每個可裝32枚火箭彈,或掛100~500公斤炸彈,翼尖可掛4枚反坦克導彈,具有較強的火力、機動力和裝甲防護能力,是比較先進的反坦克直升機。米-25為米-24D的出口型,其改進型為米-35。米-25和米-35的性能與米-24D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是米-25和米-35機頭下方裝有1門23毫米機關炮。
“獵豹”的原型機是法國航宇公司的SA-315B“美洲駝”直升機,是一種多用途輕型直升機,尤其適合在高原使用。該機最大時速210公里,巡航時速167公里,最大航程500公里,作戰半徑200公里,實用升限4267米,可載7人,戰場救護時,可裝1~2副擔架及搭載1名醫務人員。救援時,可裝配提升能力為160公斤的救生絞車。印還自行研制了一種“獵豹”式武裝直升機,可攜掛4枚空地導彈。“印度豹”的原型機是法國航宇公司的“云雀-3”。它是一種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最大時速210公里,巡航時速190公里,最大航程620公里,實用升限3200米,載運量2300公斤。機上載有1挺7.62毫米機槍,1門20毫米加農炮,還可外掛4枚導彈或68毫米火箭艙。
米-8、米-17、米-26是印度陸軍航空兵裝備的運輸直升機。主要用于運送人員、武器裝備與補給物資等,為提高其自衛能力,直升機上也裝有機槍、火箭等武器。
米-8直升機的最大時速260公里,巡航時速225公里,最大航程465公里,實用升限4500米,最大載運量4000公斤,每架可載28~34名人員。救護時,座艙內可裝12副擔架和1副可供醫務人員用的折疊座椅以及其它供傷員用的氧氣設備等。
米-17直升機是米-8的改進型,由于其發動機功率大,飛行性能優于米-8。其最大時速250公里,巡航時速240公里,最大航程495公里,實用升限5000米。每架可載28~32人,救護時座艙內可裝12副擔架,最大載運量4000公斤。
米-26是一種重型運輸直升機。最大時速295公里,巡航時速225公里,最大航程800公里,實用升限4600米。米-26的最大內載和外掛載荷均為20噸,可載85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或2輛步兵戰車或3輛反坦克炮運載車,主要用于運送人員和貨物。
作戰運用
對陸軍航空兵的運用,印軍強調必須充分發揮它的高度機動性、靈活性和強有力的攻擊力,以達到快速部署、應急機動、支援作戰的目的。戰時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施空中偵察,及時獲取并提供情報。印軍非常重視發揮陸軍航空兵的空中偵察功能。強調在地面部隊遂行地面偵察和無線電技術偵察的同時,陸軍航空兵使用直升機綜合運用各種技術器材進行戰術空中偵察,主要采用目視偵察、照相偵察、雷達及紅外線偵察、遙控偵察等手段,以查明對方進攻體系或防御陣地編成、火力配系、防御前沿、工事構筑及障礙物設置、指揮所、通信樞紐、倉庫及其它設施的配置、防御間隙、警戒陣地、可供實施機降的地域及空投點等,以此判明對方攻防部署的強弱點;通過空中偵察,查明作戰地區的地貌特征、天然障礙、道路、橋梁、水系、氣象和地形對部隊機動、作戰的影響等;此外,印軍還強調,必須實施不間斷的偵察,及時為指揮官和司令部提供準確的戰場信息。在重要方向,要求指揮官親自乘直升機觀察,通過不間斷偵察獲取情報,適時指揮地面部隊行動。偵察時多為單機行動,一般采用連續偵察和多次進入目標上空盤旋的方式,持續時間約1~2個小時。
