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杰
八年抗戰,中國人民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長城。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在敵后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斗爭的同時,還通過出版的愛國圖書報刊,進行著文化上的抗日斗爭,以打擊敵人,鼓舞人民。這些抗日文化藝術作品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延安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政治宣傳機構成為當時抗戰文化的一個中心。由我黨領導的《解放日報》《新華日報》《解放》(周刊)、《群眾》(雜志)、《八路軍軍政雜志》《晉察冀畫報》等成為宣傳我黨抗日主張的重要報刊。由于戰爭時代條件匱乏,出版發行的抗日愛國圖書和期刊的印刷數量有限,流傳至今的都已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這些在當時凝聚了眾多文化、宣傳、出版工作人員心血的刊物,及時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為堅定全民的抗戰信念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活躍在第一線的戰地記者和攝影師飽含激情地拍攝和報道,如今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戰中流砥柱的歷史見證。他們當中的范長江、吳印咸、沙飛和逝世后被追認為共產黨員的鄒韜奮等,都以他們不朽的業績,書寫了現代新聞史上光輝的一頁。在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之際,我們在紀念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時,也應記住那些在文化、藝術、出版等領域為抗戰貢獻力量的前輩先賢。
再現一個國家特定歷史時期重大事件的圖書報刊和文藝作品,自然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抗日紅色書刊這種的大背景下所產生的歷史遺存,皆為國人情感所系,具有收藏、整理和研究的群眾基礎。筆者積三十年心血,潛心收藏紅色書刊,從千余件藏品中精選的鮮活史料,以此紅色的抗戰畫卷來展現先輩的豐功偉績。