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美國當地時間5月14日上午11時,在飽經25天的狂轟濫炸之后,美國海軍的“美國”號常規動力航母(CV66)緩緩沉入1829米深的大西洋,“光榮”地結束了長達40年之久的“戎馬一生”。
“美國”號航母隸屬于大西洋艦隊,排水量8.4萬噸,長319米,曾經為美國海軍立下過汗馬功勞。
它制造于1961年,1965年正式加入海軍。到1996年退役為止,這艘8.4萬噸的龐然大物幾乎參加過美軍所有重大沖突,包括越南戰爭、美利(比亞)沖突、海灣戰爭、索馬里和海地的維和行動、波黑“持續自由”行動等。它先后獲得過5次“戰斗之星”,3次“海軍集體嘉獎”,3次“部隊優異獎”和7次“遠征獎”。
1968年、1970年和1973年,“美國”號航母3次受命前往西太平洋,參加越南戰爭。1986年,美國和利比亞在地中海發生武裝沖突,“美國”號航母同另兩艘航母一起,在錫德拉灣海戰中給利比亞海軍造成了沉重打擊。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部署在紅海的“美國”號航母是第一批向伊拉克發起攻擊的美軍部隊,其快速的反應能力和精確的攻擊能力給國際軍事觀察家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正是鑒于其“出色戰績”,退役以后還一度充當了美軍科研及訓練航母,為美國海軍貢獻“余熱”。
曾在“美國”號服役的老兵、現任“美國”號老兵協會信托人佩爾蒂埃聞訊悲喜交集。他說:“對于稱為‘美國’號的戰艦以這種方法離去而感到不快,但對于將沉沒大海的‘美國’號仍能為國效力而高興。”以國家名字命名的戰艦大多比較敏感,例如于1939年,納粹德軍領袖希特勒擔心,一旦“德國”號戰艦被擊沉會影響軍方士氣,所以“德國”號因此易名。
美國海軍副司令內曼在致佩爾蒂埃所屬組織的信中表示:“‘美國’號的沉沒將對美國國防作出重要及最后的貢獻。‘美國’號的遺產將會作為新一代航空母艦的參考樣本。”
根據美國海軍武器系統司令部發言人介紹,失去動力的“美國”號航母,于4月19日被拖離費城舊軍港前往目標轟炸區。試驗期間,美國海軍動用各種先進武器,對航母實施了一系列空中、水面及水下的“飽和式”實彈攻擊。航母本身也在多處被安裝了高爆炸藥,根據海軍武器系統司令部事先精心策劃的“菜單”進行一系列爆炸試驗。
這次航母轟炸試驗共耗資2200萬美元,目的是測試“航母在遭受各種類型武器攻擊時的穩定性能”。技術人員在航母上安裝了數百套傳感器和攝像機,記錄所有的試驗數據,用來更新美國海軍造船部門目前仍在使用的二戰時期的艦艇抗毀性能數據。
據悉,此前從未試過有如“美國”號般龐大的戰艦被炸沉,軍方希望藉此測試航空母艦的抵抗能力,給予現行研發的戰艦作參考。
20世紀60年代以后,美軍武器裝備發展基本沿用威脅評估-立項-招標生產-裝備部隊這樣一條思路進行。在這一過程中,不合理的得以糾正,合理的加以利用或補充,保證缺陷不帶到部隊。因此,利用退役航母進行試驗,在最大限度近似實戰的情況下找出裝備研制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注意的關鍵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過此次試驗獲得的數據,對于整個美國軍事造船業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美國海軍造船業的研究人員,在某些領域至今仍在使用二戰時期的計算數據,這顯然已經不能符合現代要求。另外,進入2005年以來,印度、韓國、日本等一些國家都表現出發展本國航母的意向。為了保持在全球軍事領域的領先地位,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發展新一代航空母艦對美國來講顯得尤為重要。
縱觀全球各國,能夠對美軍航母造成威脅的海軍并不多。在美國國防部秘密組織的一次以臺海沖突為背景的計算機指揮模擬演習中,美軍模擬了在臺海發生戰事的情況下,派出三個航母編隊趕往西太平洋海域。但模擬演習結果卻令美國大失顏面。為了避免進入乙方反艦導彈的射程,美軍三艘航空母艦不得不遠離海岸,結果航母上載的250架戰機作戰半徑根本不足以覆蓋乙方的大陸境內。
據五角大樓“戰爭評估室”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二十年內,中國將能夠利用商業衛星及漁船等船只跟蹤美國航母。一旦美中開戰,中國的大批巡航導彈只要有一兩枚成為“漏網之魚”,便能夠打穿美國的航母。參與該研究方案的一名分析家表示,屆時美國總統不但不會呼喚“快派航空母艦去”,反而會呼叫“航空母艦快躲開”。因此,此次美軍就航母抗打擊能力進行試驗,其背后深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為了準確試驗和評估航母的抗打擊能力,美國海軍曾做過多種方案,如計算機數據模擬、毀傷量化分析、材料抗毀試驗等,但無論哪種方式都不能對整個航母的抗打擊性能做出全面、系統的評估。因此,美海軍在無奈之下也只能出此“笨招”——“自己打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