2.廣泛使用武裝直升機對地面部隊進行近距離空中火力支援。廣泛使用直升機發射導彈,使用航炮、火箭彈、機槍等武器實施空中火力支援,可以有效地攻擊敵目標,有力地配合地面部隊作戰。因此,印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直升機的空中火力支援作用。進攻作戰中,陸軍航空兵主要用作地面部隊開進時的反炮戰火力、進攻前的火力準備及沖擊時的火力掩護。開進時的反炮戰火力主要突擊對方炮兵、戰役戰術導彈以及對部隊開進威脅最大的目標,以保障進攻部隊順利開進。進攻前的火力準備主要突擊對方縱深內的炮兵陣地和部隊集中配置地域,破壞其防御設施,消滅敵有生力量,打亂敵防御部署。為地面部隊沖擊提供掩護火力時,主要突擊對方縱深的預備隊、炮陣地、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及后勤補給等重要戰術目標,并配合地面部隊抗擊敵反沖擊,確保地面部隊突破敵防御陣地,向縱深發展進攻。防御作戰中,陸軍航空兵可用作反炮戰火力,配合第一梯隊實施立體反沖擊或伏擊等。目前,印武裝直升機攻擊距離可達到40~60公里,已具備戰術全縱深的攻擊能力。
3.山地作戰時對淺近縱深目標進行機降滲透,實施垂直包圍。印軍認為,在進行山地作戰時,由于山地的特殊地形使敵防御陣地分散,防御間隙大,且“無人區”多,對方也難以控制,加之在山地作戰中正面仰攻往往不能奏效,包圍、滲透則可出敵不意,易于取勝,以直升機機降實施滲透或包圍特別有效。因此,機降滲透、垂直包圍是實施機動作戰的重要手段。目前,印軍已經具備營規模直升機機降作戰能力,其直升機機降一般以連為單位。機降一個連約需一個直升機隊,最多出動8~10架運輸直升機。實施機降滲透襲擊時,以分隊規模為主。一般采取“蛙跳”戰術,通常在主力發起進攻之前或之時,將突擊部隊或準軍事部隊機降于對方后方或翼側。其任務是:在對方縱深設置攔阻陣地,斷敵退路,阻其預備隊增援或調整部署;襲擊對方重要戰術目標,打亂對方指揮控制、火力支援和正常補給系統;在對方翼側和縱深占領戰術要地,以利隨后的進攻。滲透分隊派出距離不能超過軍、師火炮的射程,活動時間視本身保障能力而定,要求選擇優秀指揮官擔任滲透分隊指揮官。如己方掌握了制空權,空情及氣象條件有利于己方,對方縱深內又有便于機降的地域,這時則可以采取垂直包圍的方式,以較多的兵力實施機動,輔以其它包圍方式,奪占重要目標,如山口、制高點、交通要道等,實施垂直包圍時,首先以各種火力對機降地域實施火力遮斷,并對對方縱深內的反機降部隊進行壓制,阻止其接近機降地域,為機降部(分)隊創造條件;機降部(分)隊充分利用火力突擊的效果,選擇隱蔽路線,在預定地域實施機降,并迅速展開,奪占對方縱深目標,對敵陣地形成分割包圍態勢,爾后以積極的戰斗行動配合正面進攻,全殲守敵。
4.遂行反直升機作戰和作戰保障任務。印度近年來加強了直升機空戰理論的研究,并引進了可攜帶近距空空導彈、機炮、火箭彈等執行空戰任務的米格-25和米格-35武裝直升機,印軍認為,山地作戰中,使用武裝直升機打擊低空、超低空飛行的敵方直升機,實施直升機空戰,對于奪取局部制空權有重要意義,此外,印軍認為,陸軍航空兵還可作為專門的空中力量,支援包圍迂回部(分)隊的戰斗行動;山地戰斗中地面機動保障能力脆弱,保障能力有限,師以上部隊可專門配備運輸直升機,以遂行后勤保障任務;在裝備電子戰直升機以后,其陸軍航空兵將具有一定的電子戰能力,可為地面部隊提供一定的電磁保障。
5.實施空中運輸、空投和空中救護。印軍根據自身山地、高原作戰地面機動保障能力脆弱,保障能力有限的情況,注重發揮陸軍航空兵的空中保障作用。近幾年,加強了陸軍航空兵運輸、空投和救護的訓練,廣泛利用陸軍航空兵前送火炮、車輛、彈藥、油料等作戰物資;空投物品,提供持續不斷的補給;運送部隊和指揮所進行戰場轉移、后送傷員、擔負戰場救控工作等。尤其是引進俄羅斯的米-26重型運輸機后,其空中運輸能力進一步增強。
