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計劃研究的重點是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以及相配套的情報、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此外還要求研究包括部署在太空中的天基成像雷達、天基紅外探測器和裝載在飛機上的光學探測系統等高技術的配套設備。
“星球大戰”計劃是美國與前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產物。里根政府企圖通過實施這一計劃為美國建立一個防御前蘇聯大規模核襲擊的保護網,使前蘇聯上萬枚核導彈成為“沒有威力和過時的東西”,進而控制外太空。
絕密項目早已啟動,
“四大殺手”個個驚天動地
令外界感到絕對意外的是,五角大樓早已悄悄地展開絕密太空戰項目的研究,并且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的經費,其中四大太空戰項目已經接近實戰部署。這四個項目是:“微型殺手”衛星、“上帝之棒”天基武器、天基“魔鏡”激光和天基電波武器。
“微型殺手”衛星:這種微型衛星的用途就是阻斷或者摧毀敵方的軍用偵察和通訊衛星。在“星球大戰”計劃中,曾設想采用代號“亞瑟王之劍”的天基激光器等對來襲導彈攔截。美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在1985年9月,美國曾進行過一次反衛星攔截試驗,反衛星導彈自動追殺了位于距地球512公里軌道上運行的一顆廢棄的美國衛星。這次試驗的成功為“殺手衛星”的作戰構想提供了實踐支持。按照“星球大戰”計劃的設想,可以將上千枚“智能卵石”部署在450公里高的軌道上。作戰時,“智能卵石”依靠自身的火箭發動機推動,自動追殺對方的衛星或來襲導彈。
據介紹,“智能卵石”攔截彈實際上就是一種小衛星,長1米,直徑100~130毫米,凈重只有幾公斤,裝有高精度制導系統、激光雷達及兩臺高性能小型計算機等,可以看到數千公里外建筑物大小的目標。一旦發現目標,“智能卵石”立即加速到每秒600米的高速,同時像“孔雀開屏”一樣,打開身上的折疊傘形殺傷增強聚脂薄膜板,薄膜上分布著許多小球。可膨脹的聚脂薄膜與高密度的小球組合使用,可達到碰撞并摧毀目標關鍵部件的目的。
“上帝之棒”天基武器:“上帝之棒”又名超速棒,可以從太空襲擊任何位置的地面目標。這種超速棒重達100公斤,從一個太空軌道平臺上發射,以每小時11592公里的速度襲擊目標。據透露,該武器是從太空向地面的目標發射鎢、鈦或者鈾集束,其所產生的威力相當于一顆小型原子彈。
天基“魔鏡”激光:天基激光武器系統是一種以太空為發射基地的尖端激光武器,較之以前的陸基激光武器,它的覆蓋面更廣,更易于捕捉目標。預計承載作戰任務的天基激光武器集成飛行器運行在1300公里高空,激光武器的有效射程達5000公里,可摧毀9~11公里高空的彈道導彈。美軍目前有一個框架性的計劃,即在2012年前發射一套集成的激光武器裝置,而一旦這項尖端武器系統試驗成功,將會推動它在全球的部署,最后建成一個天基激光武器平臺。到那時候,美軍可以用一小束激光擊落任何來襲導彈。
天基電波武器:這是一種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人為地制造地震、海嘯、暴雨、山洪、雪崩等自然災害,以實現軍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它將無線電波化為武器,能“殺人不見血”地摧毀大小目標。據透露,這種武器集成系統威力驚人,破壞性極大。該系統的特點在于,地球大氣層、離子層和磁層既是直接作用的對象,又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干擾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定位裝置,造成對手的航天器、導彈、飛機以及地面控制系統和電子裝置癱瘓,而且將會直接使對方的輸電網絡、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等設施遭到巨大破壞。
“星球大戰”的正式名稱是“戰略防御倡議”,其主要是建立以反彈道導彈武器為主的多層綜合防御系統,用以在可能發生的核大戰中攔截并擊毀對方發射過來的彈道導彈,保護美國及其盟國。該計劃打算從地面到3萬多公里高空,設置足以遮蔽、覆蓋美國本土的“空間盾牌”,并具備攻防兼備的打擊能力。
1983年,里根總統首次提出“星球大戰”計劃,1983年4月1日獲國會批準。“星球大戰”計劃出臺伊始,引起強烈反響,除日本外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支持這項計劃,特別是前蘇聯主張禁止太空軍事化。西歐國家中法國的反對態度最為明確,前聯邦德國決定不以政府名義參加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其它國家態度都不積極,挪威、丹麥、蘇蘭和奧地利都宣布不參加“星球大戰”計劃,荷蘭、比利時態度曖昧。另外,計劃公布后,美國40多名科學家聯名發表聲明,指出該計劃將冒政治上的極大風險;而前國務卿基辛格以及布熱津斯基、前國防部長溫伯格等人則表示大力支持。
但是,隨著美俄核力量對比的變化,克林頓政府在1993年5月宣布結束“星球大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