6.廣泛運用于特種條件下的作戰。由于直升機具有高度的機動力和火力,因此,它適于各種復雜地形條件下的作戰。在山地作戰中,印將直升機主要用于機動兵力兵器,增援地面部隊;用于控制陣地,突擊敵支撐點,空降小股部隊實施滲透襲擾作戰;用于偵察、監視、預警、指揮和通信聯絡。山地作戰時一般采取單機或雙機行動,即使實施中等規模機降和空投,也拉開距離,分批抵達。在叢林地作戰中,可利用直升機向無路可通的叢林地帶空運人員和裝備,或將部隊空運至預定地點設伏。在沙漠地作戰中,可充分發揮直升機的作用攻擊敵裝甲目標。
發展趨勢
1.加大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步伐。近年來,印度采取“國防建設與國民經濟建設并重,優先考慮國防需要”的方針,引進技術與自行研制相結合,大力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印度陸軍航空兵目前還存在著直升機數量少、裝備陳舊、攻擊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問題。為增強陸軍航空兵的戰斗力,謀求邊境局部戰爭中的優勢,印度大力更新換代陸軍航空兵的武器裝備。一是增加直升機數量,提高直升機質量。印陸軍航空兵雖然已初具規模,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較大差距。武裝直升機的數量較少且多為第一代直升機,性能也明顯落后,這對于擁有100萬陸軍的印度來說,顯然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所以印度計劃大力發展直升機,增加直升機的數量和提高直升機的質量。二是引進和自研相結合,注重發展適合本國使用的直升機。由于印度周邊地形復雜,環境惡劣,多高山,迫切需要發展適合高原山地作戰的直升機。因此,在原型機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本國的特點,印研制了部分新型機。如根據“云雀-3”直升機技術,自行研制了“印度豹”直升機,根據法“美洲駝”直升機技術,自行研制了“獵豹”直升機。“獵豹”直升機在近期的克什米爾地區戰斗中,有力地配合地面部隊行動,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印與德MBB公司達成生產ALH先進輕型直升機的協議。根據此協議,將由德MBB公司提供技術,由印斯坦航空公司仿制生產,這種新機型部分已經裝備部隊,印度計劃在近期內生產并裝備更多的這類機型。三是重點發展武裝直升機,配套發展其它直升機。目前,印度陸軍航空兵裝備的米-24D、米-25、米-35均屬于第一代武裝直升機,主要執行對地攻擊和反坦克的任務,攻擊能力有限,命中率低,探測能力和機動性弱,無隱形能力,其性能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戰場作戰的需求。為了提高陸軍航空兵的戰斗能力,印度陸軍計劃從美國和俄羅斯引進先進的攻擊直升機,其備選方案主要為美國的AH-64、俄羅斯的米-28和卡-50。
2.改進訓練體制,以訓練求質量。根據陸軍制定的《2015年部隊結構》發展計劃,印陸軍航空兵將在增加訓練經費的同時,對陸軍航空兵的訓練內容進行調整,在戰爭準備上由準備應付大規模戰爭,改為重點應付地區局部戰爭和中低強度沖突。并增加實地演習科目的數量,以應對地區性局部戰爭和中低強度沖突為作戰目標,加強無預先通知的演練、合成訓練、遠程奔襲作戰訓練、快速派遣機動訓練和特種作戰訓練等,以求全面提高陸軍航空兵的實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